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危險的三角循環:Bronx—Harlem—42街
1989年8月30日傍晚,國航707終於穩穩地降落在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JFK)。我提著行李,懷揣僅有的40美元,走進了這個傳說中的大都會。40美元——少得連一趟出租車都付不起。幸好,W同學和善良的Ch先生開車來接機。他們知道我囊中羞澀,便直接把我送到布朗克斯(Bronx)一位自費留學生家中過夜。第二天,經那位留學生介紹,我和一位來自美國中部的自費留學生M先生一家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廳的公寓。
他們一家三口睡臥室,我則落腳在敞開式客廳。沒有隔斷,更沒有隱私。無奈之下,隻得跟M先生夜裏外出“尋寶”。紐約人搬家頻繁,不少家具常常被棄置在街頭。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遺棄的東西裏,有時竟藏著堪稱“珍品”的好物。很快,我們便撿到幾隻結實的櫃子,搭起簡易的隔離牆。就這樣,客廳成了我在美國的第一個“窩”。那一夜,我忐忑不安的心終於稍稍安定下來,卻沒料到自己即將開啟一段危險而漫長的三角循環——布朗克斯、哈林、42街,生活、工作、學習,就在這三點之間來回穿梭。這三個地方,交織成一段充滿挑戰又終身難忘的曆程。
危險的棲身之所:Bronx
布朗克斯——這個名字早已背負無數傳說。華人對它的印象,多半源自成龍的電影《紅番區》(Rumble in the Bronx)。現實比電影更冷酷。這裏是紐約最為貧困的區域之一,居民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七八十年代,布朗克斯南部縱火案頻發,廢棄的大樓儼然成了毒品、搶劫和凶殺的溫床。直到今日,它仍被視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初到紐約對於囊中羞澀的留學生我來說,這裏是唯一的選擇。從1989年到1993年,我幾乎都在布朗克斯落腳:先是與M先生一家共住在Perry Ave;後來搬到206街,與博士後家庭合租;再後來,終於能獨自租下一間屬於自己的公寓。那幾年,我的生活軌跡幾乎都在地鐵D線終點站——205街附近畫圈。
布朗克斯並非一片漆黑,它有貧民窟般的南區,也有安全祥和的意大利人聚居區,那裏小餐館裏飄出的都是正宗的意式香氣。但我所住的地方,雖說相對安全,但離南布朗克斯不過三站路,而這三站,卻是生死的距離,危險時刻相伴。每天上下學,我都要穿過那些危險地帶。第一次麵對滿車廂的黑人兄弟姐妹時,我心裏生出的恐懼,至今難忘。畢竟從小聽到的搶劫故事,主角總是他們。
M先生為了養家,不得不在182街的中餐館打工、送外賣。短短半年,他就在回家路上被搶了兩次,好在都撿回了性命。
有一回,我和朋友駕車前往曼哈頓。那時沒有GPS,更沒有Google Map,靠的隻是AAA的紙質地圖。因為一個出口走錯,我們誤入南布朗克斯。四周漆黑一片,街道空曠得像是被遺棄。路兩側的樓宇殘破,有些已被縱火燒毀,黑洞洞的窗戶像張開的怪獸之口。廢墟裏閃爍著微弱的火光,幾個黑人蜷縮在火堆旁取暖,像一群幽靈在黑暗裏遊走。那一刻,我全身汗毛倒豎,仿佛掉入鬼城。朋友強作鎮定,鎖緊車窗,慢慢駛向一處加油站問路,才算死裏逃生。後來我才知道,那片區域連紐約警察局都不敢在夜間單獨出警。
直到1993年朱利安尼當選市長,開始鐵腕整治犯罪,布朗克斯的治安才逐漸好轉。
危險的工作地:Harlem
與布朗克斯相鄰的,是哈林區(Harlem)。它的名字曾與輝煌並肩,也與墮落同在。20世紀20年代,“哈林文藝複興”曾讓這裏成為黑人文化的搖籃,音樂、詩歌、戲劇如火如荼。著名的阿波羅劇院(Apollo Theater)就矗立在125街,見證了無數傳奇的誕生。1967年,年僅9歲的邁克爾·傑克遜和兄弟們就在這裏贏得選秀,開啟了“流行天王”的征程。
