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23)
致命誘惑,金光閃閃的迷人之吻
提起維也納,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或許是每年元旦在金色大廳舉行的新年音樂會,那悠揚的《藍色多瑙河》與《拉德茨基進行曲》,早已成為全球樂迷心中的經典。
記得龍兒上小學的時候,差一步就能有幸登上金色大廳的舞台。當時學校的合唱團已經辦好了去歐洲的簽證,準備赴維也納參加在金色大廳舉行的國際青少年音樂節,結果因為冰島火山突然爆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航班被迫取消,為安全起見,學校隻好忍痛取消了行程和參演計劃。
維也納是無可爭議的音樂之都,這不僅是因為它擁有世界著名的金色大廳、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世界一流的音樂場所,更是因為這裏孕育了如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等音樂大師,是許多世界著名音樂作品的誕生地。
在我心中,維也納除了有音樂,還有哈布斯堡王朝和茜茜公主,更有一位世界文學史上重要的奧地利作家 --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當然還有那著名的金色畫作《The kiss》。
有人說:“維也納承載了半個世紀的歐洲史”。其實,遠不止於此,自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魯道夫一世被推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定都於此,維也納便逐漸走向興盛。1815年拿破侖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確立了 “維也納體係” ,在哈布斯堡家族的主導下,歐洲迎來近一個世紀的相對和平。隨著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正式解體,維也納先後成為奧地利帝國(1804-1867)和奧匈帝國(1867-1918)的首都。在此期間,它既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力中樞,也是歐洲政治與文化交匯的核心舞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克裏姆特的鎏金畫作、馬勒的宏大交響樂在此交織碰撞,共同譜寫著一曲強盛帝國的華彩樂章。
直到1914年薩拉熱窩街頭恐怖分子的一聲槍響,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在一戰即將結束之際,奧匈帝國因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而解體,這片帝國領土上成立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多個獨立國家。
自此老歐洲謝幕,維也納也從輝煌的帝國中樞降級為一國之都,這座城市命運的起伏恰似歐洲近代史的縮影。但建築、音樂、藝術、文學從未離開,即使經曆了戰火的衝擊,莊重雄偉的建築、寬敞氣派的街道、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和音樂殿堂等等依舊矗立在這座擁有兩千年曆史的名城。
昔日帝國的榮光與文學藝術的不朽,都是我們所期待的,讓我們開啟維也納之旅吧。
我在《慕尼黑遊記(上)》一文中提到從蘇黎世到慕尼黑的火車上,人特別多,一等座車廂幾乎滿員,沒想到這不是最糟糕的情形。從慕尼黑到奧地利維也納的火車上,幾乎徹底滿員。因為有上一趟火車的經曆,我們本來是想訂座的,但沒訂到,還幻想著可能現場情況不一定會那麽嚴重。
火車一開動,我們就發現一等座的過道上也全是人,怎麽有中國春運的感覺。我們這些沒有訂座的,隻要列車一到站,新乘客上來,就會被趕得四處亂竄。隊友說俺們是買了一等座票的無座遊民。但隊友運氣不錯,他坐的座位一直沒人來。他那天已經開始有了不舒服的症狀(後來才知道是重度感冒,而且時好時壞,影響了中間一部分旅程的體驗),但總算一路能安穩坐著。上帝眷顧他,我們也照顧他,讓他不用當流竄犯。
我和龍兒就沒那麽幸運了,被趕了兩回。後來龍兒幹脆坐在車廂門口,我就擠在旁邊,給他憶苦思甜,講起我平生坐過的最擠的那趟綠皮火車:六四期間從北京的學校逃難到西安轉車回蘭州,車廂裏人擠人,當時我們四個女生占據了過道洗手池的一方小地,大家輪流在洗手台上坐著歇息,詳情見博文《回國的意外收獲,患難與共的友情》。龍兒笑說這麽一比,我們現在真是很幸福,沒什麽可抱怨的了。
後來看到博友水星兄寫的2015年布達佩斯前往維也納的火車,人頭攢動的擁擠場景讓我們就更感到知足了。
