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鍍金時代的三座豪宅

遠遠的霧 (2025-09-21 19:26:13) 評論 (0)
走進鍍金時代的三座豪宅

最近剛看完美劇《鍍金時代》第三季,心裏一直好奇這部電視劇究竟是在哪裏拍攝的。劇中不斷提到羅德島的新港(Newport),於是便萌生了親自去探訪這些“鍍金時代”豪宅的念頭。其實,我過去至少去過新港三次,但也隻是到公園或海邊走走,和朋友們野餐一頓,當天就離開了。雖然早就聽說過島上有許多由煤炭大王、鐵路大王、造船大王們在百年前建造的豪宅,卻始終沒有動過要進去參觀的念頭。

在劇中,這些生活在紐約的新老貴族們都在新港有一套避暑的房子,他們稱之為 cottage。這個詞在英語裏通常指小屋,因此很難想象這些 cottages 實際上是金碧輝煌的宮殿般豪宅。聽說《鍍金時代》確實在這些豪宅裏大量取景,我就決定親自去看看。畢竟離家不遠,開車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這次我們還決定住上一晚,從容地重新認識這座城市和它的 cottages。

在新港眾多豪宅中,目前真正對外開放的大概有五座,其中兩座因舉辦活動而暫時關閉,隻剩三座可以參觀。正值開學季,旅遊旺季已過,對於我們這些退休人士來說,在這種不冷不熱的季節前往,實在再合適不過了。此次我和LP兩人同行,行動也很方便。

第一天我們參觀了大理石宮(Marble House)和榆樹莊園(The Elms),第二天早上又去了最著名的破浪別墅(The Breakers)。雖然早有心理預期,但踏進這些豪宅的那一刻,仍被其氣勢與奢華震撼。尤其是大理石宮,當年的造價高達一千一百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六、七億美元,其中光是大理石就花了七百萬,約五十萬立方英尺大理石,全部來自歐洲和非洲。無論地板、牆壁還是桌子,幾乎每一寸空間都在展示財富與高雅。房子的設計出自頂尖建築師之手,風格明顯借鑒了歐洲,尤其是啟蒙運動後的意大利與法國建築。讓我聯想到當年參觀過的法國歌劇院,幾乎完全由大理石構成,氣勢恢宏。如今再看到大理石宮,不禁心生似曾相識之感。雖然它隻有大約五十個房間,比破浪別墅少二十餘間,但造價卻更高。

另外兩座豪宅雖然不是全由大理石建成,但大理石裝飾依舊占據了重要位置。尤其是破浪別墅,金碧輝煌,部分房間甚至用黃金乃至鉑金裝飾牆壁。精巧的家具、華麗的窗簾、璀璨的水晶吊燈、天頂的壁畫和房間裏的肖像畫,都讓這棟建築成為財富與身份的象征。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男女主人各有獨立的臥室、起居室和浴室。一開始我還奇怪,夫妻為何不住在一起?後來才明白,這樣的分房並不妨礙他們共度時光,但卻能夠保持各自的私密與便利。尤其是女主人,一天最多要更換七八次服裝,從早到晚的活動乃至洗浴,每一環節都需要穿戴得體,而沒有貼身侍女協助幾乎不可能。獨立的房間便於她們隨時換裝,正如劇中所展示的那樣,角色出場時服飾與頭飾總在不斷變化。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龐大的傭人體係。每座豪宅往往雇有幾十名傭人。據錄音講解介紹,能在這些豪宅工作本身就是一份資曆,日後更容易獲得發展,就像高官身邊的秘書,往往有更多出頭的機會。這讓我想起劇中那個年輕的仆人,利用閑暇設計了新式鬧鍾,獲得專利並賣給製造商,從而得到六十萬美元的報酬,一夜之間改變命運。當時的六十萬美元,折算到今天應相當可觀。

傭人的工作空間大多在地下室,那裏有寬敞的廚房。上下樓的通道專門為他們設計,樓梯隻有三英尺寬,非常狹窄。無論是貼身侍從還是送餐人員,都要通過這些通道。各個房間設有按鈕和呼叫器,能直接把需求傳遞到傭人區域。那還是沒有電梯的年代,傭人們每天要在三五層樓之間來回奔波,需要極大的體力。廚房承擔著全家飲食及幾十名傭人的餐食供應,日常運轉十分繁忙。而劇中頻繁舉辦的派對更是加重了負擔,賓客雲集,夜夜笙歌,也成為年輕一代社交和擇偶的最佳場合。據說那個破浪別墅的舞廳,最多曾容納過幾百人。

相比之下,豪宅外部園林並不算特別廣闊,但依然種有珍奇樹木和花卉。這些豪宅主要用於夏季避暑,冬天隻留下少數傭人看守。取暖靠中央鍋爐和壁爐,燃料多為煤與木材,其中一位主人本身就是煤炭業巨頭,自然選用最優質的燃料。

然而,奢華的居所並不等同於幸福。錄音中聽到一位女兒向人吐露心聲:我真希望自己生在普通人家,那樣可以做自己的決定,追求自己的事業,而不是依賴父母、被困在規矩重重的生活裏。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凡爾賽,但設身處地想一想,被束縛在這樣的環境裏確實也會令人壓抑。

這次參觀的三座豪宅裏,有兩座屬於範德比爾特家族。我問到工作人員,他們說這些豪門的後代如今大多隻是普通人。所謂“富不過三代”,似乎確有道理。這些叱吒風雲的富豪過世後,子女往往未能繼承家業,而維持豪宅的費用本身就是天文數字。於是,這些房子後來多被拍賣,最終由新港保護協會(The Preservation Society of Newport County)接手。多年來,協會不斷尋回散落各地的家具、藝術品和床飾,盡可能恢複豪宅原貌,讓後人能夠切身感受到美國獨特的“鍍金時代”生活圖景。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代:人們雖身在新大陸,卻心係舊歐洲,用新財富重現文藝複興和巴洛克的輝煌建築。想想看,在那個沒有機械化運輸的年代,修建如此規模的房子,需要把沉重的大理石從歐洲運到美國,全靠海運與馬車搬運。這份艱辛和規模,在我們今天全自動化的時代幾乎難以想象。

這次兩天的新港之旅非常愉快,天氣宜人,不冷不熱, 還吃了兩頓當地的特產龍蝦。回到家後,我又開始重新翻看《鍍金時代》第一、二季。畢竟三季之間相隔兩年多,如今回頭再看,才發現劇中許多內景正是我這次親眼見到的場景。仿佛又重遊了一次 Newport。

2025.9.21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