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碗也叫作雞公碗、雞公缽,是粵港和閩南地區平常人家普遍使用的碗,寓意著起家致富、多添男丁、家庭興旺,這樣的寓意來自以前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也說明了公雞碗的存在已是源遠流長。
我自小生活在上海,小時候沒有見過這樣的碗,後來因為特別喜歡看港劇,更讀到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在香港電影和港劇中屢次出現過的一隻公雞碗,稱得上是「神道具」,跨度熒屏有三十年之久,還配了很多的劇情照片,十分生動,這樣的文章讀後總能給人帶來對經典的懷舊,所以對公雞碗有了一種特別的關注,不僅如此,我還有兩次印象深刻的使用公雞碗就餐的經曆。
一次是疫情期間回上海的同學聚會,地點選在來福士廣場裏的一家以粵菜和點心為主的海鮮酒家,那晚我們訂的是包房,經過大堂時看到一張張長方形的餐桌上擺放的全部都是印著公雞的飯碗、碟子、湯勺、茶杯,甚是喜歡,隻可惜疫情的原因,偌大的大堂裏隻有零星的幾個服務員,沒有一個客人,整個店裏也隻有我們一桌。
那個晚上看著眼前的一套造型簡單、色彩鮮豔好看的公雞碗餐具,很開心,心情也是格外的好,畢竟疫情管控的形勢下能夠出來聚會是何等的不易,都是真心又勇敢的朋友。
同學聚會免不了暢談風華正茂時的各種書生意氣,以及無拘無束的年紀裏做過的各種趣事和囧事,回家路上寫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金樽中泛起漣漪,杯中倒影著美麗的燈光,四周環繞著笑聲蜜語。憶往昔輕輕,飄蕩在風中,迎麵又吹來涼爽的風。」
還有一次用公雞碗吃飯的餐廳,是在香港機場。
疫情前的那些年,往來香港還算頻繁,有一次離港前,香港朋友H先生一定要送我去機場,盛情難卻。H先生說:「早點到機場後可以安心地請你吃個午飯,然後你去check in,我回去,這樣不用趕時間的安排最好。」
其實我一向不喜歡送機,確切地說是不喜歡各種形式的離別,包括送機,但那一次例外。到機場後,H先生在機場裏熟悉地帶我穿梭、上樓,去到一家港式餐廳,我一眼就看到了裏麵桌上的公雞碗,坐下後覺得有趣還迫不及待地拍了照片,還笑著對H先生說:「這隻公雞碗可是港劇中有名的角色哦。」當各種點心放滿桌麵,我們以茶代酒,邊吃邊聊。
H先生是我大學剛畢業時就認識、共事半年後一直沒有失聯並保持著聯係的一位朋友,那麽多年裏雖然見麵的次數不多,但我見證了他早期努力學習普通話,到後來達到能說會道、運用自如的水平,相信H先生也目睹了一個從初涉職場到不斷進步、精進不休的我的成長,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許就是這種狀態吧。
兩次使用公雞碗的就餐經曆,一次晚飯和一次午餐,一聚一離。記得那次同學聚會的酒家名叫憶春源,沒有撐過疫情,如今已顯示「商戶歇業關閉」;而香港機場那一次與H先生一起用公雞碗吃的那一頓午餐,現在回想起來,不是他送機,而是我送別,因為H先生已離開香港定居他國了。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大部分的人生就是這樣吧,相聚一次、相識一場。在夕陽的映照下,終將走向各自的遠方。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三年六月七日世界日報)
公雞碗
天涯為客 (2025-08-08 11:29:33) 評論 (0)
公雞碗也叫作雞公碗、雞公缽,是粵港和閩南地區平常人家普遍使用的碗,寓意著起家致富、多添男丁、家庭興旺,這樣的寓意來自以前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也說明了公雞碗的存在已是源遠流長。
我自小生活在上海,小時候沒有見過這樣的碗,後來因為特別喜歡看港劇,更讀到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在香港電影和港劇中屢次出現過的一隻公雞碗,稱得上是「神道具」,跨度熒屏有三十年之久,還配了很多的劇情照片,十分生動,這樣的文章讀後總能給人帶來對經典的懷舊,所以對公雞碗有了一種特別的關注,不僅如此,我還有兩次印象深刻的使用公雞碗就餐的經曆。
一次是疫情期間回上海的同學聚會,地點選在來福士廣場裏的一家以粵菜和點心為主的海鮮酒家,那晚我們訂的是包房,經過大堂時看到一張張長方形的餐桌上擺放的全部都是印著公雞的飯碗、碟子、湯勺、茶杯,甚是喜歡,隻可惜疫情的原因,偌大的大堂裏隻有零星的幾個服務員,沒有一個客人,整個店裏也隻有我們一桌。
那個晚上看著眼前的一套造型簡單、色彩鮮豔好看的公雞碗餐具,很開心,心情也是格外的好,畢竟疫情管控的形勢下能夠出來聚會是何等的不易,都是真心又勇敢的朋友。
同學聚會免不了暢談風華正茂時的各種書生意氣,以及無拘無束的年紀裏做過的各種趣事和囧事,回家路上寫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金樽中泛起漣漪,杯中倒影著美麗的燈光,四周環繞著笑聲蜜語。憶往昔輕輕,飄蕩在風中,迎麵又吹來涼爽的風。」
