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謙謙美君子 名博

蘇聯版電影《戰爭與和平》

謙謙美君子 (2025-08-31 19:00:54) 評論 (0)
蘇聯版電影《戰爭與和平》

多年前花了三個半小時,看過1956年美國版本的《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還寫過一篇觀後(2021年3月1日 – 文學城)。其實,《戰爭與和平》電影還有一個1966年蘇聯的鴻篇巨製版本,獲得了1969年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冷戰時期的美國文藝界也沒有“政治正確”)。蘇聯版的同名電影分成四集,我之前之看過第一集。這次,終於如願以償,找來了四集上譯廠的配音版,花了7個小時(422分鍾)完整地看了一遍。現在,中文配音的外國電影已近絕跡,很懷念並佩服當年上譯製片廠和配音演員的功力。

影片改編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作品《戰爭與和平》,圍繞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以貴族小姐娜塔莎、貴族青年皮埃爾和安德烈公爵三人的情感故事為線索,以其宏大的場麵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完美地呈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曆史畫卷,也極盡所能忠實地再現了托爾斯泰的這部長篇巨著。關於《戰爭與和平》的介紹,網上汗牛充棟,無需我再畫蛇添足。



蘇聯版《戰爭與和平》是利用“集中精力辦大事“的體製優勢拍攝出來的史詩級電影,耗時五年完成,耗資據說高達5億6,000萬美元,《紐約時報》稱,這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影“,後來被載入1969年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拍攝《戰爭與和平》,單是拍攝用掉的膠卷總長度為1,540公裏。參加拍攝的演職人員共595,193人,其中重要角色36名,有對白的角色599人。有47個工廠為影片提供普通服裝,服裝共計20,900套。馬具和皮革製品由兩家工廠生產。各種繪畫,家具,吊燈,餐具,槍支等19世紀的生活用品由58家博物館提供,完整再現了當時的貴族生活風貌。除了博物館外,還有數以千計的蘇聯人給劇組寄來了家中收藏的私人珍品。



當時蘇聯準備了695門法國拿破侖時代式樣的大炮,以及587門沙俄時期式樣的大炮,其中20門是從博物館裏拖出來的。為航拍準備了30多架飛機,40噸燃油,52噸發煙用火藥,23噸槍支發火用火藥,16,600枚手榴彈,6,600枚發煙彈,4,500條導火線。

為了真實取景,蘇聯花費兩年時間在莫斯科東北150公裏的地方,搭建了一個占地麵積足有十萬平方米的假莫斯科,包括城市街道、居民住所、政府機構、文化設施甚至還有一個完整的克裏姆林宮,堪稱世界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布景。最後為了拍攝莫斯科大火,居然一把火把這個“莫斯科”全燒了。

在拍攝拿破侖入侵俄國的戰爭場景時,軍方甚至試圖讓片中兵力盡量與實際戰役的參戰人數基本相同。共動用了12.5萬名演員和35,000匹戰馬,並且每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軍裝,這一數字等於當年拿破侖那次戰役的前線人數,等於重新打了一遍這場戰爭。

上世紀60年代初正值美蘇爭霸,他們不單單有政治上的角力,軍事上的製衡,連文化上都有相互鬥爭,蘇聯版《戰爭與和平》可以說是冷戰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1956年的美國版《戰爭與和平》在蘇聯上映時,吸引了超過3,140萬觀眾前往影院觀看。那麽多蘇聯人去看一部美國人拍攝的俄國名著,這一現象很快引起蘇共高層的關注,並指示電影局和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必須對此進行反擊,拍攝《戰爭與和平》就成為了蘇聯當時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所以,蘇聯除了要拍攝出更符合本國文學巨著的電影,更是要對美國式的文化劫掠與入侵說不!

美國版的《戰爭與和平》,並沒有把托翁對戰爭的反思、人性刻畫很好的表達出來。而蘇聯版才真正稱得上“大氣磅礴、史詩風範”。與美國版偏重媚俗圈錢的愛情故事不同,蘇聯版就是實打實的戰爭場麵。並且人物刻畫也非常出色,完美還原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以及個人在戰爭中自我人格的完善過程。我和大多數網友們對於美蘇兩個版本的評價相同:俄羅斯的名著由俄羅斯拍才正宗,前蘇聯版的更經典,更符合原著。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意思哈。

二零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