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逐出歐洲家園猶太人的無奈歸宿(九)

橡溪 (2025-09-12 08:18:13) 評論 (0)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1919年至1939年,猶太人向英國委托管治的巴勒斯坦地區,發起五次移民回歸浪潮——“阿利亞”(Aliyah)。

  第一次移民潮 (1882-1903年), 來源主要是東歐(俄羅斯、羅馬尼亞),後來是也門,約25,000至30,000名猶太人抵達,後約一半因困難離開。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移民有時受到限製;一些人通過旅遊簽證入境,然後逾期非法居留。

  第二次移民潮 (1904-1914年),來源主要是俄羅斯反猶太大屠殺和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之後的俄羅斯和俄屬波蘭,約35,000名猶太人抵達,後許多人再次離開。到1914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約為85,000。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大多數移民是合法的,盡管當局試圖限製定居,有一些猶太人非法移民。

  第三次移民潮(1919-1923年),來源主要是俄國反猶太大屠殺和俄國內戰後的東歐(特別是俄羅斯和波蘭),約40,000名猶太人抵達,1923年,猶太人口上升到約90,000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貝爾福宣言(1917年)之後,巴勒斯坦處於英國托管之下,移民數量有配額限製,須憑英國政府簽發的移民證書入境。

  第四次移民潮(1924-1929年),來源主要是波蘭、匈牙利和其他東歐國家。許多是逃離日益增長的反猶太主義和經濟限製的中產階級家庭,約82,000人猶太人抵達;隨後約23,000人離開。1929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約為160,000,主要為持有英國簽發證書的合法移民。

  第五次移民潮(1929-1939年),來源主要是希特勒崛起後的中歐(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在美國嚴厲限製入境移民配額後,隻好大量湧入巴勒斯坦,約250,000至300,000猶太人抵達;1939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達到大約450,000,約占當地以阿拉伯穆斯林為主體,包括基督徒在內人口的30%。

  五次猶太人移民潮,起初大多是合法移民。1933年之後英國開始實施更嚴格的移民配額製度,自1934年起,國際猶太複國主義組織聯合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猶太社區伊休夫的猶太準軍事組織,開始有組織地通過非法手段將猶太移民帶入英國管製的巴勒斯坦地區。這種“秘密”非法移民運動被稱為“阿利亞貝特”(Aliyah Bet,意為“二次移民”)。它始於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後,一直持續到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英國《1939年白皮書》規定,五年內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不得超過七萬五千人,對麵臨粹納德國屠殺命運卻無路可逃的歐洲九百萬猶太人,這點合法移民配額,杯水車薪,配額之外的猶太難民,豈非坐以待斃?

  從門合法入境不行,就跳窗非法偷渡,絕路逢生。國際和巴勒斯坦托管地的猶太複國主義組織,積極籌劃大規模偷渡英國管製的巴勒斯坦地區活動——阿利亞貝特,如果遭遇英國政府軍警阻攔,不惜武裝對抗,哪怕對之使用恐怖主義的暴力手段!

  哈加納(Haganah,防禦者),為英國托管巴勒斯坦期間主要猶太複國主義準軍事組織。該準軍事組織由猶太機構控製,盡管英國政府沒有正式承認,但英國安全部隊與其合作。它成立於1920年,旨在保衛猶太定居點伊休夫在該地區的存在。哈加納由以前存在的民兵組織組成,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於英國軍隊的錫安騾子軍團和猶太軍團,有一定的軍事訓練和實戰經驗。1920年巴勒斯坦人發動內比穆薩暴亂和1921年雅法暴亂之後,巴勒斯坦的猶太領導層認為,委托管治巴勒斯坦的英國無意對抗經常襲擊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當地阿拉伯團體。猶太領導層認為他們不能依靠英國政府保護自己免受這些團夥的侵害,因此創建了哈加納來保護猶太人的農場和基布茲(Kibbutz)。除了守衛猶太社區外,哈加納的作用還包括警告居民並擊退巴勒斯坦人的襲擊。1929年巴勒斯坦騷亂後,哈加納從猶太農場的自衛組織發展成為一個全地區協調指揮的組織,幾乎涵蓋了猶太定居點的所有青年和成年人,以及來自城市的數千名成員。它還獲得了波蘭等外國武器,並開始建立製造手榴彈和簡單軍事裝備的工坊,從一支未經訓練的民兵組織轉變為一支精幹的地下軍隊。

