亨八王後第四任:大智若愚的德國郡主
1536年《十條教綱》打下英國國教教綱基礎,1537年一開年,亨利八世就下令主教們為英國新教擬定一個更詳細的教義指南,並且這個指南必須適應亨利八世對英國新教立場介於羅馬傳統教義和路德宗激進教義之間這個指示。然而,主教們幾乎是對每一個討論主題都無法統一。與會的主教,坐在鋪著紅毯的會議桌旁,每人身後都站著各自的神學顧問,用溫徹斯特主教嘉丁納的話來講,與會者“就像進了雜貨鋪,每個人都在貨櫃上擺出自己的貨”,有人說三宗聖事禮已足夠,有人說羅馬教廷的傳統七宗聖事禮都必須保留,還有人說一百個聖事禮都不夠。最後勉強達成一致意見,匆匆定稿後,主教們便逃離了蘭柏宮(Lambeth Palace),因為此時倫敦貧窮區已經出現瘟疫苗頭。
亨利八世拿到初稿後,認真閱讀,並且做了大量批注和修改,就連大主教克蘭默膽敢對他的用詞和語法提出建議時也沒發脾氣。這就是被民間稱為“主教手冊”的《基督徒的製度》(The Institution of a Christian Man)。手冊的主要用途是為神父布道時提供框架和指導,其立場的確是介於傳統舊教教義和激進改革教義之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定義信仰(faith)和善行(good works)在救贖中的意義。
路德宗認為,信仰本身就可以打敗人性的腐敗,隻要你全心全意信仰基督,你就能得救,即信仰唯一(sola fide),而善行隻是信仰的自然結果,與你是否得救無關緊要,聖餐和其他聖事禮更是與救贖無關;也就是“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基於羅馬書1:17:義人必因信得生】
而羅馬教廷的傳統教導是,信仰和善行在基督恩典下合作做工,對救贖來說二者缺一不可,並且教會執行的七宗聖事禮是恩典和救贖的一部分。【基於雅各書2:17:信心如果沒有善行便與死無異】
亨利八世批閱時,劃掉了大主教克蘭默所寫的因信稱義這部分,在克蘭默的“信者通過神的收養和自身的信仰成為神的兒子”後麵添加了一句“隻要我堅守遵守神的戒律”。最後版本強調信仰但不認可路德宗的因信稱義,削弱了善行的重要性但不否定羅馬教廷教義。亨利八世同時還批示,全部七件聖事禮都應該被納入這個指南裏。指南同時也保留了“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這一羅馬教廷最根本教義[1]。
亨利八世這麽做,一來是因為他內心真的不認可馬丁·路德,二來也是因為他必須在即能調和激進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又不破壞“在英格蘭禁止羅馬教義和教宗權威”這個前提條件下推進改革。
這個指南的出台,自然時受到國內反對改革之人的歡迎,他們覺得這個指南不僅在實際上保留了舊教傳統,並且讓新教改革派“無賴們”無話可說。大主教克蘭默則回應:“任何人隻需簡單瀏覽一下指南內容,就會發現煉獄、朝聖、拜聖者、拜偶像、聖餅、聖水、聖日、功績、善行、慶典等並沒有被恢複到它們之前被濫用的狀態。”
亨利八世“創造性的模棱兩可話術”再一次穩住了英國宗教改革進程。
英國教改的下一件重大舉措是在1538年,宰輔克倫威爾代表國王頒布新令,所有教堂必須在方便閱讀的位置擺放一本英語聖經,所用版本是1535年出版的由埃克塞特主教、劍橋學者、翻譯家邁爾斯·科夫代爾(Miles Coverdale) 翻譯的版本。 1534年坎特伯雷教士議會向亨利八世請願聖經翻譯工作被準許後,科夫代爾在廷代爾之前翻譯的新約、摩西五經和約拿書基礎上繼續翻譯,最終將完整的舊約新約英文翻譯呈獻給亨利八世,這一版本和之前廷代爾版本一樣,也是在安特衛普印刷的。
科夫代爾的劍橋學兄、被羅馬教廷在比利時處死的威廉·廷代爾終於可以含笑九泉,這個“異教徒”,終於在死後成為母國英格蘭宗教改革的主要執筆人之一,他死前那句遺言“主啊,打開英格蘭國王的雙眼”也最終得以實現[2]。
