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生智和南京會戰,漫話《南京照相館》留下的曆史空白

sandstone2 (2025-08-24 06:47:32) 評論 (0)

《南京照相館》電影熱映,造成兩個現象。

一個是不成熟的罵與恨。

一個是成熟的分歧與誤會。

其中,當年指揮南京會戰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也為這部電影開篇敘述“逃跑”,於是被人們各種解讀,成為罵與恨、分歧與誤會深度糾纏的曆史人物。

其實,為曆史或思考、或激動,均與道德無關,純屬認知養成和曆史常識的不對等的標誌。

於是,我想以這篇文章,以全新視角,就網絡熱罵的南京會戰慘敗及唐生智出任衛戍司令長官、指揮無力、下令撤退等等曆史,綜述如下。

1931年9月和1932年1月,日本先後發動“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淞滬事變”,空前威脅中國生存。

就此,在1934年-1936年期間,蔣介石、陳誠、蔣百裏、唐生智與德國顧問馮·塞克特、法根豪森等人就日本可能發動侵華戰爭問題,進行多次專題研討和推演。

他們認為日軍如是發起侵華戰爭,可能從三個方向發起攻勢:

其一,自北而南,沿平漢路、平綏路進攻華北和中原。

其二,自北而南,沿津浦線南下及配合登陸作戰,攻略華東及中原。

其三,日本陸海軍主力會同進攻京滬杭,奪取中國首都南京,繼而沿長江溯攻武漢。

根據研討和推演,在1936年11月,國民政府軍委會製訂1937年度國防綱領,確認抗日戰爭之主要戰略思想有三。

一、依托平津及張垣防線,禦敵於華北。

二、在山東半島及華東、京滬杭地區預備反擊日軍登陸作戰。

三、鑒於日軍可能大舉入侵攻擊南京,中國軍隊需要準備在淞滬、南京等前線戰場與日軍會戰,建設西南大後方,沿長江節節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在平漢、粵漢線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線地域,進行持久抗戰。

回望抗戰曆史可以發現,當時,相比日本軍政、陸海軍分歧重重,缺乏對華統一和體係化的政治、外交及軍事戰略,中國高層能夠謹慎審度中日關係日趨惡化的複雜局麵,對可能爆發的中日全麵戰爭都有較為理性、明確、充分和務實的預備。

確定戰略思想,就需要有人實施。

時任國民政府軍委會常委、軍事參議院院長、訓練總監部總監的唐生智上將,即為實施既定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這裏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唐生智。

唐生智早期確屬軍閥、為1930年前後中原軍閥大戰主要參與者之一。

然而,從唐生智戰敗下野,息影海外,再到九一八事件爆發,唐生智呼籲一致對外,回歸南京,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陸軍上將、國民政府軍委會第一廳主任兼任訓練總監部總監等職務,他就已經不再是地方軍閥,而是成為了認同和製定國民政府政略和戰略的高級官員之一。

所以,網傳唐生智臨危受命實為重拾兵權東山再起,實屬腐儒撰稿之評書見識。

1935年夏秋,根據軍委會要求,在德國軍事顧問幫助下,唐生智作為對日戰略主要製定者,牽頭與蔣百裏、楊傑等人製訂了《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同時督建了京滬杭地區的四道國防工事。

第一道淞滬-杭州灣防線。

第二道昆山-無錫-蘇州-杭州防線。

第三道江陰-鎮江防線。

第四道南京及京杭公路防線。

根據《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和四道國防防線,國民政府軍委會結合當時先進戰略理念,專門設定了“退卻機動作戰”戰略,並且預設了戰略、戰役、戰術等全麵的體係化防禦方案。

這個防禦方案的核心,就是主動出擊,在淞滬-杭州灣防線作戰,戰事持續一段時間,參戰部隊退向浙西、皖南休整補充。

此後,再由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防線的防禦部隊以逸待勞,依次接力,次序作戰,交替掩護,完成戰略撤退,直至主力轉進平漢、粵漢線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線地域,再行戰略決戰,或將日本拖入持久戰泥淖。

其中,“退卻機動作戰”後來多被蘇軍、德軍、美軍采用,為當時科學、有效的防禦作戰戰略。

至今烏克蘭抗戰在烏東地區也是采取同樣戰略。

綜上所述,回望曆史不難發現二點。

其一、參考《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思想,可以確認南京高層始終考慮“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戰略,從來沒有想過在平津地區或者淞滬戰場以速戰決勝日軍。