列車員查票時說這趟車一向很滿,一般都得訂座。唉,吃一塹長一智,下次要早點訂座,但不知還有沒有下次了。但從此之後,後麵的旅程我們全都訂了座,結果後麵的列車其實都挺寬鬆的。
從維也納中央火車站出來,現代氣息撲麵而來。
我們訂的酒店就在中央火車站附近,離美景宮不遠。適逢這天美景宮有每月一次的“Free Friday Night“活動,龍兒提前在網上搶到了免費參觀票,這也算是旅途中的小確幸吧。
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最初是奧地利的英雄、哈布斯堡王朝的將領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夏宮,1752年,奧地利國母、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性統治者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 )購得美景宮,用於收藏和展示王室收藏。
美景宮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群,分為上宮(Upper Belvedere)和下宮(Lower Belvedere),上宮作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收藏了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下宮原本是親王的私人居所,現在經常舉辦臨時藝術展覽。兩宮中間有一座精心設計的法式花園相連,軸線對稱,層層階梯、噴泉、雕像點綴其中。1781年,上宮向公眾開放首個畫作展廳,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免費票隻能參觀上宮,好在感興趣的畫作都保存在上宮。
奧地利的國寶畫作《吻》(The Kiss)就收藏在上美景宮。當地有句宣傳語:“離開維也納時,務必帶走一個吻”(Never leave Vienna without a kiss)。在維也納,《吻》幾乎無處不在,巴士車身上、商店櫥窗裏、旅遊紀念品,都能看到金色之吻的身影。
該畫創作於1907-1908年,畫麵上,一對戀人緊緊相擁在金色的光輝裏。有人說畫中呈現的是畫家本人古斯塔夫 ·克裏姆特(Gustav Klimt)和他的繆斯女神 -- 時裝設計師艾米莉·弗洛格(Emilie Flöge),但也有人認為這更多是一種浪漫的想象。Klimt在傳統的油畫上覆蓋了金箔,效果有些像彩繪馬賽克,絢爛迷人中透出神秘與沉醉的氣息。
19世紀末,學院派藝術仍在主流中占據統治地位,Klimt卻選擇了一條離經叛道的道路。他與一批誌趣相投的藝術家共同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並提出口號:“給時代它的藝術,給藝術它的自由”,在他們看來,藝術不僅要與時代同呼吸,更應堅守獨立與自由的精神。自此,Klimt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反叛精神與獨特魅力的藝術先鋒之一。
美景宮裏現收藏了24幅Klimt 的畫作,是世界上擁有 Klimt 作品最多的美術館。本來它還保存有Klimt的女性肖像畫中最有標誌性的一幅 --《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一號》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1907),該畫作被稱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是Klimt受當時的猶太富商布洛赫·鮑爾委托為其夫人阿黛爾所畫。
二戰期間,納粹掠走這幅畫。戰後這幅畫歸入奧地利國家美術館(即美景宮)的收藏。1998年,已移居美國、鮑爾先生的侄女瑪麗亞·阿爾特曼(Maria Altmann)與奧地利政府對簿公堂,要求歸還家族被掠奪的財產。經過7年的官司,她最終贏得訴訟,抱得原畫歸。這個一波三折的公案故事被拍成了電影《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主演是英國著名演員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和加拿大演員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2006年11月該畫以1.35億美元的高價賣給了雅詩蘭黛家族的長子、美國收藏家羅納德·勞德(Ronald Lauder),這幅畫現在收藏於紐約新畫廊(Neue Galerie New York)。
博友laopika皮卡兄就電影《金衣女人》寫過觀後感,非常精彩,俺就不贅述了。
(劇照來自皮卡兄影評博文,感謝!)
