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不同階段的爭與不爭
人類有史以來,爭是主旋律,是社會進步, 個人開拓前行的推動力; 不爭則是社會激蕩之後的喘息,以期達成社會的平穩, 對個人則是一種修養,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生三步曲中的爭, 不同的內容和形式
縱觀我們的人生, 無非三步曲:成長期, 奮鬥期, 晚年期, 步步有爭和不爭,不過爭的內容形式有異。
一. 成長期的爭先
成長期包括了從出生時的嬰幼兒期和受教育時的青少年期, 爭, 似乎是生而具有的意識。 總體上, 走上社會之前的成長期的爭沒有多少利益的考量, 主要表現為爭先的能力, 如果說利益, 也就是多分點糖果或玩具,我們常聽到的是母親對大孩子的吆喝, “你讓著弟弟一點”。 再大些, 就是爭好分數, 好名次, 仍屬於爭先的範圍。應該說, 從娘胎裏帶來的爭先意識對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 奮鬥期的之爭利
奮鬥期的人,有了崗位和事業,有了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隨之而來的是名和利, 歸根到底是利的誘惑。 利成為了爭的核心內容,這裏的利包括了經濟利益, 政治利益,。。。 表現為職稱之爭, 工資之爭,投資中的贏利之爭,控製權之爭, 諸如此類。 本來嘛, 人與人的競爭有規則可循, 比如單位有職稱和工資的調升規則, 市場有投資規則。 但現階段的人類還處於叢林之中, 大到國家之間的博弈, 小到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並不都遵循規則。
奮鬥期的人爭利是必然的, 但可以不爭嗎? 答案是肯定的, 以“掙”代替爭,通過勤奮工作, 創新發揮,以能力和貢獻取得認同,取得與之相配的待遇, 應視為不爭。 不爭需要勇氣, 修養, 和境界。
三. 晚年的觀念之爭
工作了一輩子的人, 在社會生活中都曾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對人, 對事, 對政治。。。形成了各自近乎固化的看法, 由此引起的爭執可稱之為觀念之爭。
晚年期的人們, 利, 已固化, 大多數退休的人們順理成章地進入與人無爭的境界。 如果一定要說爭, 應該就是爭健康, 爭長壽。 但免不了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加入觀念之爭,在各種社交平台上的這種觀念之爭並不鮮見。
人的一生曆經成長期, 奮鬥期, 晚年期, 都避不開爭與不爭的難題,晚年的人們每當回首往事, 成長期最為純潔,最為珍貴,一句發小, 一句同學情, 表達了那份難以忘懷的情誼。
無解的觀念之爭
大千世界,千變萬化, 社會上每個人的經曆, 對社會, 對事物的感受都不盡相同。 不爭, 超然, 人們可以和諧相處, 這是大部分人晚年離開了社會舞台後的處事之道。
學過一點哲學的都會懂得,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麵性,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結論就會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自然景觀, 世上的事何嚐不是如此。
人到中年, 世界觀基本定型, 何況到了晚年。如果不承認事物的多麵性, 不承認人的經曆, 社會角色的不同而帶來的觀念的差異性, 一味地觀念之爭實質誰也說不了誰,就是無解。 這種觀念之爭如今在各種社交平台依然屢見不鮮。
如真要服人, 必須超然於個人感受, 超然於個人的利益得失, 從曆史的角度, 從國家民族的大局看問題。 這需要一個人的廣闊視野,高度的格局,並不是僅有教授, 專家, 學者的頭銜就能做到的。
如是說,觀念之爭既然無解, 不如不爭, 幹點有益的事。
無爭的港灣
踏上社會進入奮鬥期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努力工作,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拚搏, 爭項目, 爭資金, 爭職稱, 爭工資。。。履行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不能說不累。
有一種說法, 家是溫暖的港灣, 下班回到家, 工作中的, 在外麵的一切煩惱都可拋於腦後, 歸於平靜。 對此, 我有深切的體會。 自從有了家以後,我記不起爭過沒有, 吵過沒有。 我們是不同性格的人, 她善良, 熱情, 略帶強勢, 而我內向, 溫和。 她有時想抓住機會和我吵一架,每當此時我總是格外地想她的優良品格,對家庭的貢獻,認同她訴求的合理性,笑臉相對,很快她發覺吵的對象沒有了,有如舉起榔頭打到了棉花上。從這個意義上, 我的家又是無爭的港灣。
* * *
我們不由自主地來到了這個世界,在成長期必須爭先;在奮鬥期免不了利益之爭,但必須將法律和道義牢記於心;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會有觀念之爭,每個人出身,經曆,感受不同,對政治,以致對事件會有不同認知而引起爭論,甚至互不相讓,導致後果。 即使觀念之爭,我們也應著重切磋交流共同提高,增進友誼,贏得快樂感,為社會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