其二、從1937年7月華北爆發七七事變及日軍占領平津地區,控製平漢線、津浦線,至淞滬會戰爆發;到我軍主動出擊,日本將戰略重點轉向淞滬戰場,中日全麵戰爭爆發,日軍突破中國四道防線,屠城南京;再到中國軍隊退向平漢、粵漢線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線地域與日軍進行戰略決戰,使得抗戰轉入持久戰態勢等時間軸線觀察,可見抗戰態勢發展與國民政府在戰前製訂抗日戰略及《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大致暗合。

無疑,持久戰略就是中國爭取抗戰慘勝的根本。

其中,“退卻機動作戰”及“以空間換取時間”,就是持久戰略的靈魂。

然而,實戰千變萬化,在具體戰場上終究與預設戰略出現極大差錯。

其中,1937年11-12月,國軍在京滬杭地區的四道防線的次序作戰、交替掩護及戰略撤退環節,屢屢失誤、潰敗、最終,日軍速戰攻陷南京,發起南京大屠殺慘劇……

這是抗戰史讓人痛心的一幕。

然而,這段往事諸多原因卻又沉淪史河罕為人知。

至今,人們對南京保衛戰這段往事,依然不甚清楚,僅憑看了幾部關於南京抗戰的電影,眾說紛紜……

此前,我在《從《南京照相館》說南京會戰:你能想象,一個貧弱農業國家為抗戰求存有多麽努力》《從《南京照相館》說南京會戰:他們是戰俘、罹難者、更是抗戰英雄》兩篇文章介紹了南京會戰戰略價值和大屠殺等情況,這裏,如論我方在南京會戰何以速敗,就需要從《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及

“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及“退卻機動作戰”戰略說起。

1935年秋,京滬杭四道國防工事峻工。

12月,即由國民政府軍委會總監部(總監唐生智)組織針對日軍全麵入侵的秋季大演習。

南京在地理上背靠長江,麵向蘇南平原,缺少回旋餘地,天然處於被圍攻態勢,實屬兵法之“絕境”“死地”,因而戰史中鮮有據守南京而又防守成功的戰例。

這些常識,如蔣介石、唐生智等人不可能不知。

故而,他們籌劃這次演習核心並非為了守城,而是為了檢驗《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及圍繞四道國防工事進行“退卻機動作戰”的戰略防禦的可行性。

就此,蔣介石不僅親任演習總監,以唐生智為演習參謀長,還以參謀本部參謀次長楊傑、熊斌雙雙就任演習副參謀長。

為保證演習質量和公正,軍委會明確指定由唐生智牽頭主持、負責,在充分吸納了德國軍事顧問和蔣百裏等軍事專家的意見之後,再雲集參謀本部、中央軍校等軍事精英,製訂了《1935年秋季大演習計劃》(實際演習延遲為當年冬季)。

《1935年秋季大演習計劃》設定的主要內容,就是假設東軍(日軍)據有大量飛機、坦克、大炮等現代化陸、海、空力量優勢,在京滬杭戰區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河網、丘陵地帶,突破“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向南京發起進攻。

這時,西軍(國軍)則要根據戰區地理特點,發揚本土作戰、熟悉地形、步兵輕裝優勢,通過“退卻機動作戰”,憑借“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逐步抵抗,消耗日軍攻勢,直至退到南京城下,得到增援、發起反擊,取得演習勝利。

根據演習計劃,演習指揮部時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為東軍(日軍)司令官,訓練總監部副總監周亞國為東軍裁判長,以第87師和教導總隊為東軍主力,集結宜興附近,然後向南京進攻。

以憲兵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穀正倫為西軍司令官,以訓練總監部副總監張華輔為西軍裁判長,以第36師及中央軍校學生暫編混成旅為西軍主力,據守南京外圍,向東防禦作戰。

同時,軍委會還以當時負責草擬對日作戰計劃的楊傑擔任演習總裁判長。

演習發起,根據軍委會的“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及“退卻機動作戰”戰略,按照演習指揮部設定,東軍(日軍)在遍布稻田、河川、丘陵和缺少堅固橋梁的京滬杭戰區,沿寥寥數條公路、鐵路向南京發起機械化攻勢。