多說一句,皮卡兄的女婿在美國馬裏蘭的一家博物館當策展人,曾經幫助慕尼黑博物館找回一幅被盜走57年的畫作,皮卡兄為此寫了博文《一幅名畫驚動了FBI》。沒想到,讓藝術品回家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咱文學城博主的家人身上,當時網友們留評都說可以拍電影了。
阿黛爾是Klimt一生中唯一被繪製過兩幅正式肖像畫的女性。除了聞名全球的《肖像一號》,Klimt在 1912 年又為她創作了《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二號》。
左圖是《肖像一號》,右圖是《肖像二號》,均為網圖。
電影《金衣女人》聚焦於《肖像一號》,並未涉及這幅同樣在二戰後歸入美景宮收藏的《肖像二號》。該畫作與《肖像一號》畫作同時被瑪麗亞索回。2006年,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以8790萬美元價格拍下此畫。2017年3月,一位匿名中國買家又以1.5億美元從奧普拉手中買走這幅畫作。
Klimt的畫作辨識度比較高,而且他生前畫得不多,保存完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名家再加上稀缺性,自然讓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成為搶手貨,價格蹭蹭往上飆。
再放一些美景宮裏收藏的名作。
左1是《朱迪斯I》(Judith I ,1901),及Klimt的其他畫作。
《奧弗斯平原》(The Plain of Auvers,1890),Vincent van Gogh梵高
《廚師》(The Chef,1882),Claude Monet 莫奈
《擁抱》 (The Embrace,1917),Egon Schiele 席勒
美景宮裏還有一個頗為特別的展廳,陳列著一屋子“表情雕塑”。這些雕塑出自18世紀奧地利雕塑家 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 之手。人物表情或驚訝、或撇嘴、或偷笑……,細膩的線條捕捉了轉瞬即逝的情緒,讓人仿佛能讀到他們的內心。
寫了美景宮,自然要提到維也納另一座同姓“美”且常被遊客混淆的宮殿--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美景宮和美泉宮堪稱‘宮殿雙子’,各有千秋,各自風華。
美泉宮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狩獵行宮,在18世紀初逐漸建成。1740年女王瑪麗婭·特蕾西亞即位後,這座宏偉的巴洛克宮殿被正式定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宮殿內最為人熟知的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與妻子茜茜公主的起居室,他們的傳奇故事一直是奧地利的話題之一。網飛新拍的電視劇《茜茜皇後》(The Empress)中有不少宮殿場景就設定在美景宮,但實際取景不在這裏,隻是營造了美泉宮的氛圍。
維也納的景點非常多,取舍之後,我們沒去參觀距離市中心約五公裏的美泉宮。博友canhe荷姐姐寫了《維也納印象記》係列,她在《維也納印象記-厚重輝煌的曆史》一文中關於美景宮寫了一段非常有畫麵感的生動語句:“穿過美泉宮開放的每一個房間,猶如走過奧匈帝國的曆史,每一條長廊裏、每一座瓷爐旁都留有哈布斯堡皇室成員們談論國政家事的痕跡;看著牆上皇室家族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肖像畫像,讓你感受到昔日哈布斯堡皇室子孫滿堂的和諧,皇帝新政的勤勉,甚至政見相左的爭執和婆媳不合的敵視。展室裏還有很多中國風格的裝飾,紫檀畫框、漆畫、青花瓷瓶等,數量之多讓人吃驚。據說瑪麗婭·特蕾西亞女皇鍾愛收藏中國瓷器、古董。”
也把水星兄在博文《2015 歐洲之旅 (9)維也納》中介紹瑪麗婭·特蕾西亞女王的文字搬過來,作為補充:“歐洲最有權勢的女皇,統治奧匈帝國數十年。在美泉宮生下16個孩子,其中11個女兒。大多數嫁給歐洲其他國家的國王。因此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國王女婿的人物。”
謝謝荷姐姐和水星兄的精彩介紹,再借用你們的兩幅照片給俺撐撐門麵。
(美泉宮,攝影 by 文學城博主 水星98)
(美泉宮凱旋門, 攝影 by 文學城博主canhe)
