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不愧於股神稱號,在蘋果稱王還未霸的時候進場,在其霸業巔峰之處退場,此等技能,隻能用爐火純青四個字來定性,太牛了!
蘋果是互聯網時代的股王無疑,它用硬件,軟件,APP、開發者和雲建立了一個全球大生態,粘性極強,網絡化能力無敵,甚至非蘋果用戶不知不覺都要和它搭界,比如你喜歡用某個APP,這是在蘋果生態上開發出來的,安卓也能用,你用了,那就和它交集了。
蘋果這個超高粘性的大生態還會繼續運轉,但是持續再擴大增長的空間有限了,甚至可能會受到新技術發展的侵蝕和碾壓
英偉達正試圖成為AI時代的“蘋果”——一個橫跨芯片、軟件、開發者生態、平台標準、終端體驗的超級平台型公司,而AI智能工廠正是這個願景的集大成者。
為了說清楚這個情況,用蘋果來做參照係會易於理解
蘋果構建了一個軟硬一體、用戶留存極強的平台生態,它的核心要素是:
- 自研芯片(M係列)
- 自有操作係統(iOS/macOS)
- 獨家開發工具(Xcode、Metal)
- 應用分發平台(App Store)
- 開發者生態(WWDC、SDK、收益分成)
在AI時代,英偉達也正在構建這樣一個龐大的原生態係統,其結構要件我用和蘋果對標的方式列表如下:
在終端方麵英偉達更甚之
可見,AI時代的英偉達不隻是賣GPU,它要打造“AI操作係統+AI開發工具+AI模型+AI部署平台+AI算力基礎設施”的全棧閉環體係。
在今年年初的英偉達GTC大會上,黃仁勳提出了AI智能工廠這個新概念,因為現在看起來還遠,所以整個業界反應不是很大,可實際上這件事的影響是巨大的,做成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都將受益,這是最近英偉達股票市值破4萬億,而蘋果盡管營收超預期,市值連3萬億也岌岌可危的根本原因。
那麽AI工廠是什麽、要做什麽呢?如果我是一家和高科技不怎麽相關的傳統行業,我要做些什麽,怎麽做才能用上AI的成果和便利呢?這是現在絕大多數人和企業都感覺AI似乎有點遠的原因,其實已經有很多AI新技術可以幫助傳統企業提升效率和節省開支了,但現在要用起來並不簡單,為了某幾個功能,要去配置一整套軟件硬件設施,不僅麻煩,社會資源也承受不起,這時候出現一個強而全的應用平台,接上它,所有的智能功能它都可以幫你實現,你隻需花相對有限的錢,添置一些必須的硬件,再購買智能工廠的服務就可以了,這可以讓整個社會迅速跟進新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這件事就是英偉達要做的。
做出來以後實現一鍵定製自己的專屬AI,先用英偉達的工具清洗、預處理企業數據,再用DGX係統+CUDA棧訓練大模型做基礎模型訓練;接著用NeMo框架進行SFT、LoRA等適配,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讓係統為專屬於某特定行業做適配,基本接近用戶需要的定製版,也就是說,你需要的專為你做的AI模型好了,接下來用NIM(NVIDIA Inference Microservices)部署到英偉達認證的AI雲上去,把專為企業做好的這個特殊技能的AI員工從培訓中心發布到真實業務場景中,然後輔助配置監控、版本控製、安全防護等,就可以工作了。
上麵這種帶著術語的夾生飯是不是有點難理解,那麽舉個實例,一家餐廳想把前台多個工種讓AI代替,比如接聽電話訂餐排位,監督管理員工的出勤,再到結賬買單等等,這些工作想讓AI解決,那是需要先訓練的,讓服務平台知道你這個餐廳的方方麵麵,有什麽特點,熟悉一段時間後,再提升精煉,最後把這個虛擬的合格的大聰明給你培訓好了,從培訓中心接出來,放到雲平台上,給你專用,你就付培訓費和每月雇傭它的費用就可以了。
想想看各行各業再加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普及起來這個衝擊是不是特別大?目前這類服務是各超級大廠都在競爭要做的,但是競爭顯然是有點過於白熱化乃至有點亂,造成的結果是---資源受不了,因此一定要出現這麽一個趨勢,一統江湖,效率優先,不能讓無序競爭一直這樣下去。
綜合比較下來,最適合做這件事的就是英偉達,這是芯片優勢領先的身位決定的。今年4月,英偉達收購了初創公司Lepton AI,進一步把老黃的這個“司馬昭之心”大白天下,英偉達不是要自建一堆類似於亞馬遜AWS,微軟雲,穀歌雲,而是通過把控多種要件,最終一統江湖,成為各種雲服務的統一調配者。這個Lepton可以類比UBER軟件,各類雲服務商,就是跑在各地的網約車,服從它的集中統一調配,將是資源合理配置,發揮最大效能的關鍵,以現在AI對電力的無底線的渴求,這樣做的必要性可以說是毋庸置疑。
另一個必然必要性在於對用戶來說,做成這樣的服務,極大降低了全社會全世界使用最先進AI的門檻, 把算力、工程師、基礎模型、部署渠道這些要素一筆勾,全部集成,而且是最好、最專業的,吸引力大增。
英偉達正在用AI智能工廠將自己從AI芯片公司變成AI基礎設施公司,乃至AI生態主導者。它不隻是賣硬件,角色從人機交互換成了AI模型交互。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做成後的社會效益無可估量,完全無愧於10萬億乃至更高的市值定位,最有可能成為新一代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