這時,西軍(國軍)依托吳福線、錫澄線國防工事線,展開兵力,以少量永備性支撐點結合步兵塹壕體係,阻擊東軍(日軍)進攻,同時集結精銳機動兵力,以汽車運輸機動應急作戰,並且選在東軍(日軍)正麵攻擊受阻,被迫分兵和繞過太湖,實施反擊,在東軍(日軍)之後,再交替掩護實施退卻機動作戰”,直至南京外圍山地陣地,繼續進行新一輪消耗戰。

最後,在東軍(日軍)進攻受挫,慘重傷亡,攻至南京外圍。

這時,西軍(國軍)以中央軍校學生暫編混成旅由汽車搶運戰場,發起反擊,一舉擊潰東軍(日軍),取得演習勝利。

1935年冬季的這次演習,中國軍隊出動了飛機、炮兵、工兵、裝甲兵、化學兵、通訊兵及後勤輜重等等特種部隊,參演兵力超過5萬人,演習地域超過5000平方公裏,演習涉及指揮控製、火力打擊、化學戰及機動、進攻、防禦、後勤保障等多種軍事行動,實為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軍事演習。

這也是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現代化”軍事演習。

從內容、質量和結果來看,這次演習無疑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事實上在1936年11月,國民政府軍委會製訂1937年度國防綱領,即大量依據了這次實兵演習資料和經驗。

然而,演習畢竟不是實戰。

從演兵練兵的軍事視角去看,這場演習固然是中國軍隊的一次大進步。

但是這場演習在實戰上,既無法準確比較中日軍力、戰力;也無法評估和預判現代戰爭可能涉及的方方麵麵的變數。

其中,這次演習全無戰時疏散非軍事人口項目,更是為後來日軍俘獲我國軍民、炮製屠殺慘案等等,埋下了前因。

可見,演習與實戰存在差錯,使得1937年12月南京會戰之我方遭遇了空前戰略危機。

淞滬會戰之後,日軍悍然越過“製令線”,快速突破江陰防線,向南京推進。

截止12月1日,日軍已經快速打穿國軍四道防線,“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形同虛設,裝備、指揮、戰略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兩個主因。

這也是我在網絡抗戰文章從來沒看到的二點分析。

其一、當時我軍中下層軍官缺乏現代軍事養成,普遍不懂運用現代化防禦體係,最終難以抵擋日軍陸海空強大攻勢,釀成速敗。

“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為德國軍事顧問和軍委會督建,包括明暗各類步槍、機槍、炮火等掩體、觀測所、通訊所、指揮部、後勤倉庫、預設雷場等。

然而,這些構建按照國際標準及保密要求,並非完全成型,僅是按照戰場和相關參數預設主體陣地,以及用涼亭、民房等偽裝建築,諸多地下掩體出口以土掩埋或者植物掩藏,預設雷場更是不可能提前埋設地雷……

這樣,防禦部隊進入現場,就需要在軍官指揮下按照防禦地圖和實際戰況,指揮部隊搶挖塹壕,挖開地下工事入口,布置火力,掩埋地雷等等。

然而,部隊抵達、軍情萬急,大家站在工事麵前,卻又不會,不懂使用。

曆史性悲劇。

於是,很多部隊按照防禦圖部署兵力,卻又不能進入預設現代化陣地,而是按照內戰經驗倉促挖掘簡易工事,卻又將地圖標注雷場視作已經埋設地雷,導致防線漏洞等等。

甚至於一些偽裝建築的掩體交接鑰匙匆忙,純屬正常,無論炸開砸開,打開即可。

然而,當時底層官兵謹小慎微,顧忌破壞公物,一再猶豫,最終耽誤戰機,釀成大錯。

諸多亂象,無論當時現在,都有很多不懂曆史和軍事的腐儒,總喜好闊論“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為腐敗工程,鑰匙交接失誤為官僚主義等等,實際“掩埋了”這段曆史。

其二、我方進駐“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及南京外圍陣地的部隊,大多為新抵達戰區的地方部隊和新兵,他們缺乏軍訓和裝備,滿懷激情上陣,很多部隊卻在日軍陸海狂轟濫炸之下惶恐四散,甚至不惜丟棄長官。

