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北碚雜憶-之十七梁實秋先生

濤靜 (2025-08-07 04:21:59) 評論 (0)

抗戰時期,遷至北碚的民國政府中央部級以上單位有13個,科教文化機構52個,大專院校16所,長住短棲於北碚的各界名流郭沫若、老舍等3000餘人。和老舍故居相鄰不遠的山坡上,有梁實秋故居“雅舍”。

1939年5月,梁實秋與友人吳景超夫婦購置山坡上的六間平房,它位於北碚梨園村(天生路/碚青公路旁),因環境幽靜,故以朋友妻子龔業雅的名字命名為“雅舍”。梁實秋住其中兩間,其餘由友人共享。雖然雅舍房屋簡陋:窗糊紙、牆為竹篾糊泥、地板吱吱作響,但鄰近稻田、竹林、方位優越,抗戰期間(約1939–1946年),梁實秋在此居住了8年據知此處現已修複為梁實秋紀念館。

梁和我父親年齡相近,1903年1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學批評家與翻譯家。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1923年8月梁實秋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並任外文係主任。開始翻譯卷秩浩繁的《莎士比亞全集》並寫下了大量文學評論及散文。

雅舍常年賓客盈門,來往文友包括冰心、老舍、朱光潛、王雲五、方令孺、趙清閣等,聚集於此彈琴對弈,吟詩作畫,文化氣氛濃厚。

1940年,梁實秋在重慶《星期評論》副刊開設《雅舍小品》專欄,以“子佳”“秋郎”為筆名,首批發表約20篇散文,後陸續發表更多散文,結集成書即是傳世的《雅舍小品》。這些散文格調潔雅、內涵豐盈,內容平實樸素、詼諧幽雅,反映日常生活細節,並展現戰時文人淡然態度與詩意情懷,廣受讀者歡迎,具有長久的影響力。《雅舍小品》再版逾300次,成為中國現代散文代表作之一。以後他雖遷居台北,仍以雅舍命名其居處,並以“雅舍小品”及雅舍係列結集其後續散文作品,這些書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數量的最高紀錄。

梁實秋和老舍雖然在創作題材、內容主旨上各不相同,但這不妨礙他們是好朋友,在北碚時他們住處相隔不遠,串門會友經常往來。有一次北碚募捐勞軍晚會上,老舍自告奮勇出演傳統相聲《新洪羊洞》與《一家六口》,特地挑選梁實秋做搭檔,兩人共同登台獻藝。他們的表演博得了滿場笑聲與掌聲,成為當年在北碚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

1946年秋,梁實秋離開北碚,輾轉遷往北京、廣州,最終於1949年5月定居台灣。

在台灣,他先後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係主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大同工業專科學校董事。1967年,梁自1930年開始規劃的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大型計劃終告完成,梁因此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莎翁全集的翻譯而著名。此後,梁開始又一項巨大寫作項目——以中文編寫一部全麵的英國文學史,1979年完成此三冊本的著作,同時還有三冊的中譯《英國文學選》。此外他還主編了《遠東英漢五用大字典》和《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他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貢獻巨大。

1987年梁實秋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是曾旅居北碚的文人中較有福壽的善終者。



圖1-梁實秋



圖2-梁實秋雅舍隨筆



圖3-梁實秋與胡適



圖4-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