既然美泉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避暑夏宮,那麽冬宮自然就是位於城中心大名鼎鼎的霍夫堡皇宮(Hofburg),如今這裏是奧地利總統的官邸。冬宮和夏宮一起見證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鼎盛與衰落。
霍夫堡皇宮規模龐大,可謂是城中之城,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曆經七個世紀,才最終塑造出今天這座由18棟翼樓、19座庭院和2500間房間組成的龐大迷宮。正因如此,它的建築風格也層次豐富:哥特的古樸、巴洛克的華麗、文藝複興的優雅、新古典的莊重,都能在這部厚重的立體建築教科書中找到蹤跡。
在這些恢弘的曆史建築中,還藏有不少驚喜: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的恢弘大廳和古老藏書、新霍夫堡的雄偉穹頂和現代展覽,西班牙騎術學校優雅的古典馬術秀、皇家珍寶館裏熠熠閃耀的帝國皇冠、以及茜茜公主博物館帶來的時尚風韻及其背後的故事。
(此拚圖中部分照片來自網圖)
於繁文縟節中叛逆成長的茜茜公主還是一位文藝女青年,熱愛閱讀與寫作,在皇室的冬宮和夏宮都專門設有她的閱讀寫作室。她是德國詩人海涅的粉絲,曾一度模仿他的筆調寫作。獨子去世後,在頻繁的旅行期間,茜茜公主以“Titania”為筆名寫了不少詩歌。
下麵詩句摘自茜茜公主的詩作《北海之歌第七首》,原文是德語。順便說一下,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
英譯:
I am a seagull of no land,
I call no shore my home,
I am bound to no place,
I fly from wave to wave.
Deepseek的中文翻譯,頗有古風:
我乃孤鷗不係洲,
無心岸畔認鄉愁。
浮生一羽何須寄,
唯逐碧濤萬古流。
(待續,謝謝閱讀)
《遇見歐洲 (20)- 慕尼黑(上)視覺衝擊,跨越八個世紀的魅力》
《遇見歐洲 (21)- 慕尼黑(中)內心震撼,飄落空中的白玫瑰》
《遇見歐洲 (22)- 慕尼黑(下)毅力驚人,鍥而不舍的九年追凶》
致命誘惑,金光閃閃的迷人之吻
麥姐 (2025-08-24 06:37:37) 評論 (35)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23)
致命誘惑,金光閃閃的迷人之吻
提起維也納,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或許是每年元旦在金色大廳舉行的新年音樂會,那悠揚的《藍色多瑙河》與《拉德茨基進行曲》,早已成為全球樂迷心中的經典。
記得龍兒上小學的時候,差一步就能有幸登上金色大廳的舞台。當時學校的合唱團已經辦好了去歐洲的簽證,準備赴維也納參加在金色大廳舉行的國際青少年音樂節,結果因為冰島火山突然爆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航班被迫取消,為安全起見,學校隻好忍痛取消了行程和參演計劃。
維也納是無可爭議的音樂之都,這不僅是因為它擁有世界著名的金色大廳、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世界一流的音樂場所,更是因為這裏孕育了如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等音樂大師,是許多世界著名音樂作品的誕生地。
在我心中,維也納除了有音樂,還有哈布斯堡王朝和茜茜公主,更有一位世界文學史上重要的奧地利作家 --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當然還有那著名的金色畫作《The kiss》。
有人說:“維也納承載了半個世紀的歐洲史”。其實,遠不止於此,自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魯道夫一世被推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定都於此,維也納便逐漸走向興盛。1815年拿破侖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確立了 “維也納體係” ,在哈布斯堡家族的主導下,歐洲迎來近一個世紀的相對和平。隨著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正式解體,維也納先後成為奧地利帝國(1804-1867)和奧匈帝國(1867-1918)的首都。在此期間,它既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力中樞,也是歐洲政治與文化交匯的核心舞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克裏姆特的鎏金畫作、馬勒的宏大交響樂在此交織碰撞,共同譜寫著一曲強盛帝國的華彩樂章。