因為尺寸原因,這本聖經也被稱作“大聖經”(Great Bible),它不僅是英國宗教改革最重要的裏程碑,其對現代英語形成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做為英國第一部皇家授權聖經,因其在民間的廣泛閱讀,實質上起到了對英語拚寫、語法和詞匯的標準化作用。從此刻起,聖經典故和詞匯短語被深深植入英語文學、日常用語和民間俚語之中,比如 Let there be light, the power that be, 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ash is weak, a law unto themselves, shout from rooftops, there are no new things under the sun, on the tip of my tongue,the skin of my teeth,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等等,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圖1:大聖經,全名[3]“英文聖經,新舊約經文全部內容,均由精通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的多位優秀學者經過刻苦研究,按照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原本真實翻譯。
亨利八世下令,英語版聖經必須放在教堂最方便閱讀的位置,任何人,無論貧富和地位,都可以走進教堂閱讀神的話語。很多教堂將大聖經用鐵鏈拴住,防止被人順手牽羊,故此又得名“被鐵鏈拴住的聖經”。
同一年,亨利下令,將主禱文(Pater Noster)、聖母經(Ave Maria)、信經(the Creed)以及十戒(Ten Commandments)全部翻譯成英語,裝訂成冊後放在教堂內供人閱讀。
聖經和這些經文的翻譯和廣泛推出,在本質上將英國的宗教曆史和她的文學文化曆史融為一體,也定義了英國新教的本土身份,使得英國的文化和宗教變成不可分割的整體,英國人流行那句玩笑“上帝本人就是說英語的”就是體現;而這也是理解十七世紀護國公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帶領議會發動內戰並將查爾斯一世送上斷頭台的根本原因。
有趣的是,奧利佛·克倫威爾和托馬斯·克倫威爾並非毫無淵源。奧利佛的曾祖父原名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祖籍威爾士,行伍出身,亨利八世時封爵士,他是托馬斯·克倫威爾的外甥(姐姐的兒子)和學生,解散修道院的積極分子,後來跟舅舅姓,成為理查德·克倫威爾爵士(Sir Richard Cromwell)。
亨利八世宰輔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行的另一項宗教改革舉措是,英格蘭威爾士所有教會的牧師都必須將自己教區內的所有婚禮、洗禮和葬禮登記造冊,這一做法一直保留下來,成為英國宗教改革的另一大特色,為後人研究家譜和地方曆史提供了巨大的方便。與此同時,教堂裏的聖者偶像不再被認為是神聖,擺在聖者龕位前的蠟燭供奉也被撤去。
簡言之,英國宗教改革是對英格蘭大教堂的洗滌,而不是將它們徹底推翻。
克倫威爾還要求牧師和神職人員對“經文解讀”持沉默態度,盡量避免對教義喋喋不休的爭論。但有一個問題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那就是聖餐禮中的餅和酒到底是不是耶穌基督的真身和真血。
亨利八世堅持在主教手冊中保留變體論,即餅和酒在神父祝福後的那一霎那發生了質變,在實質上變成耶穌的肉和血。很多新教主義者拒絕接受變體論,認為聖餐禮的餅和酒並沒有真的成了肉和血,而是象征意義上的肉和血,而信徒在接受餅和酒時,是在精神上參與了耶穌基督和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
在信仰的堅定性這個問題上,新教和舊教一樣,同樣有人敢為信仰去赴死。
劍橋學者們從1529年就開始秘密涉入改革,是路德宗在英格蘭的主要傳播者,也是英格蘭新教改革的激進派。到了1537年,他們的代表人物約翰·蘭柏(John Lambert),劍橋學者和傳教者,因為公開反對變體論而被捕,案件由亨利八世親自審理。庭審過程中,亨利一而再再而三讓他接受變體論,並引用約翰福音6:53[4]和馬太福音26:26-28[5]向蘭柏證明變體論的神學依據,多次勸說蘭柏改變立場,但蘭柏始終不改口,最後被亨利八世判了死刑。
反對英格蘭宗教改革模糊立場的人不隻限於英格蘭國內,德國和瑞士也開始往英格蘭派遣使團,試圖勸說亨利八世堅定改革立場,加入歐洲改革陣營,但具體我們下篇再講。本篇先回到亨利八世的私事。
簡西摩1537年10月去世後,亨利八世後宮無主,是以不久便開始尋找下一任王後候選人。歐洲各國也都在揶揄英格蘭,問亨利八世最後到底會有幾個妻子。但亨利畢竟是一國之君,所以歐洲王室前來說媒的竟也絡繹不絕。