當時黃埔嫡係中央軍與地方部隊的紀律、軍訓、裝備等懸殊極大,按照南京國防部推演,以川軍與黃埔嫡係中央軍對抗,大約川軍一個步兵師勉強與黃埔嫡係一個步兵團對抗。

然而,黃埔嫡係一個步兵師綜合戰力甚至不低日軍一個精銳聯隊。

這樣,地方部隊與日軍戰力懸殊太大,官兵恐懼敵人炮火發生潰散,人性使然,無可厚非。

“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快速失守,使得南京1937年度國防綱領預設的機動防禦、消耗日軍、在南京城下防守反擊的戰略成為泡影,如此要單純守住南京更是萬難,戰場態勢陡然變得非常險惡。

然而,就中日大戰略而言,戰場態勢即便險惡,整體戰略走勢大體還在1935年的《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冬季演習和1937年度國防綱領等戰略框架之內。

既然在1937年度國防綱領及發起淞滬會戰製訂了“以長江為主要戰略防禦方向”,“逐次抵抗,逐次退卻”的抗日作戰總戰略,於是,為繼續貫徹這個戰略體係,在當時情況下,國民政府軍委會也就隻能選擇以南京為中心,在南京及京杭公路防線,繼續實施“退卻機動作戰”。

如此部署雖然利於抗戰大局,卻又使得南京麵臨一場浩劫。

可以說,抗戰早期,南京浩劫和花園口決堤,都是中國作為一個貧弱農業國家為抗戰求存的努力和犧牲。

現在,網絡和很多電影也有一類觀點,即當年蔣介石和軍委會高層在是否堅守南京的決策問題上,一度舉棋不定,各種陰謀奪權,腹誹權益,以致嚴重影響南京防守和軍民撤退,以致釀成造成重大傷亡。

唐生智尤其背了“黑鍋”。

在2020年之前,我寫作南京抗戰這段戰史,因為資料單薄、情緒上頭、也曾遷怒認為唐生智作為主戰將領,指揮混亂、號令不明、隻身撤退,應為南京會戰失敗承擔主要責任。

然而,隨著更多資料解密,轉在中國抗戰的既定戰略框架,參考《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冬季演習和1937年度國防綱領等等資料幾度複盤思考,也就認為唐生智背的“黑鍋”,確實萬分沉重。

至於2025年8月的電影《南京照相館》,遺憾地套用更多老舊的網絡段子作為開篇,煽情講述唐生智決定秘密撤退,密令銷毀武器彈藥、通信設備,以及毀掉撤退路線上的道路和橋梁,調走長江大小船隻等等……

實際上,唐生智諸多釜底抽薪和背水一戰的命令,都是在外圍戰階段下達,為正常軍事命令。

等到日軍快速擊破“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占領蕪湖和當塗,截斷我軍民退路之後,南京再無堅守可能,唐生智也就再無下達類似命令。

可見,文藝“創作曆史”確實與實際戰況不同。

史料麵前,拋開“陰謀”論觀點,拋開唐生智的資曆聲望職務等八卦,這裏,僅從國民政府軍委會抗戰戰略體係去看,唐生智為中國抗日戰略的參與者和決策者之一,尤其親手督建了京滬杭地區國防工事,主持製訂《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主持1935年南京軍事演習,實為當時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的最佳人選。

無疑,唐生智臨危受命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實屬情理之中。

後人為此狐疑猜測“陰謀論”,實屬缺乏曆史及軍政常識而已。

不過,1937年冬季,我軍從淞滬會戰慘敗至南京外圍,傷亡慘重、物資匱缺、亟待休整補充,這樣,唐生智指揮的南京會戰,已經無力發起類似1935年冬季演習的防守反擊、外圍決戰。

這時,我方堅持南京保衛戰,主要作戰目的,實為雲集京滬杭地區的近百萬軍隊、機關、工廠、學校等實施戰略轉移爭取時間。

戰場還是那個戰場,實戰卻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演習。

無論誰去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注定成為一個曆史悲劇角色。

1937年12月,日軍以上海派遣軍、第10集團軍約10餘萬兵力,協同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及航空兵、通信、鐵道、工兵、輜重等部隊兵分十餘路,從東、東南和南方,向南京發起進攻。

