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房時聽到兩則小故事,很有意思。
第一個:在安省,救護車一次大約要$45 加幣。如果你有收入,就得自掏腰包;沒收入的,可以申請免交。一個客戶說,他的墨西哥鄰居父母平時靠現金工掙了不少,可在報稅上填的是“零收入”,結果救護車費也省下了。他笑稱這是“占小便宜”。
第二個:一對老人隨孩子移民到多倫多,身體不好,從未在加拿大工作過,也沒有任何收入。安省醫療看病免費,但藥費需要自付。老人常年吃藥,花銷很大,於是申請了政府的免費用藥補助。結果他們兒子的朋友抱怨:老人一分錢稅沒交,卻來享受加拿大福利,簡直就是占便宜。
其實換個角度看,這些做法,與大公司雇傭名律師、會計師去“合理避稅”,本質是一種很相似的邏輯: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利用現有政策,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新當選的總理,曾任 Brookfield CEO。他任職期間,公司的部分投資轉移到了美國、開曼群島、百慕大等“避稅天堂”。據NDP披露的數據,Brookfield 在 2021 至 2024 年間,本應在加拿大繳納 $61 億的稅款,但實際上隻繳了 $20 億,加拿大因此少收了約 $41 億。
你或許不喜歡他,但必須承認:如果他不能為公司爭取最大利益,早就丟了 CEO 的職位。
於是問題來了:一邊是省下 $45 救護車費的普通民眾,一邊是少繳幾十億稅的大公司,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麽?
道德的評判,法律的邊界
我們有時習慣用“道德”去評判別人:老人沒交過稅卻享受福利,不公平;鄰居明明賺錢卻裝沒收入,太小氣。但真要說清楚,法律才是唯一的底線。
違法,當然該譴責;但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追求利益最大化,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無可厚非。
換句話說,問題並不在於“他們鑽了空子”,而在於“製度設計本身有沒有漏洞”。
別急著用道德去評判一個人的合法行為。對個人而言,懂得利用政策,是一種生存智慧;對社會而言,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製度能否設計得更合理,更公平。
畢竟,從$ 45 的救護車費,到 $41億的避稅額,本質上,都是人性在規則邊界下的利己選擇。
百姓占便宜 總理避大稅
hgwzx (2025-08-23 16:10:57) 評論 (0)最近看房時聽到兩則小故事,很有意思。
第一個:在安省,救護車一次大約要$45 加幣。如果你有收入,就得自掏腰包;沒收入的,可以申請免交。一個客戶說,他的墨西哥鄰居父母平時靠現金工掙了不少,可在報稅上填的是“零收入”,結果救護車費也省下了。他笑稱這是“占小便宜”。
第二個:一對老人隨孩子移民到多倫多,身體不好,從未在加拿大工作過,也沒有任何收入。安省醫療看病免費,但藥費需要自付。老人常年吃藥,花銷很大,於是申請了政府的免費用藥補助。結果他們兒子的朋友抱怨:老人一分錢稅沒交,卻來享受加拿大福利,簡直就是占便宜。
其實換個角度看,這些做法,與大公司雇傭名律師、會計師去“合理避稅”,本質是一種很相似的邏輯: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利用現有政策,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新當選的總理,曾任 Brookfield CEO。他任職期間,公司的部分投資轉移到了美國、開曼群島、百慕大等“避稅天堂”。據NDP披露的數據,Brookfield 在 2021 至 2024 年間,本應在加拿大繳納 $61 億的稅款,但實際上隻繳了 $20 億,加拿大因此少收了約 $41 億。
你或許不喜歡他,但必須承認:如果他不能為公司爭取最大利益,早就丟了 CEO 的職位。
於是問題來了:一邊是省下 $45 救護車費的普通民眾,一邊是少繳幾十億稅的大公司,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麽?
道德的評判,法律的邊界
我們有時習慣用“道德”去評判別人:老人沒交過稅卻享受福利,不公平;鄰居明明賺錢卻裝沒收入,太小氣。但真要說清楚,法律才是唯一的底線。
違法,當然該譴責;但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追求利益最大化,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無可厚非。
換句話說,問題並不在於“他們鑽了空子”,而在於“製度設計本身有沒有漏洞”。
別急著用道德去評判一個人的合法行為。對個人而言,懂得利用政策,是一種生存智慧;對社會而言,真正值得深思的,是製度能否設計得更合理,更公平。
畢竟,從$ 45 的救護車費,到 $41億的避稅額,本質上,都是人性在規則邊界下的利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