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海鮮市場,我經曆了一件讓我深思的事情。在華盛頓特區邊緣的一個海鮮市場,他們為蒸螃蟹和清理魚的服務標出了5美元的小費。雖然工作人員態度很好,還說“看著給”,但紙盒上明確的標價,讓人感覺這更像是一項固定的服務費,而非隨心的感謝。
這讓我聯想到了最近的餐飲體驗。在一些餐館,賬單上直接加上了20%、24%甚至28%的小費選項,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小費的本意,是對服務人員辛勤勞動的認可和感謝。當服務好時,我們心甘情願地多付一些,以表達我們的讚賞。然而,當小費變成一種強製性的消費,尤其是在服務質量並不高的情況下,這種感覺就更糟了。
我們非常讚同美國政府通過的“小費免稅”政策。這無疑是對服務人員的尊重,也鼓勵大家更慷慨地付出。但是,如果餐館將小費直接加到賬單上,這便違背了小費的初衷。它將一種自願的、基於個人感受的行為,變成了一種無差別的強製性支出。
小費文化的核心在於“自願”。它是一種對優質服務的肯定,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善意的互動。當這種互動被強製性的數字取代,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溫暖和人情味。我不知道免去了小費的稅收政策是好還是不好,隻是誠懇希望未來的小費文化,能夠回到最初的樣子,讓每一個“謝謝”和每一份心意,都發自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