日軍兵力、火力之強大,推進之迅猛,情報之準確,遠超我方預期。

此前,南京城防依靠明城牆和外廓及之間有利地形形成“複廓陣地”,再由複廓陣地、外圍陣地和吳福線、錫澄線體係配合,形成國軍在南京會戰的主要依托陣地。

戰至12月10日,因為南京外圍部分陣地尚在建設, 甚至槍炮聲臨近,民工還在揮汗苦幹;也因為絕大多數參戰國軍沒有經曆1935年演習,缺乏軍事常識,無法應急啟用南京城外諸多現代化陣地,當然無法抵擋日軍陸海空強大火力的狂轟濫炸。

結果毫無懸念。

如快速失守“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一樣,我軍數天就失守了南京外圍陣地。

此前,軍委會1937年度國防綱領及戰略規劃,我軍實施機動防禦,至少可以守住“京滬杭地區四道國防工事和南京外圍陣地2周至1月。

如今,南京外圍數日“閃敗”,蔣介石、何應欽、唐生智、白崇禧等人聞訊,無不震驚、失望。

現代戰爭,炮火優先。

這樣,日軍在南京外圍速勝、迫近城防,也就可以憑借炮火優勢抵近轟炸國軍陣地及重要目標。

如此敵強我弱,日軍幾輪空襲、幾輪炮火,唐生智及南京衛戍司令部、南京城內外大多作戰部隊的戰時通訊幾乎應聲癱瘓。

多處陣地,唯有依靠信鴿和通訊員傳達。

如此戰至12月12日,日軍大量狙殺我方信鴿和通訊員,我軍除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地下指揮部及紫金山主陣地尚有預埋線路維持局部通訊,其餘從唐生智指揮部及國軍南京衛戍部隊的通訊已經完全癱瘓。

失去通訊,也就失去指揮和控製。

這時,無法指揮作戰,無法指揮撤退,唐生智唯有仰天長歎。

就此,11日中午,鑒於南京外圍陣地破防、戰區通訊癱瘓、日軍戰略蕪湖當塗及截斷退路等情況,蔣介石下令南京總撤退。

唐生智奉命指揮總撤退。

然而,通訊癱瘓,我軍想要撤退,也是極為艱難。

11日下午,唐生智並非秘密下令,而是在衛戍司令部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同時派出眾多通訊人員徒步傳達撤退命令。

然而,人員徒步通訊效率太低,最終難以傳達每個作戰部隊,也就為南京守備部隊的大混亂、大潰散埋下了前因。

其中,第36師師長宋希廉傳令失責,以致南京大撤退之時,所部守備挹江門及下關江防,悍然向撤退軍民開槍,釀成慘案,實屬亂軍潰散、通訊癱瘓的典型苦果……

如此曆史,苦澀疊加苦澀,悲劇重影悲劇,尤其讓人讀史感傷。

11日當夜,唐生智拋棄亂軍,率隨身扈從渡江逃生。

這是唐生智最受人詬病的一節。

然而,在我軍從淞滬會戰一路慘敗至南京城下,主帥無論戰死、被俘,必然重創中國形象、抗戰信心及民心士氣,實屬難以彌補的損失。

如此,我以我心猜度唐生智麵臨生死關鍵時刻,如何選擇?

一死固然青史流芳,一了百了。

然而作為防守首都南京的國軍統帥,還麵臨一個責任的選擇。

軍人不是平民,特殊時候,責任所在,或生或死,不由自己。

唐生智如此。

當時,被後人詬病的四散逃生的第71軍軍長王敬久、第72軍軍長孫元良、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人,也是如此。

高級將領失去通訊,無法掌握部隊,隻人手槍,危局之下,唯有倉惶逃生,以免被俘,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草率陣亡,遺屍為敵人之戰績,這才是現代職業軍人的基本操守。

如此,人生自古誰無死,換我是唐生智,40歲之前血氣方剛,或者不會多想,隻為千古名節,必然選擇與南京共存亡。

然而,如是以我對抗戰曆史和戰爭的理解,我如是了近50歲的唐生智,必然更多考慮責任,更多顧忌抗戰戰略、國家和軍隊形象,必然選擇犧牲小我名節,必須和隻能逃生。

逃出南京,唐生智的政治和軍事生命戛然而止。

他也是那段曆史的犧牲者之一。

作者: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