神聖羅馬皇帝卡洛斯五世(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後凱瑟琳的外甥,亨利大女兒瑪麗公主的表兄)和法蘭西弗朗西斯一世(1530年續弦娶了卡洛斯五世的親姐姐,葡萄牙國王曼努爾一世遺孀)都試圖將自己國內的貴族女子推薦給亨利。
卡洛斯五世的人選是米蘭郡主,他的親外甥女、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女大公/丹麥王後伊薩貝拉的女兒:丹麥的克裏斯汀娜(Christina of Denmark)。克裏斯汀娜1533年12歲嫁給米蘭大公,1535年14歲守寡,到1538年也才17歲,她的哈布斯堡血統和與卡洛斯五世的舅甥關係,讓她成為歐洲貴族婚姻市場的搶手貨。
維京人血統讓克裏斯汀娜生得人高馬大,亨利八世1538年3月派小霍爾拜因去丹麥為克裏斯汀娜畫像,要求他按照公主本人的真容來畫,以便於他決定是否聯姻;並讓同行使者帶話給克裏斯汀娜,說亨利八世也是大高個,就需要她這樣的高個子女人做他的王後。17歲的丹麥公主詼諧地答複亨利使者:我雖然是個高個子,但我的脖子卻很細。
圖2與3:丹麥的克裏斯汀娜,小霍爾拜因,1538,現藏於大英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就在這段時間,卡洛斯五世突然赴法國進行國事訪問,這難免讓亨利八世疑心這兩位歐洲最有勢力的天主教君主是不是要結盟來共同對付英格蘭。鑒於亨利八世已經和羅馬教廷分道揚鑣,卡洛斯五世因自己的小姨凱瑟琳被亨利八世拋棄而一直對亨利懷有敵意。而歐洲王室之間的通婚讓卡洛斯五世最終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和瓦盧瓦-勃艮第大公國這三個歐洲王朝的君主。到了1519年,卡洛斯已經身兼神聖羅馬皇帝、西班牙國王、意大利國王、南部德國邦主、波希米亞邦主、荷蘭邦主、勃艮第公爵和奧地利大公國公爵,可以說大半個歐洲的版圖都在他手裏。一旦卡洛斯五世與佛郎索瓦一世結盟,再加上羅馬教皇的勢力,那麽小小的英格蘭必定成為甕中之鱉,這樣的結果對於亨利八世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為了英格蘭的生存,為了尋找盟友,也為了保住英國宗教改革的成果,亨利八世未來王後的人選隻能從歐洲新教國家中挑選。宰輔克倫威爾為君上選的是萊茵河下遊一個德國大公的妹妹,柯萊佛斯的安娜(Anne of Cleves)。
十六世紀的德意誌,無論在政治還是宗教上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其版圖由諸侯割據,戰爭連年不斷,以天主教奧地利聯盟和路德教普魯士聯盟(Lutheran Prussia)為主要衝突方。
安娜的父親約翰[Johann (Jülich-Kleve-Berg)]剛剛去世不久,她的哥哥威廉[Wilhelm (Jülich-Kleve-Berg)]襲了爵。老公爵是宗教改革的支持者,但持中庸態度,新公爵威廉卻是堅定的路德宗信徒,不僅反對卡洛斯五世,而且與羅馬帝國還有領土之爭。
安娜的母親是於利希-克萊沃-貝格聯合公國(Vereinigte Herzogtümer Jülich-Kleve-Berg)的郡主,該聯合公國位於如今的德國荷蘭交界區,當時屬於羅馬帝國管轄範圍內,安娜姐妹三人跟從其母,仍然恪守天主教。
當時的德意誌各諸侯國,相對於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奧地利而言,是相對比較落後的,尤其是在文藝、文學和文化方麵。安娜從小學的是女紅和德行,除了德語之外不會其他語言,也不會唱歌跳舞、打情罵俏。但亨利八世卻聽說安娜不僅容貌美麗而且溫柔善良,徳言容功無所不精。
聯姻談判於1539年春天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同年夏天亨利派自己的宮廷畫家小霍爾拜因去柯萊佛斯為安娜畫肖像。
小霍爾拜因是巴伐利亞人,在德國老家小有名氣後來到英格蘭,為英格蘭的王公貴族畫肖像,一時之間在英格蘭名聲大噪,以至於得到亨利八世的青睞,成為八世宮廷畫師。兩個德國人,老鄉見老鄉,小霍見到安娜後如見故人,立刻拜倒在石榴裙下,為她的嫻娘子風範而傾倒。他用筆墨丹青將自己的愛慕傾注在安娜的肖像上。
圖2:柯萊佛斯的安娜,小霍爾拜因,1539,英國王室財產,後流落至法國,現由盧浮宮博物館館藏
這一看卻讓亨利的心涼了半截。在他眼裏,安娜不僅不漂亮,而且很土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像一匹荷蘭母馬(Flanders Mare)!
