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工作過,在美國也工作過,也可以說各色人等都有過些接觸,迄今為止最讓我感覺奇葩,古怪,不可理喻的就是同事裏的常春藤博士。我是說,以英文為母語的本地美國白人“精英”。
至少在我工作的地方,多年來我已經發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 在美國人當中,真正具有危機意識,改革意識,而且具有執行力,從而能夠擔任領導職務的,從來不是藤校博士。藤校博士的共性是沒有創新和改革的能力。這裏的藤校生又分為兩類:沒有魄力,但人還不錯的,和沒有魄力,人還很壞的。
在第二類當中,藤校(把斯坦福也包括進來或美國頂尖大學)培養出來的人一般較為紮實,嚴謹,但同時也屬於美國人自己描述的那種exellent sheep (完全可以參考中國過去“五分加綿羊”這個詞,真是異曲同工)。就是說,他們從小優秀,從小從激烈競爭中勝出,一路走來非常順利,讓他們辦事,頭腦在技術意義上都非常清晰有條理,一板一眼,但是這類人沒有任何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對事物也完全沒有洞穿其本質的眼光,更無法預判未來的走向,從而做出決策。也就是說,他們是一流的盲目執行者,而且畏懼權威,但絕對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有洞見和膽識的創新者。不僅缺少執行力,就連一件事情,一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麽,他們都不甚了了。
以上是說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在個性和情商方麵,我都很驚異我在美國這個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會遇到這樣的人類——表情嚴肅,語氣機械且略帶做作,不會直麵現實或以幽默化解,而是永遠像一個機器人一樣說話和做事, 稍稍有點價值的話題他們都懶於思考。是的,我在中國這個所謂的威權國家見過太多活潑可愛的人,太多在思考的人,但恰恰在美國,見識了這種好像從蘇聯電影走出來的官僚形象的極其乏味的人,而這些人,竟然都是美國頂尖大學培養的。
他們甚至沒有能力進入一段婚姻或者帶大一個孩子,要不單身,要不在單位拚湊一段同事之間的婚姻,要不就是不要孩子。這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乏味,言行更加缺少“人味”,體現在工作上,也同樣乏善可陳,至少從來貢獻不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甚至哪怕,表達一點點個人的批評和見解。不,他們就是那樣僵硬,那樣“蘇聯”,那樣像《辦公室的故事》裏走出來的女官員,內心甚至懷著對他人的強烈憎惡和排斥,但他們都一路畢業於杜克,芝加哥大學,哈佛,康奈爾,斯坦福...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美國高知精英的問題是什麽“白左”,因為“白左”至少還有一絲人的氣息,哪怕幼稚和偏激,至少有個態度和對世界的回應。我不怕偏激,我的朋友裏有極端對國內現狀不滿的,有極端反西方的,還有深深崇拜毛主席的,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麻木呆滯,狀如僵屍,精致利己,不時還一肚子陰毒的人,而這樣的美國人,至少在我的個人經曆裏,竟都是被美國頂級名校一路培養出來的。
這就是我對美國教育真正的懷疑之處。
精致利己頭腦僵化的常春藤博士同事
世事滄桑 (2025-09-15 13:59:06) 評論 (0)我在國內工作過,在美國也工作過,也可以說各色人等都有過些接觸,迄今為止最讓我感覺奇葩,古怪,不可理喻的就是同事裏的常春藤博士。我是說,以英文為母語的本地美國白人“精英”。
至少在我工作的地方,多年來我已經發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 在美國人當中,真正具有危機意識,改革意識,而且具有執行力,從而能夠擔任領導職務的,從來不是藤校博士。藤校博士的共性是沒有創新和改革的能力。這裏的藤校生又分為兩類:沒有魄力,但人還不錯的,和沒有魄力,人還很壞的。
在第二類當中,藤校(把斯坦福也包括進來或美國頂尖大學)培養出來的人一般較為紮實,嚴謹,但同時也屬於美國人自己描述的那種exellent sheep (完全可以參考中國過去“五分加綿羊”這個詞,真是異曲同工)。就是說,他們從小優秀,從小從激烈競爭中勝出,一路走來非常順利,讓他們辦事,頭腦在技術意義上都非常清晰有條理,一板一眼,但是這類人沒有任何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對事物也完全沒有洞穿其本質的眼光,更無法預判未來的走向,從而做出決策。也就是說,他們是一流的盲目執行者,而且畏懼權威,但絕對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有洞見和膽識的創新者。不僅缺少執行力,就連一件事情,一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麽,他們都不甚了了。
以上是說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在個性和情商方麵,我都很驚異我在美國這個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會遇到這樣的人類——表情嚴肅,語氣機械且略帶做作,不會直麵現實或以幽默化解,而是永遠像一個機器人一樣說話和做事, 稍稍有點價值的話題他們都懶於思考。是的,我在中國這個所謂的威權國家見過太多活潑可愛的人,太多在思考的人,但恰恰在美國,見識了這種好像從蘇聯電影走出來的官僚形象的極其乏味的人,而這些人,竟然都是美國頂尖大學培養的。
他們甚至沒有能力進入一段婚姻或者帶大一個孩子,要不單身,要不在單位拚湊一段同事之間的婚姻,要不就是不要孩子。這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乏味,言行更加缺少“人味”,體現在工作上,也同樣乏善可陳,至少從來貢獻不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甚至哪怕,表達一點點個人的批評和見解。不,他們就是那樣僵硬,那樣“蘇聯”,那樣像《辦公室的故事》裏走出來的女官員,內心甚至懷著對他人的強烈憎惡和排斥,但他們都一路畢業於杜克,芝加哥大學,哈佛,康奈爾,斯坦福...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美國高知精英的問題是什麽“白左”,因為“白左”至少還有一絲人的氣息,哪怕幼稚和偏激,至少有個態度和對世界的回應。我不怕偏激,我的朋友裏有極端對國內現狀不滿的,有極端反西方的,還有深深崇拜毛主席的,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麻木呆滯,狀如僵屍,精致利己,不時還一肚子陰毒的人,而這樣的美國人,至少在我的個人經曆裏,竟都是被美國頂級名校一路培養出來的。
這就是我對美國教育真正的懷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