  1939年英國政府公布巴勒斯坦政策的白皮書,拒絕了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概念,並宣布該國將變成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獨立雙民族國家。它嚴格限製猶太移民,從1940年到1944年僅允許75,000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包括每年 10,000人的配額和同期25,000人的補充配額以涵蓋難民緊急情況。此後,進一步的猶太移民將取決於阿拉伯多數族群的同意。向猶太人出售阿拉伯土地將受到限製。

  英國頒布《1939年白皮書》,嚴格限製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激怒了猶太複國主義領導層。時任猶太機構主席的大衛·本-古裏安(David Ben-Gurion)製定了猶太複國主義與英國關係的政策:“我們將像沒有白皮書一樣與希特勒作戰,我們將像沒有戰爭一樣對抗白皮書。”大衛·本-古裏安,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普翁斯克(今位於波蘭),自1935年起擔任巴勒斯坦猶太事務局(Jewish Agency for Palestine)負責人,其後擔任猶太事務局執行主席,是巴勒斯坦地區猶太社群事實上的領導人,並很大程度上帶領了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建立猶太國家的錫安主義(猶太複國主義)運動。

  此前,英國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區猶太機構一直反對非法移民,擔心這會影響移民許可證的發放數量。作為對英國《1939年白皮書》限製的回應,猶太事務局及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加大了組織非法移民湧入巴勒斯坦的規模。

  在納粹德國政府於1941年決定滅絕歐洲所有猶太人之前,其政策是驅除猶太人,允許通過移民減少歐洲的猶太人數量。全世界的猶太組織,無論主流、非主流,都開展行動,試圖將猶太人從歐洲移民到英國委托管治的巴勒斯坦,即便違反英國政府《1939年白皮書》實施的移民配額規定。這需要與納粹當局合作,因為納粹當局認為這是給英國製造麻煩並除掉猶太人的機會。粹納德國猶太移民中央辦公室(Zentralstelle Fuer Juedische Auswanderung)在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監督下開展工作,組織猶太人從納粹控製的歐洲地區移民。

  最初,猶太人主要通過陸路進入巴勒斯坦,主要是偷渡北部邊境,並得到邊境猶太定居點的幫助。三十年代初,隨著穿越北部邊境變得更加困難,人們找到了其他路線。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持學生或旅遊簽證來到巴勒斯坦,從此再也沒有回到他們的祖國。猶太婦女經常與巴勒斯坦居民假結婚,以便獲得家庭團聚的入境許可。

  1934年,大約350名波蘭旨在培訓年輕人在以色列土地上進行農業定居的“HeHalutz”(“先驅”)猶太青年運動組織成員,不願等待移民證,於是乘坐租來的船Vallos號前往巴勒斯坦,這是第一次通過海上途徑將猶太人帶到巴勒斯坦的嚐試。這艘船於8月25日抵達巴勒斯坦海岸,乘客在獲得特別許可協助他們的哈加納的幫助下下船。1939年7月29日,懸掛巴拿馬國旗、載有375名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的 Colorado 號被英國皇家海軍攔截;這些非法移民被逮捕並帶往海法。1939年8月19日,希臘擁有的船Aghios Nicolaus 號將840名移民轉移到沿海較小的船隻上,並將他們送上岸。1939年8月23日,載有約700名難民的帕裏塔號(Parita)輪船被乘客故意擱淺在特拉維夫,船長和船員乘坐一艘小船逃走。