然而,繁華未能長久。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加上大批廉租房的聚集,毒品、幫派與暴力接踵而至。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哈林已成紐約最令人談之色變的區域之一。吸毒率是全市平均的十倍,謀殺案每年過百,甚至有公寓整棟被毒販占據。
在紐約,安全與危險常常隻隔著一條街。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與哈林區緊鄰。學長們常半開玩笑地提醒新生:“別跨過125街,不然你可能就回不來了。”雖然現實沒那麽誇張,但學生們對哈林的恐懼卻並非虛構。
我所在的研究單位——紐約市立學院(CCNY),就位於哈林區138街與Convention Ave交界的“危險地帶”。從實驗室到地鐵口,不過二十分鍾的路程,卻成了無數人被搶的噩夢。很多為了趕論文而熬到很晚的學生,因為錯過了校車,都難免遇劫。冬夜尤甚,你可能突然被人從背後勒住脖子,也可能被大衣口袋裏若隱若現的槍口逼著交出錢包。
那幾年,我謹小慎微:要麽乘坐校車,要麽結伴而行;晚上盡量不獨自外出;坐地鐵時,總挑有車長的車廂,以求多一份安全感。憑著這份謹慎,我幸運地平安度過四年。
哈林區的轉折,同樣始於1993年。朱利安尼上任後,加大財政投入,吸引開發商,並嚴厲打擊犯罪。慢慢地,哈林開始脫胎換骨。
紙醉金迷的求學之地:42街
如果說布朗克斯是貧窮的象征,哈林是危險的代名詞,那麽42街,則是紐約縱欲與繁華並存的鏡像。它曾是文化中心,卻在大蕭條後淪為“紅燈區”。在八九十年代,這裏是淫窟毒窩的代名詞,紐約墮落與危險的象征。
曼哈頓的第五大道是繁榮的象征,它將曼哈頓一分為二,也將42街分為東西兩段。第五大道/42街上矗立著莊嚴的紐約公共圖書館,門前石獅“忍耐”與“堅強”默默守護著學問殿堂;而42街西段,卻曾是色情與罪惡的代名詞。霓虹閃爍間,脫衣舞、色情片、黃色錄像廳鱗次櫛比,淫穢刊物與情色玩具公開叫賣,整個區域儼然是聲色犬馬的集散地。
研究生中心設在42西街東端的格雷斯大廈。每逢課餘,我們常坐在圖書館前的石獅旁,看人潮湧動。老留學生們有個傳統:帶新來的學弟們去42西街“上課”,見識一下什麽是真正的紐約。我們從學校右轉走不到200米,就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牌包圍。這裏有25美分的“西洋鏡”錄像廳,也有幾美元的脫衣舞表演。這一切,都讓剛從國內來的我們大開眼界,見識了所謂“資本主義的墮落”。
甚至當時的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也位於42西街,一到晚上就被濃妝豔抹的“流鶯”包圍。外交官們每日出入,仿佛都在經受考驗,時刻考驗著從中國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有人回國後抱怨:“為什麽領館要設在紅燈區?”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時那片地段的樓房便宜得驚人,每平方英尺不到20美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朱利安尼鐵腕掃蕩,色情業被清除殆盡。迪士尼收購劇院,商場、影院、酒店相繼進駐,“新42街”從此蛻變。今日再到時代廣場,隻見巨幅廣告與炫彩屏幕晝夜閃爍,成為全世界遊客的必到之地。
尾聲
多年後重返紐約故地重遊,布朗克斯依舊沉重,哈林卻漸漸煥發新生,而42街早已光鮮亮麗。那段三角循環的歲月,對我而言,不僅是求學與謀生的掙紮,更是一次在危險與希望之間的修煉。正因如此,每當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心中仍會湧起當年初來乍到時的忐忑與震顫——仿佛那40美元還揣在口袋裏,提醒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如何在這座城市裏一步步闖過來的。
