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故國行(一):武漢、嘉興、蘇州

yuntai (2025-09-30 05:45:55) 評論 (13)


上次寫過老友相聚俄亥俄帖子之後,又有些日子沒更新博客了。距上個月那次預料之外的回國之行更是已過去一個多月了,抓緊時間把這趟回國之行記錄一下。

此次匆匆回去,是為送別駕鶴西去的嶽父大人。身居武漢的老人家這三四年扛過了凶險的新冠肺炎疫情,這次病倒,住進重症病房後曾有幾天病情稍稍穩定,家人以為能夠再次挺過來,卻不料隻隔短短數日便溘然長逝。

太座和我的十年簽證剛剛於七月初到期,這次不得不辦加急簽證,費盡周折,匆匆趕回去。所以,此行不同以往任何一次回國之旅,時間極短,行程急迫,目的單一,來不及細細規劃行程。這也是所有人在他鄉的我們遲早都必須得麵對和經曆的一遭。告別老人的奔喪之旅,是令人悲痛的經曆,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是凡人所無法抗拒的。回國期間,好多幾十年無緣見麵的家人和親戚聚到一起,令人深感安慰,心情難以言表。

因倉促啟程,又逢暑期高峰,去來途中分別要兩次轉機。加上在國內城市之間緊張地奔走,仿佛一直都在路上,整個旅行過程,每到一地差不多隻呆一兩天,就得趕往下一座城市。去的時候,先後在洛杉磯和香港轉機兩次,等到達武漢已是第三天中午時分。第四天上午去蔡甸區的玉筍山,在那裏跟老人家作最後告別。按民間風俗,逝者入土為安,當晚家人坐綠皮火車陪護著老人的骨灰盒連夜從武漢趕到嘉興,次日一早再由嘉興的親戚接送到蘇州老家墓地讓老人安息故土。葬禮之後,我們與家人和親戚一道先後宴請與拜訪依然健在的長輩。告別太座的故鄉,再轉往我的家鄉連雲港,先上山祭拜父母,再與姐弟及各家相聚。

忙完所有這些之後,我們便即刻踏上歸途。其間,先在南京停留,住了一晚上,次日自南京離境,飛往香港,又在舊金山轉了一次機,最後才回到家。整個行程在大約八天裏完成,算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匆匆故國行!

辦加急簽證,先得遞件,第三天再去一趟領事館取件。順道細細地參觀了一下紐約公共圖書館。



那裏正舉辦一場名為《寶藏》(Treasures)的展覽,展示這家圖書館125年來5,600萬件館藏中的一部分珍品。



拿到新簽證幾小時後,就馬不停蹄地趕往機場。

修葺一新的A航站樓。



途中分別在洛杉磯和香港兩地轉機。



等到達武漢已是第三天烈日當頭的正午時分。這也是我疫情之後第二次武漢之行。



從武漢到嘉興行程中不能有間隔,因為要趕在上午完成骨灰安葬儀式,坐的是久違的綠皮火車軟臥車廂,因為到嘉興的票已售罄,我們買的是到終點站鬆江的票。

熱鬧非常的武昌火車站候車室。



嘉興,令人賞心悅目的滿城綠色。



遠處那座嘉興聖母顯靈堂舊址,據說其規模曾經是“中國第一,遠東第三”的天主教堂。



嘉興的親戚接送我們來到嶽父母蘇州老家所在的古鎮,那裏已經有一大堆親戚等候著我們。嶽父的骨灰安葬儀式後,所有家人親戚聚在一起吃了頓飯,之後我們在當地走親訪友。



曾經到過無數次的千年古鎮震澤。這些年恢複重建了許多古建築,力圖打造成為以旅遊觀光業為龍頭的江南古鎮。



古鎮的地標是這座慈雲塔。它是一座六麵五層磚身木簷樓閣式寶塔,高38.44米,坐落於慈雲禪寺內,距今已有1700多年。



慈雲禪寺和慈雲塔緊鄰荻塘河,河上有座禹跡橋,立於清康熙五十四年,是為紀念大禹而建。震澤一帶曾為瀉湖淺灣,自古有大禹在此治水的傳說,震澤地名即由此而來。



禹跡橋為拱形單孔石橋,與古寺、寶塔相映成趣。



慈雲寺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慈雲禪寺參觀。



寺內占地廣闊,亭台樓閣一應俱全。



高大巍峨的慈雲寺塔是呈磚身木簷樓閣式的寶塔。



寶塔街,是慈雲禪寺所在的古街道。沿街商鋪、餐館、茶室、藝苑、畫廊鱗次櫛比,裝潢富有江南古建築風格和藝術品味。









來到以前熟門熟路的,以太座家族一位親眷的姓氏命名的百年老巷。



古街頗具規模,但卻顯得空空蕩蕩,沿街商家大多生意清淡,門可羅雀,也許天氣太熱,人們都不願意出門吧。



晚上,住到這家賓館。







這裏環境優雅清靜,從窗戶舉目遠望,視野開闊,綠意盎然,令人賞心悅目。



家人親戚又一起吃飯。





早餐自助餐很豐盛。



按照親戚們的建議,我們幾個前往近幾年爆紅的平江路古文化街等處打卡。







摩肩接踵,來往穿梭的遊人,很多年輕人打扮成古代或民國仕女模樣,以小橋流水人家為背景拍照。







相對於平江路的火爆熱鬧,過去的商業購物中心觀前街卻變得格外落寞清寂。但願隻是因為天氣太熱,消費者都在家裏避暑了。





這片大江南的土地,曾經是我們過去常來常往的地方,感覺既親切,又有幾分陌生。以前讀書時,平江路一帶也是時常走過的地方,隻是沒有現在這麽熱鬧。走出古城,滿眼所見都是綠油油的農田,泛著清波的河湖,如今幾乎都被連成片的樓房所取代。仿佛彈指之間,幾十年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令人慨歎光陰荏苒,歲月流逝。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