還有一次用公雞碗吃飯的餐廳,是在香港機場。
疫情前的那些年,往來香港還算頻繁,有一次離港前,香港朋友H先生一定要送我去機場,盛情難卻。H先生說:「早點到機場後可以安心地請你吃個午飯,然後你去check in,我回去,這樣不用趕時間的安排最好。」
其實我一向不喜歡送機,確切地說是不喜歡各種形式的離別,包括送機,但那一次例外。到機場後,H先生在機場裏熟悉地帶我穿梭、上樓,去到一家港式餐廳,我一眼就看到了裏麵桌上的公雞碗,坐下後覺得有趣還迫不及待地拍了照片,還笑著對H先生說:「這隻公雞碗可是港劇中有名的角色哦。」當各種點心放滿桌麵,我們以茶代酒,邊吃邊聊。
H先生是我大學剛畢業時就認識、共事半年後一直沒有失聯並保持著聯係的一位朋友,那麽多年裏雖然見麵的次數不多,但我見證了他早期努力學習普通話,到後來達到能說會道、運用自如的水平,相信H先生也目睹了一個從初涉職場到不斷進步、精進不休的我的成長,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許就是這種狀態吧。
兩次使用公雞碗的就餐經曆,一次晚飯和一次午餐,一聚一離。記得那次同學聚會的酒家名叫憶春源,沒有撐過疫情,如今已顯示「商戶歇業關閉」;而香港機場那一次與H先生一起用公雞碗吃的那一頓午餐,現在回想起來,不是他送機,而是我送別,因為H先生已離開香港定居他國了。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大部分的人生就是這樣吧,相聚一次、相識一場。在夕陽的映照下,終將走向各自的遠方。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三年六月七日世界日報)
我自小生活在上海,小時候沒有見過這樣的碗,後來因為特別喜歡看港劇,更讀到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在香港電影和港劇中屢次出現過的一隻公雞碗,稱得上是「神道具」,跨度熒屏有三十年之久,還配了很多的劇情照片,十分生動,這樣的文章讀後總能給人帶來對經典的懷舊,所以對公雞碗有了一種特別的關注,不僅如此,我還有兩次印象深刻的使用公雞碗就餐的經曆。
一次是疫情期間回上海的同學聚會,地點選在來福士廣場裏的一家以粵菜和點心為主的海鮮酒家,那晚我們訂的是包房,經過大堂時看到一張張長方形的餐桌上擺放的全部都是印著公雞的飯碗、碟子、湯勺、茶杯,甚是喜歡,隻可惜疫情的原因,偌大的大堂裏隻有零星的幾個服務員,沒有一個客人,整個店裏也隻有我們一桌。
那個晚上看著眼前的一套造型簡單、色彩鮮豔好看的公雞碗餐具,很開心,心情也是格外的好,畢竟疫情管控的形勢下能夠出來聚會是何等的不易,都是真心又勇敢的朋友。
同學聚會免不了暢談風華正茂時的各種書生意氣,以及無拘無束的年紀裏做過的各種趣事和囧事,回家路上寫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金樽中泛起漣漪,杯中倒影著美麗的燈光,四周環繞著笑聲蜜語。憶往昔輕輕,飄蕩在風中,迎麵又吹來涼爽的風。」
還有一次用公雞碗吃飯的餐廳,是在香港機場。
疫情前的那些年,往來香港還算頻繁,有一次離港前,香港朋友H先生一定要送我去機場,盛情難卻。H先生說:「早點到機場後可以安心地請你吃個午飯,然後你去check in,我回去,這樣不用趕時間的安排最好。」
其實我一向不喜歡送機,確切地說是不喜歡各種形式的離別,包括送機,但那一次例外。到機場後,H先生在機場裏熟悉地帶我穿梭、上樓,去到一家港式餐廳,我一眼就看到了裏麵桌上的公雞碗,坐下後覺得有趣還迫不及待地拍了照片,還笑著對H先生說:「這隻公雞碗可是港劇中有名的角色哦。」當各種點心放滿桌麵,我們以茶代酒,邊吃邊聊。
H先生是我大學剛畢業時就認識、共事半年後一直沒有失聯並保持著聯係的一位朋友,那麽多年裏雖然見麵的次數不多,但我見證了他早期努力學習普通話,到後來達到能說會道、運用自如的水平,相信H先生也目睹了一個從初涉職場到不斷進步、精進不休的我的成長,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或許就是這種狀態吧。
兩次使用公雞碗的就餐經曆,一次晚飯和一次午餐,一聚一離。記得那次同學聚會的酒家名叫憶春源,沒有撐過疫情,如今已顯示「商戶歇業關閉」;而香港機場那一次與H先生一起用公雞碗吃的那一頓午餐,現在回想起來,不是他送機,而是我送別,因為H先生已離開香港定居他國了。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大部分的人生就是這樣吧,相聚一次、相識一場。在夕陽的映照下,終將走向各自的遠方。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三年六月七日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