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生萬物》的時代背景大致設定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劇情中提到過北伐戰爭、南下大軍,也呈現了農會的活動:農民開始組織起來,攻打縣衙,並在組織者的帶領下推動農民運動。這一時期正是毛澤東所倡導的農民運動方興未艾的時期。毛在1927年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曾描述過類似的農會組織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形,並在分析中提出了階級鬥爭理論,強調“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而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這一理論後來貫穿中共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直至文化大革命。
在以階級鬥爭為核心的運動中,人性被嚴重撕裂。人不再以個體而存在,而是被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政治標簽。衡量的標準往往不是個人品行,而是家庭出身。在土地改革時期,一個人的土地多少成為區分“地主”、“富農”與“貧農”的標誌。地主子弟被自動歸為“壞人”,僅僅就因為父母或祖上曾擁有多餘土地、雇傭佃農或收租。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至今回想起“地主孝子賢孫”這樣的政治標簽,仍會有一種心有餘悸的感覺。出身不好曾是很多家庭的噩夢。
然而,《生萬物》並未沿襲階級鬥爭的敘事框架,而是從人性的角度顛覆了那一套標簽化的邏輯。劇中土地最多的大地主寧家,擁有七百多畝地,另一家地主費家也同樣富庶。但編劇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階級敵人”,而是展現出他們的複雜個性。寧家的三個孩子性格各異,幾乎都與守財奴父親不同。女主繡繡雖然出身地主家庭,卻善良而堅韌。嫁入封大腳家後,她放下大小姐的習氣,學會了勞動,理家,逐漸融入相對貧苦的生活。妹妹蘇蘇同樣天真善良,為了姐姐甚至甘願代嫁,雖然仍帶著些許嬌氣,卻本質善良。寧家的兒子更是充滿正義感,積極參與了農會活動。劇中這些人物說明,地主子弟同樣可以成為“好人”,而衡量的標準不是出身,而是是否善良。
費家嫂子的形象更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她雖然靠收租生活,活脫脫的地主階級,但她每逢過年都會親自到佃戶家中送年貨,讓他們也能歡度佳節。贏得佃戶們的喝彩。這並非虛偽的作態,而是出於真心善意。由此可見,即便是地主,也可以心懷仁厚。
另一方麵,劇中對貧下中農的刻畫同樣不流於階級化。貧農中既有像封大腳這樣的好人,也有封四這樣好吃懶做的人,還有封二那樣吝嗇又善於持家的人。好壞的分界不在於階級身份,而在於是否善良、是否願意承擔生活的責任。
所以,劇中人物都是具有多麵性的。好人並非完美無缺,壞人也可能有令人稱頌的一麵。當然,也存在徹底的惡人,比如土匪窩子的二當家,殘忍無情,十惡不赦。這提醒觀眾:人性並非“性本善”。正如自然界中雛鷹爭食的場景,剛出生幾天的小鷹就會殘酷啄殺同胞,這是一種生存本能。人類亦然,即使同為兄弟姐妹,也可能性格迥異。前不久播放過的熱劇《六姊妹》中的六個姐妹,性格迥異,有大姐的善良,也有六妹的刁鑽。
人既可以向善,也可能走向惡,這種特質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絕不是家庭出身所界定的。因此,沒有任何人是單一的性格體。《生萬物》正是通過展現人物的多麵性與複雜情感,使角色鮮活生動,也讓觀眾在追劇過程中深受感動。
我非常喜歡電視劇《生萬物》每天更新三集的節奏,每天都在追看,常常被劇情感動落淚。感覺它不僅是一部精彩的電視劇,更是一麵透視人性與生命的鏡子。希望後麵的農會活動不會流入階級鬥爭的話語套路,而是繼續挖掘人性,塑造有深度的人物和有生命力的故事。
2025.8.16 於美國
《生萬物》:黃土地上的人性善與惡
遠遠的霧 (2025-08-16 16:45:05) 評論 (0)電視劇《生萬物》的時代背景大致設定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劇情中提到過北伐戰爭、南下大軍,也呈現了農會的活動:農民開始組織起來,攻打縣衙,並在組織者的帶領下推動農民運動。這一時期正是毛澤東所倡導的農民運動方興未艾的時期。毛在1927年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曾描述過類似的農會組織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形,並在分析中提出了階級鬥爭理論,強調“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而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這一理論後來貫穿中共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直至文化大革命。
在以階級鬥爭為核心的運動中,人性被嚴重撕裂。人不再以個體而存在,而是被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政治標簽。衡量的標準往往不是個人品行,而是家庭出身。在土地改革時期,一個人的土地多少成為區分“地主”、“富農”與“貧農”的標誌。地主子弟被自動歸為“壞人”,僅僅就因為父母或祖上曾擁有多餘土地、雇傭佃農或收租。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至今回想起“地主孝子賢孫”這樣的政治標簽,仍會有一種心有餘悸的感覺。出身不好曾是很多家庭的噩夢。
然而,《生萬物》並未沿襲階級鬥爭的敘事框架,而是從人性的角度顛覆了那一套標簽化的邏輯。劇中土地最多的大地主寧家,擁有七百多畝地,另一家地主費家也同樣富庶。但編劇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階級敵人”,而是展現出他們的複雜個性。寧家的三個孩子性格各異,幾乎都與守財奴父親不同。女主繡繡雖然出身地主家庭,卻善良而堅韌。嫁入封大腳家後,她放下大小姐的習氣,學會了勞動,理家,逐漸融入相對貧苦的生活。妹妹蘇蘇同樣天真善良,為了姐姐甚至甘願代嫁,雖然仍帶著些許嬌氣,卻本質善良。寧家的兒子更是充滿正義感,積極參與了農會活動。劇中這些人物說明,地主子弟同樣可以成為“好人”,而衡量的標準不是出身,而是是否善良。
費家嫂子的形象更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她雖然靠收租生活,活脫脫的地主階級,但她每逢過年都會親自到佃戶家中送年貨,讓他們也能歡度佳節。贏得佃戶們的喝彩。這並非虛偽的作態,而是出於真心善意。由此可見,即便是地主,也可以心懷仁厚。
另一方麵,劇中對貧下中農的刻畫同樣不流於階級化。貧農中既有像封大腳這樣的好人,也有封四這樣好吃懶做的人,還有封二那樣吝嗇又善於持家的人。好壞的分界不在於階級身份,而在於是否善良、是否願意承擔生活的責任。
所以,劇中人物都是具有多麵性的。好人並非完美無缺,壞人也可能有令人稱頌的一麵。當然,也存在徹底的惡人,比如土匪窩子的二當家,殘忍無情,十惡不赦。這提醒觀眾:人性並非“性本善”。正如自然界中雛鷹爭食的場景,剛出生幾天的小鷹就會殘酷啄殺同胞,這是一種生存本能。人類亦然,即使同為兄弟姐妹,也可能性格迥異。前不久播放過的熱劇《六姊妹》中的六個姐妹,性格迥異,有大姐的善良,也有六妹的刁鑽。
人既可以向善,也可能走向惡,這種特質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絕不是家庭出身所界定的。因此,沒有任何人是單一的性格體。《生萬物》正是通過展現人物的多麵性與複雜情感,使角色鮮活生動,也讓觀眾在追劇過程中深受感動。
我非常喜歡電視劇《生萬物》每天更新三集的節奏,每天都在追看,常常被劇情感動落淚。感覺它不僅是一部精彩的電視劇,更是一麵透視人性與生命的鏡子。希望後麵的農會活動不會流入階級鬥爭的話語套路,而是繼續挖掘人性,塑造有深度的人物和有生命力的故事。
2025.8.16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