直到1914年薩拉熱窩街頭恐怖分子的一聲槍響,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在一戰即將結束之際,奧匈帝國因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而解體,這片帝國領土上成立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多個獨立國家。
自此老歐洲謝幕,維也納也從輝煌的帝國中樞降級為一國之都,這座城市命運的起伏恰似歐洲近代史的縮影。但建築、音樂、藝術、文學從未離開,即使經曆了戰火的衝擊,莊重雄偉的建築、寬敞氣派的街道、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和音樂殿堂等等依舊矗立在這座擁有兩千年曆史的名城。
昔日帝國的榮光與文學藝術的不朽,都是我們所期待的,讓我們開啟維也納之旅吧。
我在《慕尼黑遊記(上)》一文中提到從蘇黎世到慕尼黑的火車上,人特別多,一等座車廂幾乎滿員,沒想到這不是最糟糕的情形。從慕尼黑到奧地利維也納的火車上,幾乎徹底滿員。因為有上一趟火車的經曆,我們本來是想訂座的,但沒訂到,還幻想著可能現場情況不一定會那麽嚴重。
火車一開動,我們就發現一等座的過道上也全是人,怎麽有中國春運的感覺。我們這些沒有訂座的,隻要列車一到站,新乘客上來,就會被趕得四處亂竄。隊友說俺們是買了一等座票的無座遊民。但隊友運氣不錯,他坐的座位一直沒人來。他那天已經開始有了不舒服的症狀(後來才知道是重度感冒,而且時好時壞,影響了中間一部分旅程的體驗),但總算一路能安穩坐著。上帝眷顧他,我們也照顧他,讓他不用當流竄犯。
我和龍兒就沒那麽幸運了,被趕了兩回。後來龍兒幹脆坐在車廂門口,我就擠在旁邊,給他憶苦思甜,講起我平生坐過的最擠的那趟綠皮火車:六四期間從北京的學校逃難到西安轉車回蘭州,車廂裏人擠人,當時我們四個女生占據了過道洗手池的一方小地,大家輪流在洗手台上坐著歇息,詳情見博文《回國的意外收獲,患難與共的友情》。龍兒笑說這麽一比,我們現在真是很幸福,沒什麽可抱怨的了。
後來看到博友水星兄寫的2015年布達佩斯前往維也納的火車,人頭攢動的擁擠場景讓我們就更感到知足了。
列車員查票時說這趟車一向很滿,一般都得訂座。唉,吃一塹長一智,下次要早點訂座,但不知還有沒有下次了。但從此之後,後麵的旅程我們全都訂了座,結果後麵的列車其實都挺寬鬆的。
從維也納中央火車站出來,現代氣息撲麵而來。
我們訂的酒店就在中央火車站附近,離美景宮不遠。適逢這天美景宮有每月一次的“Free Friday Night“活動,龍兒提前在網上搶到了免費參觀票,這也算是旅途中的小確幸吧。
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最初是奧地利的英雄、哈布斯堡王朝的將領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夏宮,1752年,奧地利國母、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性統治者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 )購得美景宮,用於收藏和展示王室收藏。
美景宮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群,分為上宮(Upper Belvedere)和下宮(Lower Belvedere),上宮作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收藏了奧地利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下宮原本是親王的私人居所,現在經常舉辦臨時藝術展覽。兩宮中間有一座精心設計的法式花園相連,軸線對稱,層層階梯、噴泉、雕像點綴其中。1781年,上宮向公眾開放首個畫作展廳,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免費票隻能參觀上宮,好在感興趣的畫作都保存在上宮。
奧地利的國寶畫作《吻》(The Kiss)就收藏在上美景宮。當地有句宣傳語:“離開維也納時,務必帶走一個吻”(Never leave Vienna without a kiss)。在維也納,《吻》幾乎無處不在,巴士車身上、商店櫥窗裏、旅遊紀念品,都能看到金色之吻的身影。
