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有不少外國醫生為中國軍人救死扶傷,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但另外一位在國際上十分有名的美國醫生、傳教士戈登·西格雷夫(Gordon Stifler Seagrave)在中國卻很少有人知曉。西格雷夫曾率領外科團隊在中國遠征軍轉戰緬甸戰場時救治了成百上千的中國軍人,被稱為“中國士兵生命守護者”,在緬甸及中印邊境地區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西格雷夫與中國軍人結下了生死情誼,可以說是比白求恩更加白求恩式的人物。
西格雷夫1897年3月18日生於緬甸仰光並在那裏成長,精通當地語言如緬語、撣語等,對當地文化有深入了解,此後返回美國接受大學教育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接受醫學訓練,成為外科醫生。西格雷夫的父母是浸信會牧師及傳教士,他深受父母影響,後來也成為牧師,在緬甸邊遠地區從事醫療及傳教事業,成為他們家族第四代在緬甸的傳教士,他也是知名作家,著有自傳《緬甸外科醫生》《Burma Surgeon》、《緬甸外科醫生歸來》(Burma Surgeon Returns)等著作,他的生平融合了傳教、醫學、戰爭、文學等,具有傳奇色彩;而他與中國遠征軍的密切關係則是其一生中的光彩篇章,他在緬甸戰場為中國遠征軍提供醫療支持,被稱為“中國遠征軍的隨軍醫生”。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應盟軍請求入緬對日作戰,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大規模走出國門作戰,當時日軍占領了緬甸並切斷滇緬公路,危及中國西南戰局。此後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再次出兵緬甸對日作戰,因此緬北、撣邦、克欽邦成為遠征軍與日軍激烈對峙的主戰場,此地地形險惡、瘴癘橫行,後勤和醫療極為匱乏,在史迪威將軍的請求下,西格雷夫帶領外科醫療隊(Seagrave Unit)隨軍作戰,被任命為美國陸軍醫療隊少校軍醫,支援中國遠征軍各個部隊,後來晉升為上校。他領導的醫療隊為大量傷員實施手術,挽救了大量軍人的生命。
他在《緬甸外科醫生》中記錄了醫療隊整夜工作的經曆:“4月15日,酷暑和轟炸讓我們白天難以入睡,夜晚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昨晚10點30分35名傷員抵達,其中2名是腹部受傷的傷員。我們工作時又有兩卡車的傷員抵達,直到今天早上9點30分才結束工作,睡了一個小時後,我們不得不開始清洗昨晚的紗布和床單。”另外一本《緬甸外科醫生歸來》則記述了他們沿著小路返回緬甸、為首批從印度返回的中國遠征軍提供醫療的情景:“該部隊乘飛機抵達密支那,盡管遭到日軍狙擊手和榴彈炮的猛烈炮火襲擊,(我們)立即開始救治傷員。”
新浪新聞網2011年4月25日轉載了一篇《瞭望東方周刊》的文章,作者采訪了當時還在世的西格雷夫醫療隊緬甸女護士埃絲特,文章是這樣描寫埃絲特接受采訪時的情境的:“提起西格雷夫,緬甸女護士埃絲特的眼睛常常會濕潤起來,‘他讓我們知道了,醫生的職責是什麽。’埃絲特回憶,他們醫療隊救過成千上萬名傷病員,最多的就是中國人,甚至遠遠超過自己的同胞。當然,也有很多讓人傷心的事情,在部隊撤退途中,有士兵曾想丟下女護士,史迪威將軍就訓斥他們‘你們還是男人嗎?不知羞恥的家夥,她們救過你們的命。’”“令埃絲特遺憾的是,雖然她們曾救了很多中國人的命,但至今沒有一個中國人為此去看望她,而美國軍方曾頒發給她一枚銅星勳章。這是直到現在,每一個美國大兵做夢都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其實,她也有資格獲得中國的抗日紀念章。”
二戰結束後,西格雷夫回到他在緬甸東北部的南坎繼續從事醫療及傳教工作,1950年曾被緬甸政府逮捕並指控犯有叛國罪,後被緬甸最高法院判決無罪,他的餘生在緬甸東北部的南坎度過,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堅守在那裏,於1965年3月28日去世,享年68歲。西格雷夫去世後當地兩萬多人參加了葬禮為他送行,他在緬甸的醫療工作和人道精神在國際社會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啟發了無數醫生和傳教士,也為西方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東南亞、尤其是緬甸的窗口,被譽為“醫學傳教士”的典範。西格雷夫的兒子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也是知名作家,以《宋史王朝》(The Soong Dynasty)一書享譽國際。
作者:霧穀飛鴻
被淡忘的緬北“白求恩”:戈登·西格雷夫
