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國Bob

袋鼠國Bob 名博

關於“生活太好會加速衰老”的探討

袋鼠國Bob (2025-09-12 01:32:11) 評論 (0)

人都希望長壽,而且追求的是健康狀態下的長壽。所以中老年朋友,會不由自主關注健康和長壽的信息。可能很多朋友像我一樣,都看到過哈佛大學的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教授的一些視頻,他的很多觀點盡管帶有爭議性,但的確對我們有所啟發。 

大衛·辛克萊1969年出生在澳洲悉尼,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生物學家。他主要研究遺傳學中如何有效令人類生命延長和治療老年疾病。他的科普著作《長壽:當人類不再衰老》提出一些非常前沿的觀點,探討延緩衰老的生物學機製及社會影響。大衛·辛克萊教授做過很多視頻,涉及的麵也相當廣,有些方麵也是切實可行的。這次我們僅僅來看他的一個觀點:“生活的太好會加速衰老”

大衛·辛克萊教授的視頻

大衛·辛克萊教授的觀點:適度壓力促進長壽辛克萊的研究聚焦於衰老的生物學機製,特別是與線粒體功能、NAD+水平和Sirtuins蛋白相關的內容。他提出,現代生活過於舒適和純淨,例如飲食過量、食物過度精致,經常處在恒溫環境,不願意運動、不喜歡體力勞作,過度依賴交通工具,不願意走路,過度生活在一個純淨環境裏等,久而久之就抑製了身體的天然修複機製,加速衰老。

暴飲暴食的“大胃王”肯定衰老更快

大衛·辛克萊教授的核心觀點包括: 

  • 適度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通過控製飲食(如間歇性斷食或限製卡路裏攝入),激活Sirtuins蛋白和自噬(autophagy),促進細胞修複,延緩衰老。過度飲食會增加代謝負擔,導致炎症和氧化應激。
  • 避免過度舒適:恒溫環境(如過度依賴空調或暖氣)可能削弱身體對環境壓力的適應能力,而適度的冷熱刺激(如冷水浴或桑拿)可能激活身體的防禦機製。
  • 減少代步,增加運動:久坐和依賴汽車減少了體力活動,而適度運動(如步行或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增強心血管健康和代謝功能。
  • 鍛煉“免疫耐受”能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東德(較“髒”)兒童哮喘和過敏率低於西德(更清潔);移民到發達國家的兒童,過敏風險隨時間增加,因為他們的後代在清潔環境中長大。同樣,在印度,居民對本地水汙染有“免疫耐受”,但遊客沒有,導致旅行者感染率高達30-50%。
  • 核心理念:適度的“壓力”(hormesis,適度應激)可以激活身體的保護機製,增強抗衰老能力。過於安逸的生活反而可能讓身體變得“懶惰”,降低自我修複能力。
其實我們日常中也會多多少少注意這些方麵,特別是中老年朋友,總想更健康長壽,不由自主會做些調整。比如我自己,我因為“三高”會注意飲食,避免精致食物和精加工食品,盡可能吃得粗一點、雜一點,而且以新鮮的生冷食物為首選。我過去插隊時飽一餐餓一餐,患有嚴重的胃病。這二三十年我逐漸調整,飲食以生冷為主,逐漸鍛煉腸胃,胃病一直沒犯,消化能力反而更強。

即便是在飲食極其豐富的遊輪上,我還是喜歡生冷健康食物

受一位原浙江省中醫院李榮生教授的啟發,他幾十年用冷水洗澡,洗臉,身體一直很健康。我在中學時堅持過兩年“冬泳”,其實並不可怕,但需要從夏天逐漸過度,目的是讓身體適應環境溫度。現在我無法每天堅持冷水遊泳,但我一直堅持用冷水洗臉,再冷的天也是用冷水洗漱,喝涼水,身體和腸胃都已經適應了。當然喝咖啡喝茶,洗澡也沒必要非用涼水。近幾年我不用空調,不用加熱器,身體也逐漸適應了,反而覺得感冒少很多,人也更舒適。其實我回憶起來,我插隊時頂著四五十度的烈日,還要幹體力活。85年我在沈陽東工讀書時,那時的冬天都在零下二三十度,不也一樣過來了嗎?大衛·辛克萊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人體有個自動調整的機理。十來度就開始用加熱器,二三十度就用製冷空調,其實真的沒必要。依賴了這些,人體機能會更脆弱,更加無法適應環境。