該畫創作於1907-1908年,畫麵上,一對戀人緊緊相擁在金色的光輝裏。有人說畫中呈現的是畫家本人古斯塔夫 ·克裏姆特(Gustav Klimt)和他的繆斯女神 -- 時裝設計師艾米莉·弗洛格(Emilie Flöge),但也有人認為這更多是一種浪漫的想象。Klimt在傳統的油畫上覆蓋了金箔,效果有些像彩繪馬賽克,絢爛迷人中透出神秘與沉醉的氣息。
19世紀末,學院派藝術仍在主流中占據統治地位,Klimt卻選擇了一條離經叛道的道路。他與一批誌趣相投的藝術家共同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並提出口號:“給時代它的藝術,給藝術它的自由”,在他們看來,藝術不僅要與時代同呼吸,更應堅守獨立與自由的精神。自此,Klimt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反叛精神與獨特魅力的藝術先鋒之一。
美景宮裏現收藏了24幅Klimt 的畫作,是世界上擁有 Klimt 作品最多的美術館。本來它還保存有Klimt的女性肖像畫中最有標誌性的一幅 --《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一號》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1907),該畫作被稱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是Klimt受當時的猶太富商布洛赫·鮑爾委托為其夫人阿黛爾所畫。
二戰期間,納粹掠走這幅畫。戰後這幅畫歸入奧地利國家美術館(即美景宮)的收藏。1998年,已移居美國、鮑爾先生的侄女瑪麗亞·阿爾特曼(Maria Altmann)與奧地利政府對簿公堂,要求歸還家族被掠奪的財產。經過7年的官司,她最終贏得訴訟,抱得原畫歸。這個一波三折的公案故事被拍成了電影《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主演是英國著名演員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和加拿大演員萊恩·雷諾(Ryan Reynolds)。2006年11月該畫以1.35億美元的高價賣給了雅詩蘭黛家族的長子、美國收藏家羅納德·勞德(Ronald Lauder),這幅畫現在收藏於紐約新畫廊(Neue Galerie New York)。
博友laopika皮卡兄就電影《金衣女人》寫過觀後感,非常精彩,俺就不贅述了。
(劇照來自皮卡兄影評博文,感謝!)
多說一句,皮卡兄的女婿在美國馬裏蘭的一家博物館當策展人,曾經幫助慕尼黑博物館找回一幅被盜走57年的畫作,皮卡兄為此寫了博文《一幅名畫驚動了FBI》。沒想到,讓藝術品回家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咱文學城博主的家人身上,當時網友們留評都說可以拍電影了。
阿黛爾是Klimt一生中唯一被繪製過兩幅正式肖像畫的女性。除了聞名全球的《肖像一號》,Klimt在 1912 年又為她創作了《阿黛爾·布洛赫·鮑爾肖像二號》。
左圖是《肖像一號》,右圖是《肖像二號》,均為網圖。
電影《金衣女人》聚焦於《肖像一號》,並未涉及這幅同樣在二戰後歸入美景宮收藏的《肖像二號》。該畫作與《肖像一號》畫作同時被瑪麗亞索回。2006年,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以8790萬美元價格拍下此畫。2017年3月,一位匿名中國買家又以1.5億美元從奧普拉手中買走這幅畫作。
Klimt的畫作辨識度比較高,而且他生前畫得不多,保存完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名家再加上稀缺性,自然讓他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成為搶手貨,價格蹭蹭往上飆。
再放一些美景宮裏收藏的名作。
左1是《朱迪斯I》(Judith I ,1901),及Klimt的其他畫作。
《奧弗斯平原》(The Plain of Auvers,1890),Vincent van Gogh梵高
《廚師》(The Chef,1882),Claude Monet 莫奈
《擁抱》 (The Embrace,1917),Egon Schiele 席勒
美景宮裏還有一個頗為特別的展廳,陳列著一屋子“表情雕塑”。這些雕塑出自18世紀奧地利雕塑家 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 之手。人物表情或驚訝、或撇嘴、或偷笑……,細膩的線條捕捉了轉瞬即逝的情緒,讓人仿佛能讀到他們的內心。
