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請求增加一場診療,她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因為是在線,我也開放了我的 spot.。原來,剛剛成年的兒子,想去跨州見他的女友。
母親的擔憂隔著屏幕都能蔓延開來,我首先肯定了她的心情。是的,兒行千裏母擔憂。正常。但我的診療,不能僅僅停留在,安撫情緒上麵。情緒的背後是什麽?如何 cope with it.
我們說,每一種負麵情緒,其背後都是一個個小創傷。媽媽為何擔憂,大概率是因為她的童年、少年,乃至成年,經曆了一個個,令她無法麵對的事情。這樣的經曆疊加,造就了她容易焦慮,或是 panic 的境況。這也是為什麽,我經常會說,孩子出了問題,父母首先需要得到幫助。
我也是媽媽,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情緒。兒行千裏,我一樣也會擔憂。但我更知道,擔憂是我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但如果我在孩子麵前,反複表達或表現擔憂,孩子不會領悟到,這其實是媽媽的問題。他隻會認為,媽媽是最了解我的人,如果她擔憂,說明我或許真的不行。
記得小兒滿 16 歲那年,他的生日禮物,就是他的 permit。是的,是我主動幫助他實現的。但當他坐到駕駛位時,坐在一旁的我,禁不住開口,慢點慢點。小兒特別不喜歡,說,你如果擔心,就別坐我的車。我隻好識相地,要麽別出聲,要麽,讓先生陪駕。
半年後,小兒如期拿到駕照,也如願開上了,自己喜歡的二手電車。我記得有個晚上,朋友請我們吃飯,小兒part time job,我們讓他工作結束後,自己開過來。那還是雨夜。我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電車APP 追蹤器。但我有進步,就是從來沒有告訴他,我是多麽擔憂。因為,我知道,擔憂是屬於我的問題,不是他的。
小兒同學們來家裏 Sleepover,那個時候,聊得最多的就是,誰誰拿駕照了,誰誰開車了,誰誰父母不讓。看得出來,也聽得出來,他們有的期待,有的會驕傲自己,那位父母不讓的同學,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小兒在朋友圈很自信,因為,他不僅有車了,父母還很信任他。
有客戶問我,孩子不自信,這個問題怎麽解決?父母一定要首先反思自己的。是否,你的要求/期望值太高?是否,你的指責點評太多?是否,你的擔憂焦慮綿綿?
小兒對他的駕駛,自信點的高峰,來自他獨自駕車越境加拿大,去看望哥哥。是的,是我提議他去的,因為他說,他高中畢業想和同學駕車去加州。我說,那你提前實習一下,先開個小長途去加拿大試試?
去程,我還是不放心,畢竟才拿到駕照不久。適逢他同學的媽媽,要帶著孩子返加探親,我讓小兒跟著她的車。可盡管如此,那一天,那一路,我的眼睛沒離開過他的 Location.。 小兒順利抵達多倫多,朋友非常肯定小兒,說他的車開得穩健,雲雲。我為小兒驕傲,我更是為自己驕傲。我克製了我的擔憂,甚至戰勝了我的擔憂。敢於放行,敢於對他的跨境自駕說 YES。
加拿大歸來,小兒撰文一篇,字裏行間,既有對親情的思考,也分享了他獨駕旅途的心境。特別棒的一篇大學申請文。我更是看到了他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spirit.
是的,我對那位母親說,把你的擔憂,還有焦慮和我訴說,請對你的成年孩子說 YES。要相信他,有獨自出行的能力。診療中,我們可以 make a risk list. 就是,你有哪些風險擔憂,如何和孩子探討這份風險清單。即,你在幫助孩子看到,可能的風險,以及,提前備好應對風險的方案。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因為,它不僅可以幫到孩子,更是可以降低你的焦慮程度。但我們不能做的是,讓我們自己的擔憂,成為了孩子成長路上的 barriers.
那位媽媽很滿意這樣的溝通,我也很肯定那位媽媽對孩子的拳拳之心。我也補充一句,和孩子的溝通,目的是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和在意,而不是擔憂和控製。對青春期乃至 early adulthood 的孩子,要格外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各方麵還是稚嫩的,特別渴望得到肯定和信任。
是的,父母的擔憂又或是一輩子的,但更多的,可以和伴侶,或是你的心理醫生去交流,去化解。
親子之道(10)-- 為人父母,請克製你的擔憂
Oasisflying (2025-09-12 05:46:16) 評論 (3)一位母親,請求增加一場診療,她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因為是在線,我也開放了我的 spot.。原來,剛剛成年的兒子,想去跨州見他的女友。
母親的擔憂隔著屏幕都能蔓延開來,我首先肯定了她的心情。是的,兒行千裏母擔憂。正常。但我的診療,不能僅僅停留在,安撫情緒上麵。情緒的背後是什麽?如何 cope with it.