再就是生活舒適了,人不願意動,幾步路都要開車,一坐下來就是幾小時。家中明明動動手就能Fix的修繕和維護,一拖再拖,懶得動。按照大衛·辛克萊教授的觀點,人體的機能就會逐漸退化。

今年我們去冰島時,遇見一位Uber司機,他是黎巴嫩裔移民,現在50多歲,但看上去隻有30多歲,非常健壯,思維敏捷。他告訴我們,他是健身愛好者,每天要去健身房兩小時鍛煉,開車多跑幾趟有錢都不賺,去汗流浹背鍛煉身體。但他的精神和體能狀況非常好,根本不生病,疫情期間周圍的人都得了兩輪新冠病毒,他開出租車連口罩都不戴,病毒遠離他。他的建議就是動起來,無論去健身房、去跑步、去遊泳、或是做園藝,最重要的是動起來。但他也建議中老年人因為肌肉的流失速度加快,需要做一定的“抗阻訓練”。我也是每天堅持做一定的“抗阻訓練”,當然要力所能及,畢竟不能和年輕人那樣超極限運動。

中老年人的“抗阻訓練”並不難,貴在堅持

我忽然想到,大衛·辛克萊教授這個觀點其實與傳統中醫學的養生理念有許多契合之處,尤其是在強調“適度”與“平衡”對健康和長壽的重要性上,在此請AI幫助我尋找一些對應的信息: 

1、中醫學的相似理念:平衡與節製中醫學的養生學強調“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主張通過調節生活方式來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以下是與辛克萊觀點對應的中醫學理念:

(1)飲食養生:節製飲食,保護脾胃

  • 中醫學觀點: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過量或過於肥甘厚味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足、痰濕內生,加速衰老。《黃帝內經》提倡“飲食有節”,強調適量、清淡、規律的飲食。
  • 與辛克萊的關聯:這與辛克萊的適度斷食理念高度一致。間歇性斷食或限製熱量攝入與中醫“節食養脾”的思想不謀而合,都旨在減輕消化係統的負擔,增強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中醫還推崇“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與現代斷食時間表的概念(如16:8斷食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 具體實踐:中醫建議避免過食油膩、辛辣、生冷食物,注重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的均衡攝入。辛克萊則推薦減少高糖、高脂肪飲食,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藍莓、綠葉蔬菜)。 
(2)起居有常:順應自然,適度調節冷暖

  • 中醫學觀點:《黃帝內經》提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主張生活作息應順應四季變化,避免過度依賴人工環境。例如,冬季適當保暖但不宜過暖,夏季保持涼爽但不宜過冷,以免損傷陽氣或陰液。
  • 與辛克萊的關聯:辛克萊認為過度依賴空調和暖氣會削弱身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而適度的冷熱刺激(如冷水浴或桑拿)可激活長壽基因。這與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念一致,強調通過適度暴露於自然環境來增強體質。
  • 具體實踐:中醫建議根據季節調整衣著和居室溫度,如冬季避免過度取暖以保存陽氣,夏季避免空調過冷以保護陰液。辛克萊則提倡通過冷熱療法(如冷水淋浴或桑拿)刺激身體的適應性應激反應。 
(3)適度運動:動靜結合,勞逸適度

  • 中醫學觀點:中醫認為“久坐傷肉,久臥傷氣”,適度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能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質,但過度勞累則傷氣耗血。《黃帝內經》強調“形勞而不倦”,即運動要適度,避免過度。
  • 與辛克萊的關聯:辛克萊推崇適度運動(如高強度間歇訓練或日常步行)來激活線粒體功能和心血管健康,與中醫“動以養形”的理念一致。兩者都反對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認為這會導致代謝紊亂和衰老加速。
  • 具體實踐:中醫推薦柔和的運動形式,如太極拳或散步,注重動靜結合;辛克萊則建議結合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強調運動的多樣性和規律性。 
(4)精神調養:養心安神,減少焦慮