             故意擱淺在特拉維夫特拉維夫海灘的帕裏塔號輪船



    帕裏塔號輪船在特拉維夫海灘上卸載猶太非法移民

  1939年8月初,虎山號(Tiger Hill)客輪停靠在羅馬尼亞康斯坦察,為了增加載客量,船艙內安裝了數百張雙層床,搭載了約900名來自歐洲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德國和但澤地區、愛沙尼亞、波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猶太難民。虎山號客輪於8月3日離開康斯坦察,經博斯普魯斯海峽駛往地中海。另一艘巴拿馬注冊的船隻弗羅索拉號5月29日離開羅馬尼亞蘇利納,船上載有658名捷克斯洛伐克猶太難民,於7月16日停靠在貝魯特,但法國當局拒絕讓難民進入黎巴嫩或敘利亞。7月27日,弗羅蘇拉號離開貝魯特,但自那以後一直停留在黎巴嫩海岸附近。虎山號抵達貝魯特附近海域,與弗羅蘇拉號在海上會合,弗羅蘇拉號的難民被轉移到虎山號,難民總數估計在1100至1500人之間。虎山號隨後向南駛往巴勒斯坦海岸。英國當局不允許猶太難民進入巴勒斯坦。9月1日,皇家海軍炮艇和皇家空軍飛機向特拉維夫附近的虎山號開火。兩名乘客Zvi Binder和Robert Schneider博士遇難。虎山號的船長不得不將輪船擱淺在特拉維夫淺水中。乘客們上岸後,英國托管地巴勒斯坦的警察部隊,將其中大部分人扣留了至少十天。之後,他們被釋放給了猶太機構。

             擱淺在特拉維夫弗裏什曼(Frishman)海灘的虎山號客輪



    圍觀擱淺虎山號客輪的猶太人群 

             猶太非法移民乘坐虎山號客輪的救生艇強行登陸弗裏什曼海灘

  1940年9月,粹納德國猶太移民中央辦公室租用了三艘船,分別是太平洋號、米洛斯號和大西洋號,將猶太難民從羅馬尼亞圖爾恰港送往巴勒斯坦。船上乘客包括來自維也納、但澤和布拉格猶太社區的約3,600名難民。太平洋號於11月1日抵達巴勒斯坦水域,幾天後米洛斯號也抵達了。英國皇家海軍攔截了這些船隻並將其護送至海法港。英國殖民部在船隻抵達前收到警告,決定拒絕移民入境。隨著英國在西部沙漠戰役中取得成功,該地區的安全局勢有所改善,殖民部認為激起猶太人的憤怒比引發阿拉伯人起義的風險更小,並且將以身作則,勸阻其他潛在移民不要嚐試。 

  英國駐巴勒斯坦高級專員哈羅德·麥克邁克爾爵士於11月20日發布了驅逐令,命令將難民送往英屬印度洋領土毛裏求斯和加勒比海領土特立尼達。難民被轉移到另一艘船帕特裏亞號(Patria)上,前往毛裏求斯。帕特裏亞號是一艘11,885噸的大型遠洋客輪,由法國海運公司運營,往返於馬賽和黎凡特之間。在意大利向法國和英國宣戰前不久,這艘船抵達英國委托管治巴勒斯坦海法港,之後為了安全起見一直停泊在港口。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後,海法的英國當局先是扣押了帕特裏亞號,隨後將其扣押用作運兵船。

  猶太複國主義組織試圖阻止驅逐令執行,其發動的猶太人總罷工收效甚微,就下令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反對驅逐令,放置炸彈使該輪其失去行動能力,目的是迫使其留在港口進行維修,從而爭取時間向英國施壓,撤銷驅逐令。

  1940年11月25日,帕特裏亞號客輪載著被英國當局驅逐至毛裏求斯的猶太難民,即將起航。帕特裏亞號客輪起航前夜,哈加納的特工在前一天將一枚威力強大的炸彈偷運上船,藏匿於船體內側。日上午9點,炸彈爆炸。16分鍾後,帕特裏亞號客輪沉沒。炸彈爆炸時,帕特裏亞號載有1770名從太平洋和米洛斯島轉移的猶太難民,另有134名來自大西洋的乘客。大多數人被趕到現場的英國和阿拉伯船隻救起。然而,267人失蹤——超過200名猶太難民,加上50名船員和英國士兵——另有172人受傷。許多死者被困在帕特裏亞號的貨艙裏,無法逃脫,船身側翻沉沒。最終有209具屍體被找到並埋葬在海法。

            帕特裏亞號客輪



    爆炸後正在沉沒的帕特裏亞號客輪

  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及其準軍事組織哈加納采取恐怖主義方式,炸沉民用客輪,猶太人殺猶太人,連帶無辜船員和盟軍士兵喪生,手段惡劣,震驚世界,招致反法西斯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強烈譴責。

    2025年9月12日,作於芝加哥西郊

    (圖片來自網絡。參照相關論著、報道、維基百科、猶太人大屠殺百科全書等資料。博文非論文,篇幅限製,不一一注出。)

    長文分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