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新院長吉訓明院士的前期教育背景也有問題,如果公開的信息靠譜的話,他最近從首都醫大接替因為4+4腐敗招生下台的協和院長王辰。
吉訓明是1970年12月生的人,1986年高中畢業時還不滿16歲,他沒有考上大學,隻能去讀中專衛校。

衛校通常是3年,隻有極少數是5年,但是他在高中畢業5年後的1991年,從培養護士或技師的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
這些質疑3年或5年的衛校經曆可能有些挑刺,但是後來的信息則是令人生疑。吉訓明在同一年的1991年,也獲得了需要實打實5年才能獲得的南通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
這個就是明顯的走後門才能取得的學位,否則我們無法解釋,他在重疊的年份如何從兩個不同的教育機構畢業?也有可能那衛校屬於南通大學。
吉訓明應該不是完全憑衛校教育,而是以擁有問題的南通大學臨床醫學學士,考上不錯的天津醫科大學的碩士。我們現在還不能上升到做假的高度,但是高度懷疑,吉訓明本人或北京協和應該出麵澄清。
吉訓明可能短期接替過饒伯伯的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職務,但是他們的網頁上都隱藏吉訓明的原始教育背景,我們也是通過自媒體高調宣傳吉訓明這位成功中專生後才知道的。

我從來不唯學位論,為了向本科申請不如意的學生打氣,我還寫過哈佛畢業生為州大畢業生工作的文章,但是人家都受過完整的教育。我認為引領國家學術象征性醫學機構的專家必須是擁有智慧的帥才,現在好了,美國人創辦的曾經輝煌的北京協和現在落入衛校生之手。
這裏應該強調一個雅美之途的教育理論:“本科院校代表智力,研究生學曆代表努力的程度,兩者對於人才的成長都重要。如果家境貧寒,本科學曆可以稍微差些,有時甚至可以完全包容與原諒。在中國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高考發揮失常的學生”。
吉訓明不是考上浙大與鎮江醫學院的區別,他是當年連個大學都考不上的學生。善意的解釋是,他可能是家境特別貧困,加上不到16歲。中國考試定終身相當魔幻,我在美國就見識過令人不堪的北京協和與中國醫科院的研究生。
那些所謂CNS論文或引用指數都可能做假,已經有相當的學術研究認為中國學者的中國同行引用率特高,中國的人口體積也打破了美國費城人發明的citation遊戲,所以不要相信吉訓明的那些論文指標。從他原始學曆可能出問題,還有他去讀什麽中歐MBA, 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位嚴肅的學者。
吉訓明是所謂工程院的院士,工程院院士裏的騙子太多,做免疫的曹雪濤是成打的論文出現欺騙的現象。中國真應該撤銷那個工程院,它是沒有實體的機構,為方毅當年從美國學回去的。在美國的工程院是個谘詢機構,在中國卻成為國家供養騙子的地方。
可見ChatGPT的介紹:“中國的中國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是在 1994年6月3日 正式成立的,宗旨是作為國家工程科技方麵的最高谘詢學術機構,定位與 中國科學院(CAS) 相對應。
“成立背景:體製需要:在中國科學院以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為主的格局下,國家層麵缺乏一個專門聚焦 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 的最高學術機構。國家發展戰略: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正在推進大規模現代化建設,需要在能源、交通、通信、機械、建築等工程領域建立國家戰略谘詢和人才表彰體係。國際借鑒:確實參考了美國模式。美國在 1964 年成立 美國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與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 平行。中國工程院的成立就是借鑒這一做法,在中國科學院的基礎上另行設立“工程院”。
“主要職能:為國家重大工程科技決策提供谘詢。促進工程科技發展與應用。表彰在工程科技領域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擔一定的科普與學術交流任務。所以可以說,中國工程院的設立 是受到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啟發的,但又結合了中國特有的體製背景(例如與黨和政府的緊密聯係、院士身份的榮譽與政治影響力)。
“您問得很準確 。中國工程院的成立,最早的倡議者正是方毅。背景脈絡:方毅(1916–1997),長期分管中國的科學、教育工作,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科技體製改革的重要推動者。在 1980 年代,他注意到:中國科學院偏重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界缺乏與之平行的最高學術機構。美國等發達國家已有 國家工程院(如美國NAE, 1964年成立),在國家戰略、重大工程谘詢方麵發揮了很大作用。1986年前後,方毅就提出應當建立一個獨立的“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並行。經過多年醞釀與討論,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所以,中國工程院的成立可以說是 方毅最早提出並推動 的,後來由黨中央、國務院拍板決定,才有了今天的 C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