(二)危險的三角循環:Bronx—Harlem—42街
申城小學生 (2025-09-22 16:26:06) 評論 (0)
(二)危險的三角循環:Bronx—Harlem—42街
1989年8月30日傍晚,國航707終於穩穩地降落在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JFK)。我提著行李,懷揣僅有的40美元,走進了這個傳說中的大都會。40美元——少得連一趟出租車都付不起。幸好,W同學和善良的Ch先生開車來接機。他們知道我囊中羞澀,便直接把我送到布朗克斯(Bronx)一位自費留學生家中過夜。第二天,經那位留學生介紹,我和一位來自美國中部的自費留學生M先生一家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廳的公寓。
他們一家三口睡臥室,我則落腳在敞開式客廳。沒有隔斷,更沒有隱私。無奈之下,隻得跟M先生夜裏外出“尋寶”。紐約人搬家頻繁,不少家具常常被棄置在街頭。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遺棄的東西裏,有時竟藏著堪稱“珍品”的好物。很快,我們便撿到幾隻結實的櫃子,搭起簡易的隔離牆。就這樣,客廳成了我在美國的第一個“窩”。那一夜,我忐忑不安的心終於稍稍安定下來,卻沒料到自己即將開啟一段危險而漫長的三角循環——布朗克斯、哈林、42街,生活、工作、學習,就在這三點之間來回穿梭。這三個地方,交織成一段充滿挑戰又終身難忘的曆程。
危險的棲身之所:Bronx
布朗克斯——這個名字早已背負無數傳說。華人對它的印象,多半源自成龍的電影《紅番區》(Rumble in the Bronx)。現實比電影更冷酷。這裏是紐約最為貧困的區域之一,居民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七八十年代,布朗克斯南部縱火案頻發,廢棄的大樓儼然成了毒品、搶劫和凶殺的溫床。直到今日,它仍被視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初到紐約對於囊中羞澀的留學生我來說,這裏是唯一的選擇。從1989年到1993年,我幾乎都在布朗克斯落腳:先是與M先生一家共住在Perry Ave;後來搬到206街,與博士後家庭合租;再後來,終於能獨自租下一間屬於自己的公寓。那幾年,我的生活軌跡幾乎都在地鐵D線終點站——205街附近畫圈。
布朗克斯並非一片漆黑,它有貧民窟般的南區,也有安全祥和的意大利人聚居區,那裏小餐館裏飄出的都是正宗的意式香氣。但我所住的地方,雖說相對安全,但離南布朗克斯不過三站路,而這三站,卻是生死的距離,危險時刻相伴。每天上下學,我都要穿過那些危險地帶。第一次麵對滿車廂的黑人兄弟姐妹時,我心裏生出的恐懼,至今難忘。畢竟從小聽到的搶劫故事,主角總是他們。
M先生為了養家,不得不在182街的中餐館打工、送外賣。短短半年,他就在回家路上被搶了兩次,好在都撿回了性命。
有一回,我和朋友駕車前往曼哈頓。那時沒有GPS,更沒有Google Map,靠的隻是AAA的紙質地圖。因為一個出口走錯,我們誤入南布朗克斯。四周漆黑一片,街道空曠得像是被遺棄。路兩側的樓宇殘破,有些已被縱火燒毀,黑洞洞的窗戶像張開的怪獸之口。廢墟裏閃爍著微弱的火光,幾個黑人蜷縮在火堆旁取暖,像一群幽靈在黑暗裏遊走。那一刻,我全身汗毛倒豎,仿佛掉入鬼城。朋友強作鎮定,鎖緊車窗,慢慢駛向一處加油站問路,才算死裏逃生。後來我才知道,那片區域連紐約警察局都不敢在夜間單獨出警。
直到1993年朱利安尼當選市長,開始鐵腕整治犯罪,布朗克斯的治安才逐漸好轉。
危險的工作地:Harlem
與布朗克斯相鄰的,是哈林區(Harlem)。它的名字曾與輝煌並肩,也與墮落同在。20世紀20年代,“哈林文藝複興”曾讓這裏成為黑人文化的搖籃,音樂、詩歌、戲劇如火如荼。著名的阿波羅劇院(Apollo Theater)就矗立在125街,見證了無數傳奇的誕生。1967年,年僅9歲的邁克爾·傑克遜和兄弟們就在這裏贏得選秀,開啟了“流行天王”的征程。
