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石平太郎說幾句閑話

fubin (2025-09-18 13:47:23) 評論 (5)
為石平太郎說幾句閑話

石平太郎是誰?若非中國政府前些日子的“製裁”與他後來在日本政壇上露臉,大多數中國讀者恐怕對這個名字依舊陌生。他出身四川,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旅日多年,入了日本國籍,也算得上是一個典型的“體製外遊子”。而當他因為多次公開“攻擊批評“中國政府而被列入“製裁名單”時,國內輿論頓時一邊倒,聲討聲如潮水般襲來。

“漢奸、走狗、賣國賊!”標簽貼得又急又狠,仿佛一夜之間,一個文弱書生成了民族仇敵。這些聲討者群情激奮,仿佛隻有痛打落水狗,才能顯出自己的道德製高點。

但“漢奸”一詞,若真要認真推敲,它的定義並不含糊。《辭海》曰:“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出賣祖國利益的人。”《現代漢語詞典》亦如此說。《國語辭典》則更直接:“為一己利益而出賣國家的人。”好想石平並沒有出賣國家機密領土吧?我們退一步講,石平太郎的行為,是否真的符合“出賣國家”的標準?他批評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出賣國家嗎?這個問題值得沉思。政府並不等於國家,政策也並不等於民族利益。如果一個人批評政府就是賣國,那許多身在國內、不吝批評之聲的知識分子豈不也應“罪加一等”?“萬馬齊喑究可哀“,一個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一個永遠正確的大黨,豈能被一個石平唱衰?

再說“投靠外國侵略者”一說。當今是全球化的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旋律。中國與日本已經建交多年,日本在法理意義上已不是侵略者,而是一個與中國經濟往來密切、政治交涉頻繁的國家。若因入籍外國即為“投靠”,那四十年來數以萬計移民美加歐日的中國人,豈不全成了“投敵叛國”之徒?

至於“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指控,筆者查閱石平本人的原話,其實他說的是自己“在中國時從未聽說過這段曆史”。這話聽來頗有逃避之嫌,但說他公然否認,也有失偏頗。一個當年的北大文科學生,若真對國家的近代苦難無知,確實讓人難以置信;但愚昧與否認,是兩個概念。

還有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這在中國人眼中自然敏感,而石平作為日本籍人士,是否有參拜自由?從日本憲法角度看,當然有。從感情角度看,令人不齒;但從法理角度看,倒也無可奈何。我們可以鄙視他的選擇,卻也無法剝奪他的權利。

其實再怎麽說,石平也不過是個靠嘴吃飯的文科生。他沒有權力、沒有軍隊,也掀不起多少風浪。他選擇了一種謀生方式——在日本政界和媒體圈中扮演“中國問題專家”,靠批評中國政府維生。為五鬥米折腰,但在現實中卻並不罕見。有人寫字賣情懷,有人炒股賣國夢,他不過是寫稿賣批評而已。石平靠罵中國吃飯,拜托,咱們自己媒體難道不是靠“歌頌”吃飯?一個靠誇養家,一個靠罵糊口,說白了不過是市場生態,非得升華成“道德審判”?那還是回到文革好了,一人一本“罪行匯編”,互相批鬥個痛快。

有人說:“婊子也要生存。”這句話雖粗,卻未必不實。在自由社會中,觀點的市場本就多元,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沉默,有人咒罵。隻要沒有觸犯法律,每個人都有選擇其生存方式的自由。

石平的路,是他自己選的。他的代價,也將由他自己承擔。但那些在鍵盤前慷慨激昂高喊“漢奸”的人,在國家真有風雨之時,又能否挺身而出、赴湯蹈火?

曆史是觀察員,在觀看著每一位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