我們說,每一種負麵情緒,其背後都是一個個小創傷。媽媽為何擔憂,大概率是因為她的童年、少年,乃至成年,經曆了一個個,令她無法麵對的事情。這樣的經曆疊加,造就了她容易焦慮,或是 panic 的境況。這也是為什麽,我經常會說,孩子出了問題,父母首先需要得到幫助。
我也是媽媽,我也有屬於我自己的情緒。兒行千裏,我一樣也會擔憂。但我更知道,擔憂是我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但如果我在孩子麵前,反複表達或表現擔憂,孩子不會領悟到,這其實是媽媽的問題。他隻會認為,媽媽是最了解我的人,如果她擔憂,說明我或許真的不行。
記得小兒滿 16 歲那年,他的生日禮物,就是他的 permit。是的,是我主動幫助他實現的。但當他坐到駕駛位時,坐在一旁的我,禁不住開口,慢點慢點。小兒特別不喜歡,說,你如果擔心,就別坐我的車。我隻好識相地,要麽別出聲,要麽,讓先生陪駕。
半年後,小兒如期拿到駕照,也如願開上了,自己喜歡的二手電車。我記得有個晚上,朋友請我們吃飯,小兒part time job,我們讓他工作結束後,自己開過來。那還是雨夜。我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電車APP 追蹤器。但我有進步,就是從來沒有告訴他,我是多麽擔憂。因為,我知道,擔憂是屬於我的問題,不是他的。
小兒同學們來家裏 Sleepover,那個時候,聊得最多的就是,誰誰拿駕照了,誰誰開車了,誰誰父母不讓。看得出來,也聽得出來,他們有的期待,有的會驕傲自己,那位父母不讓的同學,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小兒在朋友圈很自信,因為,他不僅有車了,父母還很信任他。
有客戶問我,孩子不自信,這個問題怎麽解決?父母一定要首先反思自己的。是否,你的要求/期望值太高?是否,你的指責點評太多?是否,你的擔憂焦慮綿綿?
小兒對他的駕駛,自信點的高峰,來自他獨自駕車越境加拿大,去看望哥哥。是的,是我提議他去的,因為他說,他高中畢業想和同學駕車去加州。我說,那你提前實習一下,先開個小長途去加拿大試試?
去程,我還是不放心,畢竟才拿到駕照不久。適逢他同學的媽媽,要帶著孩子返加探親,我讓小兒跟著她的車。可盡管如此,那一天,那一路,我的眼睛沒離開過他的 Location.。 小兒順利抵達多倫多,朋友非常肯定小兒,說他的車開得穩健,雲雲。我為小兒驕傲,我更是為自己驕傲。我克製了我的擔憂,甚至戰勝了我的擔憂。敢於放行,敢於對他的跨境自駕說 YES。
加拿大歸來,小兒撰文一篇,字裏行間,既有對親情的思考,也分享了他獨駕旅途的心境。特別棒的一篇大學申請文。我更是看到了他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spirit.
是的,我對那位母親說,把你的擔憂,還有焦慮和我訴說,請對你的成年孩子說 YES。要相信他,有獨自出行的能力。診療中,我們可以 make a risk list. 就是,你有哪些風險擔憂,如何和孩子探討這份風險清單。即,你在幫助孩子看到,可能的風險,以及,提前備好應對風險的方案。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因為,它不僅可以幫到孩子,更是可以降低你的焦慮程度。但我們不能做的是,讓我們自己的擔憂,成為了孩子成長路上的 barriers.
那位媽媽很滿意這樣的溝通,我也很肯定那位媽媽對孩子的拳拳之心。我也補充一句,和孩子的溝通,目的是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和在意,而不是擔憂和控製。對青春期乃至 early adulthood 的孩子,要格外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信任和尊重。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各方麵還是稚嫩的,特別渴望得到肯定和信任。
是的,父母的擔憂又或是一輩子的,但更多的,可以和伴侶,或是你的心理醫生去交流,去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