然而,繁華未能長久。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加上大批廉租房的聚集,毒品、幫派與暴力接踵而至。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哈林已成紐約最令人談之色變的區域之一。吸毒率是全市平均的十倍,謀殺案每年過百,甚至有公寓整棟被毒販占據。
在紐約,安全與危險常常隻隔著一條街。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與哈林區緊鄰。學長們常半開玩笑地提醒新生:“別跨過125街,不然你可能就回不來了。”雖然現實沒那麽誇張,但學生們對哈林的恐懼卻並非虛構。
我所在的研究單位——紐約市立學院(CCNY),就位於哈林區138街與Convention Ave交界的“危險地帶”。從實驗室到地鐵口,不過二十分鍾的路程,卻成了無數人被搶的噩夢。很多為了趕論文而熬到很晚的學生,因為錯過了校車,都難免遇劫。冬夜尤甚,你可能突然被人從背後勒住脖子,也可能被大衣口袋裏若隱若現的槍口逼著交出錢包。
那幾年,我謹小慎微:要麽乘坐校車,要麽結伴而行;晚上盡量不獨自外出;坐地鐵時,總挑有車長的車廂,以求多一份安全感。憑著這份謹慎,我幸運地平安度過四年。
哈林區的轉折,同樣始於1993年。朱利安尼上任後,加大財政投入,吸引開發商,並嚴厲打擊犯罪。慢慢地,哈林開始脫胎換骨。
紙醉金迷的求學之地:42街
如果說布朗克斯是貧窮的象征,哈林是危險的代名詞,那麽42街,則是紐約縱欲與繁華並存的鏡像。它曾是文化中心,卻在大蕭條後淪為“紅燈區”。在八九十年代,這裏是淫窟毒窩的代名詞,紐約墮落與危險的象征。
曼哈頓的第五大道是繁榮的象征,它將曼哈頓一分為二,也將42街分為東西兩段。第五大道/42街上矗立著莊嚴的紐約公共圖書館,門前石獅“忍耐”與“堅強”默默守護著學問殿堂;而42街西段,卻曾是色情與罪惡的代名詞。霓虹閃爍間,脫衣舞、色情片、黃色錄像廳鱗次櫛比,淫穢刊物與情色玩具公開叫賣,整個區域儼然是聲色犬馬的集散地。
研究生中心設在42西街東端的格雷斯大廈。每逢課餘,我們常坐在圖書館前的石獅旁,看人潮湧動。老留學生們有個傳統:帶新來的學弟們去42西街“上課”,見識一下什麽是真正的紐約。我們從學校右轉走不到200米,就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牌包圍。這裏有25美分的“西洋鏡”錄像廳,也有幾美元的脫衣舞表演。這一切,都讓剛從國內來的我們大開眼界,見識了所謂“資本主義的墮落”。
甚至當時的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也位於42西街,一到晚上就被濃妝豔抹的“流鶯”包圍。外交官們每日出入,仿佛都在經受考驗,時刻考驗著從中國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有人回國後抱怨:“為什麽領館要設在紅燈區?”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時那片地段的樓房便宜得驚人,每平方英尺不到20美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朱利安尼鐵腕掃蕩,色情業被清除殆盡。迪士尼收購劇院,商場、影院、酒店相繼進駐,“新42街”從此蛻變。今日再到時代廣場,隻見巨幅廣告與炫彩屏幕晝夜閃爍,成為全世界遊客的必到之地。
尾聲
多年後重返紐約故地重遊,布朗克斯依舊沉重,哈林卻漸漸煥發新生,而42街早已光鮮亮麗。那段三角循環的歲月,對我而言,不僅是求學與謀生的掙紮,更是一次在危險與希望之間的修煉。正因如此,每當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心中仍會湧起當年初來乍到時的忐忑與震顫——仿佛那40美元還揣在口袋裏,提醒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如何在這座城市裏一步步闖過來的。