  • 中醫學觀點:中醫認為“心主神明”,精神壓力過大或情緒波動會耗傷心氣,導致衰老加速。《黃帝內經》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通過靜心、冥想等方式調養精神。
  • 與辛克萊的關聯:辛克萊的研究雖未直接強調心理健康,但他提到慢性壓力會增加炎症和氧化應激,加速衰老。這與中醫“情誌致病”的理論一致,慢性焦慮或憤怒會擾亂氣血平衡,影響長壽。
  • 具體實踐:中醫推崇冥想、調息、書法等養心方式;辛克萊則可能建議通過規律生活和適度壓力管理(如斷食、運動)來間接改善心理狀態。 
2、具體實踐建議:中西結合的養生方法結合辛克萊的現代科學觀點和中醫學的傳統智慧,以下是一些具體的養生實踐建議:

(1)飲食:

  • 實施間歇性斷食(如16:8或5:2法),或遵循中醫“晚餐吃少”的原則,避免夜間過食。
  • 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食物。
  • 中醫推薦食療,如枸杞、紅棗、山藥等滋補食材;辛克萊建議增加富含NAD+前體(如維生素B3)的食物,如魚類、蘑菇。
(2)起居:

  • 減少對空調和暖氣的過度依賴,適度接受冷熱刺激,如晨間冷水洗臉或冬季適當戶外活動。
  • 遵循中醫的四季養生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調整作息和衣著以適應季節變化。
(3)運動:

  • 每天進行適度運動,如30分鍾快走、太極拳或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 中醫建議“動靜結合”,如練完太極後靜坐調息;辛克萊強調運動後充分休息以促進身體恢複。
(4)精神:

  • 通過默想、深呼吸或書法等方式緩解壓力,保持情緒平穩。
  • 遵循辛克萊的建議,通過規律的生活方式(如固定睡眠時間、適度斷食)間接改善心理健康。 
3、中西理念的異同

  • 共同點:
    • 兩者都強調“適度”是養生的核心,無論是飲食、起居還是運動,過度或不足都會損傷健康。
    • 都注重通過生活方式幹預來增強身體的自我修複能力,延緩衰老。
    • 都提倡順應自然規律,避免過度依賴人工幹預(如藥物、空調)。
  • 不同點:
    • 理論基礎:辛克萊的觀點基於現代分子生物學,聚焦於基因、蛋白質和細胞機製;中醫學基於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哲學概念,強調整體平衡。
    • 實踐方式:辛克萊的方法更具科學量化性(如卡路裏限製、具體運動方案);中醫則更注重個體化調養,結合體質和四季變化。
    • 文化背景:辛克萊的理論麵向現代生活方式,解決過度舒適的問題;中醫則根植於傳統農業社會,強調與自然和諧共存。 
5. 總結:

大衛·辛克萊的“生活的太好會加速衰老”與中醫學的養生理念在核心思想上高度契合:通過適度節製飲食、順應自然環境、堅持適量運動和調養精神,可以增強身體的自我修複能力,延緩衰老。辛克萊的觀點以現代科學為依據,為中醫的傳統智慧提供了生物學解釋;而中醫學的整體觀和個性化調養則為辛克萊的理論提供了更豐富的實踐框架。二者結合,可以為現代人提供科學而實用的長壽之道。 

總體而言,我還是比較認同AI的分析。 

但對這個話題,有一點我們要明白:養生(或任何生活方式幹預)對個體壽命的影響確實難以通過單一案例“論證”,我們無法可靠地證明:“如果遵循大衛·辛克萊教授的‘生活的太好會加速衰老’的假設,生活太舒適就一定活不到90歲”。這不是簡單的邏輯問題,而是涉及因果推理(causality)的核心挑戰。在科學、哲學和心理學中,這種局限性有堅實的理論依據。它強調養生研究通常必須從宏觀(population-level)視角來看待,通過統計證據和對照組來推斷概率性影響,而不是針對個體的確定性證明。

所以最現實的方法還是明白大衛·辛克萊教授的觀點,看看在某些方麵對我們的生活是否有幫助?進而可行地調整我們生活習慣。 

每天“粗茶淡飯”就一定不會衰老?顯然也不可能!

祝各位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