寫了美景宮,自然要提到維也納另一座同姓“美”且常被遊客混淆的宮殿--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美景宮和美泉宮堪稱‘宮殿雙子’,各有千秋,各自風華。
美泉宮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狩獵行宮,在18世紀初逐漸建成。1740年女王瑪麗婭·特蕾西亞即位後,這座宏偉的巴洛克宮殿被正式定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宮殿內最為人熟知的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與妻子茜茜公主的起居室,他們的傳奇故事一直是奧地利的話題之一。網飛新拍的電視劇《茜茜皇後》(The Empress)中有不少宮殿場景就設定在美景宮,但實際取景不在這裏,隻是營造了美泉宮的氛圍。
維也納的景點非常多,取舍之後,我們沒去參觀距離市中心約五公裏的美泉宮。博友canhe荷姐姐寫了《維也納印象記》係列,她在《維也納印象記-厚重輝煌的曆史》一文中關於美景宮寫了一段非常有畫麵感的生動語句:“穿過美泉宮開放的每一個房間,猶如走過奧匈帝國的曆史,每一條長廊裏、每一座瓷爐旁都留有哈布斯堡皇室成員們談論國政家事的痕跡;看著牆上皇室家族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肖像畫像,讓你感受到昔日哈布斯堡皇室子孫滿堂的和諧,皇帝新政的勤勉,甚至政見相左的爭執和婆媳不合的敵視。展室裏還有很多中國風格的裝飾,紫檀畫框、漆畫、青花瓷瓶等,數量之多讓人吃驚。據說瑪麗婭·特蕾西亞女皇鍾愛收藏中國瓷器、古董。”
也把水星兄在博文《2015 歐洲之旅 (9)維也納》中介紹瑪麗婭·特蕾西亞女王的文字搬過來,作為補充:“歐洲最有權勢的女皇,統治奧匈帝國數十年。在美泉宮生下16個孩子,其中11個女兒。大多數嫁給歐洲其他國家的國王。因此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國王女婿的人物。”
謝謝荷姐姐和水星兄的精彩介紹,再借用你們的兩幅照片給俺撐撐門麵。
(美泉宮,攝影 by 文學城博主 水星98)
(美泉宮凱旋門, 攝影 by 文學城博主canhe)
既然美泉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避暑夏宮,那麽冬宮自然就是位於城中心大名鼎鼎的霍夫堡皇宮(Hofburg),如今這裏是奧地利總統的官邸。冬宮和夏宮一起見證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鼎盛與衰落。
霍夫堡皇宮規模龐大,可謂是城中之城,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曆經七個世紀,才最終塑造出今天這座由18棟翼樓、19座庭院和2500間房間組成的龐大迷宮。正因如此,它的建築風格也層次豐富:哥特的古樸、巴洛克的華麗、文藝複興的優雅、新古典的莊重,都能在這部厚重的立體建築教科書中找到蹤跡。
在這些恢弘的曆史建築中,還藏有不少驚喜: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的恢弘大廳和古老藏書、新霍夫堡的雄偉穹頂和現代展覽,西班牙騎術學校優雅的古典馬術秀、皇家珍寶館裏熠熠閃耀的帝國皇冠、以及茜茜公主博物館帶來的時尚風韻及其背後的故事。
(此拚圖中部分照片來自網圖)
於繁文縟節中叛逆成長的茜茜公主還是一位文藝女青年,熱愛閱讀與寫作,在皇室的冬宮和夏宮都專門設有她的閱讀寫作室。她是德國詩人海涅的粉絲,曾一度模仿他的筆調寫作。獨子去世後,在頻繁的旅行期間,茜茜公主以“Titania”為筆名寫了不少詩歌。
下麵詩句摘自茜茜公主的詩作《北海之歌第七首》,原文是德語。順便說一下,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
英譯:
I am a seagull of no land,
I call no shore my home,
I am bound to no place,
I fly from wave to wave.
Deepseek的中文翻譯,頗有古風:
我乃孤鷗不係洲,
無心岸畔認鄉愁。
浮生一羽何須寄,
唯逐碧濤萬古流。
(待續,謝謝閱讀)
《遇見歐洲 (20)- 慕尼黑(上)視覺衝擊,跨越八個世紀的魅力》
《遇見歐洲 (21)- 慕尼黑(中)內心震撼,飄落空中的白玫瑰》
《遇見歐洲 (22)- 慕尼黑(下)毅力驚人,鍥而不舍的九年追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