1989年8月30日傍晚,國航707終於穩穩地降落在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JFK)。我提著行李,懷揣僅有的40美元,走進了這個傳說中的大都會。40美元——少得連一趟出租車都付不起。幸好,W同學和善良的Ch先生開車來接機。他們知道我囊中羞澀,便直接把我送到布朗克斯(Bronx)一位自費留學生家中過夜。第二天,經那位留學生介紹,我和一位來自美國中部的自費留學生M先生一家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廳的公寓。
他們一家三口睡臥室,我則落腳在敞開式客廳。沒有隔斷,更沒有隱私。無奈之下,隻得跟M先生夜裏外出“尋寶”。紐約人搬家頻繁,不少家具常常被棄置在街頭。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遺棄的東西裏,有時竟藏著堪稱“珍品”的好物。很快,我們便撿到幾隻結實的櫃子,搭起簡易的隔離牆。就這樣,客廳成了我在美國的第一個“窩”。那一夜,我忐忑不安的心終於稍稍安定下來,卻沒料到自己即將開啟一段危險而漫長的三角循環——布朗克斯、哈林、42街,生活、工作、學習,就在這三點之間來回穿梭。這三個地方,交織成一段充滿挑戰又終身難忘的曆程。
危險的棲身之所:Bronx
布朗克斯——這個名字早已背負無數傳說。華人對它的印象,多半源自成龍的電影《紅番區》(Rumble in the Bronx)。現實比電影更冷酷。這裏是紐約最為貧困的區域之一,居民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七八十年代,布朗克斯南部縱火案頻發,廢棄的大樓儼然成了毒品、搶劫和凶殺的溫床。直到今日,它仍被視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初到紐約對於囊中羞澀的留學生我來說,這裏是唯一的選擇。從1989年到1993年,我幾乎都在布朗克斯落腳:先是與M先生一家共住在Perry Ave;後來搬到206街,與博士後家庭合租;再後來,終於能獨自租下一間屬於自己的公寓。那幾年,我的生活軌跡幾乎都在地鐵D線終點站——205街附近畫圈。
布朗克斯並非一片漆黑,它有貧民窟般的南區,也有安全祥和的意大利人聚居區,那裏小餐館裏飄出的都是正宗的意式香氣。但我所住的地方,雖說相對安全,但離南布朗克斯不過三站路,而這三站,卻是生死的距離,危險時刻相伴。每天上下學,我都要穿過那些危險地帶。第一次麵對滿車廂的黑人兄弟姐妹時,我心裏生出的恐懼,至今難忘。畢竟從小聽到的搶劫故事,主角總是他們。
M先生為了養家,不得不在182街的中餐館打工、送外賣。短短半年,他就在回家路上被搶了兩次,好在都撿回了性命。
有一回,我和朋友駕車前往曼哈頓。那時沒有GPS,更沒有Google Map,靠的隻是AAA的紙質地圖。因為一個出口走錯,我們誤入南布朗克斯。四周漆黑一片,街道空曠得像是被遺棄。路兩側的樓宇殘破,有些已被縱火燒毀,黑洞洞的窗戶像張開的怪獸之口。廢墟裏閃爍著微弱的火光,幾個黑人蜷縮在火堆旁取暖,像一群幽靈在黑暗裏遊走。那一刻,我全身汗毛倒豎,仿佛掉入鬼城。朋友強作鎮定,鎖緊車窗,慢慢駛向一處加油站問路,才算死裏逃生。後來我才知道,那片區域連紐約警察局都不敢在夜間單獨出警。
直到1993年朱利安尼當選市長,開始鐵腕整治犯罪,布朗克斯的治安才逐漸好轉。
危險的工作地:Harlem
與布朗克斯相鄰的,是哈林區(Harlem)。它的名字曾與輝煌並肩,也與墮落同在。20世紀20年代,“哈林文藝複興”曾讓這裏成為黑人文化的搖籃,音樂、詩歌、戲劇如火如荼。著名的阿波羅劇院(Apollo Theater)就矗立在125街,見證了無數傳奇的誕生。1967年,年僅9歲的邁克爾·傑克遜和兄弟們就在這裏贏得選秀,開啟了“流行天王”的征程。
