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外腦”來了

burpeejump (2025-09-05 16:08:57) 評論 (0)
周五閑得沒事,把新到的NEJM上一篇關於AI的文章看了一下,找到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一篇4月份發的文章,還是有些內容的。讓GPT給總結翻譯,加了一點我的體驗: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尤其是大語言模型(LLMs),正快速進入醫療領域。美國國家醫學院在2023年開過一次研討會,把GenAI在醫學中的應用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短短兩年,很多設想已經逐步成真。

短期:患者教育與互動

AI 聊天機器人可以幫患者預約、分診、解答健康疑問。它還能把複雜醫學信息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版本,讓更多人真正理解病情和治療方案。很多人現在看病前,都會先“問問AI”,拿到一個答案,再帶著問題去找醫生。


中期:文檔與編碼

病曆記錄:AI能自動生成病曆,幫醫生節省約20%的時間,還能減少30%下班後的文書工作。

病曆摘要:AI寫的病曆總結,有近一半案例和醫生寫的效果相當,甚至在三成以上更好。

作為醫生,我深有體會。人腦不該被當作“代碼字典”,比如z79.899這樣的ICD-10編碼,背它純屬浪費。人腦最擅長的,是理解故事、做出決策。
Openevidence 現在每天都用。

長期:未來應用

精準醫療:AI有望結合病曆、基因組、影像,為患者量身定製治療方案。

虛擬健康助手:未來可能成為“隨身醫生”,幫人遠程問診和健康管理。

疾病監測與公共衛生:在疫情預警、疾病追蹤上,AI大有可為。

醫學教育:醫生培訓也會改變,未來需要更多數據素養和AI批判性思維。


我的看法

生成式AI的價值不在於取代醫生,而是成為醫生的“外腦”。它能接管繁瑣的記錄、摘要、編碼工作,讓醫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傾聽病人、理解故事、做出治療決策。

當然,AI也可能帶來風險,比如保險公司和醫生都用AI寫文書,結果變成“AI對AI”的博弈。所以,監管和治理必不可少。

醫生 + AI,不是競爭,而是合作。AI 解放雙手,人類才能更專注於“治病救人”的初心。但現實是,即便有了 AI,醫生還是會很忙、很累。因為這個職業常常培養出一種“內耗型人格”——既要有鋼鐵俠的韌勁,又背著聖母心的柔軟。就像當年我們以為有了電子病曆,就不用再跑到病房門口翻 folder 查生命體征,能省點力氣。結果發現,電子病曆裏塞滿了更多雞毛蒜皮的信息,反而讓人更加無所適從。好在行醫,本來就是一個體驗人生、不斷修正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過程。AI 隻是其中一個夥伴,讓我們在“鋼鐵與溫情”的拉扯中繼續前行。


ref: Generative AI in Medicine — Evaluating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