亨利找到卡萊總督南漢普頓伯爵,抱怨伯爵不該從卡萊給他寫信讚頌安娜的美貌。伯爵回答說他也沒見過安娜,隻是聽宰輔克倫威爾說的。亨利找到克倫威爾,要求退婚,宰輔回答說:“陛下,現在退婚是不是太晚了?”
亨利問到:“除了讓朕違背本心、閉上雙眼、霸王硬上弓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國家之間的聯姻豈是兒戲?!亨利在歐洲已經是四麵楚歌,舉目望去全是敵人,他豈能因為退婚而得罪盟友?
1540年1月6日,亨利八世與柯萊佛斯的安娜在格林威治宮如期舉行婚禮。洞房花燭夜的第二天早上,克倫威爾小心翼翼地問亨利八世:“陛下現在是否對王後開始有點喜歡了?”。亨利回答沒有,說他懷疑安娜不是處女,還說她身上有股異味。“朕算是吃了啞巴虧了!”
亨利在宮廷裏從不避諱他對安娜的嫌棄,表麵上對她極盡周全禮貌,背後卻和王後的貼身侍女言語譏笑王後,有時候甚至當著安娜的麵嘲笑她,反正她又聽不懂英語。安娜的侍女中有一位熱情奔放的紅發貴族少女,年僅17歲的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諾福克公爵 (Duke of Norfolk)的侄女,先王後安波琳的表妹,被伯父諾福克公爵送進宮的,其用意不言自明了。
而秉性恬淡的安娜,對這一切似乎毫不在意,盡管她很快就掌握了英語。到英國之後,安娜放棄天主教,皈依了英國新教,在她的心目中,亨利八世就是自己親愛的丈夫,她對自己的貼身嬤嬤拉特蘭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utland)說:“陛下晚上進我房間時會拉著我的手,對我說晚安,甜心。早上他會吻我,對我說再見,親愛的。”拉特蘭嬤嬤對天真的安娜說:“夫人,婚姻中僅僅這些是不夠的。”
婚後六個月,盡管國王王後睡在同一張床上,王後的肚皮卻一點動靜沒有。亨利告訴宮廷禦醫自己夢遺兩次!以至於一位朝廷命官有一天找到克倫威爾,說您就不能想想法子讓陛下擺脫這個噩夢嗎?克倫威爾反問,我能有什麽辦法?
克倫威爾此時還想不到,辦砸這件事會是自己很快倒台的序幕。
到了1540年夏天,議會提出議案,提議國王王後分居,理由是婚後不孕。6月24日,安娜被通知收拾東西離開王宮,7月6日接到通知,亨利八世希望與她離婚。
安娜沒有步西班牙公主凱瑟琳或英倫玫瑰安波琳的後塵,而是安靜地接受了由大主教克蘭默宣布的兩人婚姻無效,安娜由王室妥善安置這一決定。7月28日,49歲的亨利八世和17歲的凱瑟琳•霍華德舉行了婚禮。
安娜本人對這一切似乎並不往心裏去,她告訴哥哥,自己已經學會了英語,喜歡英國的氣候,願意留在英格蘭生活,不回柯萊佛斯了。亨利八世一感動,給了安娜一大筆安置費和年金,外加好幾座皇家行宮,包括倫敦的裏奇滿宮 (Richmond Palace)和肯特郡的赫佛城堡(Hever Castle),都一並劃歸到安娜的名下,還給了安娜封了個皇妹封號。
根據當時法國駐英格蘭大使的描述,安娜身材高挑,相貌中等,舉止從容,言談自信。安娜是個相貌平凡但卻有大智慧的女子,在英格蘭鄉間平靜地生活了17年,待亨利八世的三個孩子都很好,並參加了後麵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的加冕禮,直到1557年病逝,享年41歲。
(待續)
[3] The Bible in English, that is to say the content of all the holy scripture, both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 truly translated after the verity of the Hebrew and Greek texts, by the Diligent study of diverse excellent learned men, expert in the foresaid tongues.)
[4] Jesus said to them, “Very truly I tell you, unless you eat the flesh of the Son of Man and drink his blood, you have no life in you.
[5] 26 While they were eating, Jesus took bread, and when he had given thanks, he broke it and gave it to his disciples, saying, “Take and eat; this is my body.” 27 Then he took a cup, and when he had given thanks, he gave it to them, saying, “Drink from it, all of you. 28 This is my blood of the[a] covenant, which is poured out for many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