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建倉,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

BrightLine (2025-08-18 09:03:08) 評論 (2)

投資久了我發現一個規律,自己第一筆買入常常會被埋在水下,所以幹脆接受現實,把方法總結成“分批建倉術”。

我通常先用大約10%的倉位試水,至少人在場內,不會完全踏空。之後準備5到10次資金,按照行情慢慢加倉。跌了就補一點攤低成本,如果確認趨勢向上,也會在上漲途中繼續加倉。整體倉位一般控製在五到六成,留點餘地以防不測。

但有一點我始終堅持,不管怎麽樣都必須先做研究。要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麽公司,它是不是行業龍頭,財務是否穩健,增長是否可靠。隻有基本麵紮實,才值得我用分批建倉的方式慢慢熬。

舉例來說,波音和英偉達都是典型。一開始買就被埋在水下,但我認定它們的長期價值,於是一路補倉。後來隨著行業回暖和AI行情爆發,股價分別走出了大幅反彈,英偉達甚至漲了70%,當初的浮虧早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收益。Meta的節奏則更戲劇化,我從600一路買到700,再到650補倉,700繼續加,760還在買,今天又在760加了一單,既拿到過利潤,也保持了長期持倉。

所以我常常笑自己,第一筆總是50%在水下,但結果往往並不差。絕大多數時候,最後賺的還不少。

很多人喜歡說“別人20塊買的特斯拉,現在300塊就不敢下手了”。但投資從來不是和別人比低點,而是要問自己:現在我們手裏有資金,麵對眼下的價格和基本麵,該怎麽合理布局?如果是好公司,就應該結合自己的資金和節奏,勇敢上車,而不是陷在和別人比較的羨慕與懊悔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