然而,繁華未能長久。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加上大批廉租房的聚集,毒品、幫派與暴力接踵而至。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哈林已成紐約最令人談之色變的區域之一。吸毒率是全市平均的十倍,謀殺案每年過百,甚至有公寓整棟被毒販占據。
在紐約,安全與危險常常隻隔著一條街。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與哈林區緊鄰。學長們常半開玩笑地提醒新生:“別跨過125街,不然你可能就回不來了。”雖然現實沒那麽誇張,但學生們對哈林的恐懼卻並非虛構。
我所在的研究單位——紐約市立學院(CCNY),就位於哈林區138街與Convention Ave交界的“危險地帶”。從實驗室到地鐵口,不過二十分鍾的路程,卻成了無數人被搶的噩夢。很多為了趕論文而熬到很晚的學生,因為錯過了校車,都難免遇劫。冬夜尤甚,你可能突然被人從背後勒住脖子,也可能被大衣口袋裏若隱若現的槍口逼著交出錢包。
那幾年,我謹小慎微:要麽乘坐校車,要麽結伴而行;晚上盡量不獨自外出;坐地鐵時,總挑有車長的車廂,以求多一份安全感。憑著這份謹慎,我幸運地平安度過四年。
哈林區的轉折,同樣始於1993年。朱利安尼上任後,加大財政投入,吸引開發商,並嚴厲打擊犯罪。慢慢地,哈林開始脫胎換骨。
紙醉金迷的求學之地:42街
如果說布朗克斯是貧窮的象征,哈林是危險的代名詞,那麽42街,則是紐約縱欲與繁華並存的鏡像。它曾是文化中心,卻在大蕭條後淪為“紅燈區”。在八九十年代,這裏是淫窟毒窩的代名詞,紐約墮落與危險的象征。
曼哈頓的第五大道是繁榮的象征,它將曼哈頓一分為二,也將42街分為東西兩段。第五大道/42街上矗立著莊嚴的紐約公共圖書館,門前石獅“忍耐”與“堅強”默默守護著學問殿堂;而42街西段,卻曾是色情與罪惡的代名詞。霓虹閃爍間,脫衣舞、色情片、黃色錄像廳鱗次櫛比,淫穢刊物與情色玩具公開叫賣,整個區域儼然是聲色犬馬的集散地。
研究生中心設在42西街東端的格雷斯大廈。每逢課餘,我們常坐在圖書館前的石獅旁,看人潮湧動。老留學生們有個傳統:帶新來的學弟們去42西街“上課”,見識一下什麽是真正的紐約。我們從學校右轉走不到200米,就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牌包圍。這裏有25美分的“西洋鏡”錄像廳,也有幾美元的脫衣舞表演。這一切,都讓剛從國內來的我們大開眼界,見識了所謂“資本主義的墮落”。
甚至當時的中國駐紐約總領館也位於42西街,一到晚上就被濃妝豔抹的“流鶯”包圍。外交官們每日出入,仿佛都在經受考驗,時刻考驗著從中國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有人回國後抱怨:“為什麽領館要設在紅燈區?”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時那片地段的樓房便宜得驚人,每平方英尺不到20美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朱利安尼鐵腕掃蕩,色情業被清除殆盡。迪士尼收購劇院,商場、影院、酒店相繼進駐,“新42街”從此蛻變。今日再到時代廣場,隻見巨幅廣告與炫彩屏幕晝夜閃爍,成為全世界遊客的必到之地。
尾聲
多年後重返紐約故地重遊,布朗克斯依舊沉重,哈林卻漸漸煥發新生,而42街早已光鮮亮麗。那段三角循環的歲月,對我而言,不僅是求學與謀生的掙紮,更是一次在危險與希望之間的修煉。正因如此,每當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心中仍會湧起當年初來乍到時的忐忑與震顫——仿佛那40美元還揣在口袋裏,提醒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如何在這座城市裏一步步闖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