sandstone2 (2025-09-08 06:24:50) 評論 (0)抗戰時期有不少外國醫生為中國軍人救死扶傷,其中最著名的是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但另外一位在國際上十分有名的美國醫生、傳教士戈登·西格雷夫(Gordon Stifler Seagrave)在中國卻很少有人知曉。西格雷夫曾率領外科團隊在中國遠征軍轉戰緬甸戰場時救治了成百上千的中國軍人,被稱為“中國士兵生命守護者”,在緬甸及中印邊境地區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西格雷夫與中國軍人結下了生死情誼,可以說是比白求恩更加白求恩式的人物。
西格雷夫1897年3月18日生於緬甸仰光並在那裏成長,精通當地語言如緬語、撣語等,對當地文化有深入了解,此後返回美國接受大學教育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接受醫學訓練,成為外科醫生。西格雷夫的父母是浸信會牧師及傳教士,他深受父母影響,後來也成為牧師,在緬甸邊遠地區從事醫療及傳教事業,成為他們家族第四代在緬甸的傳教士,他也是知名作家,著有自傳《緬甸外科醫生》《Burma Surgeon》、《緬甸外科醫生歸來》(Burma Surgeon Returns)等著作,他的生平融合了傳教、醫學、戰爭、文學等,具有傳奇色彩;而他與中國遠征軍的密切關係則是其一生中的光彩篇章,他在緬甸戰場為中國遠征軍提供醫療支持,被稱為“中國遠征軍的隨軍醫生”。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應盟軍請求入緬對日作戰,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大規模走出國門作戰,當時日軍占領了緬甸並切斷滇緬公路,危及中國西南戰局。此後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再次出兵緬甸對日作戰,因此緬北、撣邦、克欽邦成為遠征軍與日軍激烈對峙的主戰場,此地地形險惡、瘴癘橫行,後勤和醫療極為匱乏,在史迪威將軍的請求下,西格雷夫帶領外科醫療隊(Seagrave Unit)隨軍作戰,被任命為美國陸軍醫療隊少校軍醫,支援中國遠征軍各個部隊,後來晉升為上校。他領導的醫療隊為大量傷員實施手術,挽救了大量軍人的生命。
他在《緬甸外科醫生》中記錄了醫療隊整夜工作的經曆:“4月15日,酷暑和轟炸讓我們白天難以入睡,夜晚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昨晚10點30分35名傷員抵達,其中2名是腹部受傷的傷員。我們工作時又有兩卡車的傷員抵達,直到今天早上9點30分才結束工作,睡了一個小時後,我們不得不開始清洗昨晚的紗布和床單。”另外一本《緬甸外科醫生歸來》則記述了他們沿著小路返回緬甸、為首批從印度返回的中國遠征軍提供醫療的情景:“該部隊乘飛機抵達密支那,盡管遭到日軍狙擊手和榴彈炮的猛烈炮火襲擊,(我們)立即開始救治傷員。”
新浪新聞網2011年4月25日轉載了一篇《瞭望東方周刊》的文章,作者采訪了當時還在世的西格雷夫醫療隊緬甸女護士埃絲特,文章是這樣描寫埃絲特接受采訪時的情境的:“提起西格雷夫,緬甸女護士埃絲特的眼睛常常會濕潤起來,‘他讓我們知道了,醫生的職責是什麽。’埃絲特回憶,他們醫療隊救過成千上萬名傷病員,最多的就是中國人,甚至遠遠超過自己的同胞。當然,也有很多讓人傷心的事情,在部隊撤退途中,有士兵曾想丟下女護士,史迪威將軍就訓斥他們‘你們還是男人嗎?不知羞恥的家夥,她們救過你們的命。’”“令埃絲特遺憾的是,雖然她們曾救了很多中國人的命,但至今沒有一個中國人為此去看望她,而美國軍方曾頒發給她一枚銅星勳章。這是直到現在,每一個美國大兵做夢都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其實,她也有資格獲得中國的抗日紀念章。”
二戰結束後,西格雷夫回到他在緬甸東北部的南坎繼續從事醫療及傳教工作,1950年曾被緬甸政府逮捕並指控犯有叛國罪,後被緬甸最高法院判決無罪,他的餘生在緬甸東北部的南坎度過,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堅守在那裏,於1965年3月28日去世,享年68歲。西格雷夫去世後當地兩萬多人參加了葬禮為他送行,他在緬甸的醫療工作和人道精神在國際社會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啟發了無數醫生和傳教士,也為西方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東南亞、尤其是緬甸的窗口,被譽為“醫學傳教士”的典範。西格雷夫的兒子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也是知名作家,以《宋史王朝》(The Soong Dynasty)一書享譽國際。
作者:霧穀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