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憑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調寄柳永《鶴衝天》
民國是個政治風雲突變的時代,軍閥權貴你方唱罷我登場,有槍便是草頭王;不過民國也是人才輩出的年代,有什麽民國四大美女、四大名旦、四大須生、民國四大美男、民國四大才子、民國四大公子等等,不一而足,本文就來聊聊位列民國四大公子之列又是風流才子的袁克文。關於民國的四大,不管是美女、美男、還是公子,其版本不盡相同,所以民國的所謂四大公子也有多個版本,不過袁克文卻是其中不二人選。一般公認的民國四大公子是張學良、袁克文、張伯駒、溥侗。四人中張學良名氣最大,就不去說他了,袁克文是本文主人公,等下再說,這裏先簡單提一下另外二人。張伯駒是袁克文表弟,民國大收藏家,我國好多珍貴古代文物字畫幸虧他毀家抒財方得不致流落海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晉陸機的《平複帖》、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李白《上陽台帖》、杜牧《張好好詩》、宋徽宗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趙孟頫《千字文》、明唐寅《孟蜀官使圖》-----都是他捐獻的國寶級文物。為了收集這些國之重寶,他甚至將自家的一座四合院賣掉。當有綁匪勒索贖金時他寧可不要自家性命,千叮萬囑其妻不得將收藏之畫賣掉。說到他妻子潘素可是有名的現代女畫家,她出身青樓,張伯駒為其贖身且為她請名師教導遂成有名畫家。無獨有偶,民國時出身青樓的女畫家中還有一位潘玉良(原姓張,因感念丈夫潘讚化之情而改潘姓)亦是其夫潘讚化從青樓中贖出延請名師傳授方成有名畫家。民國四公子中的溥侗字厚齋,別號紅豆館主,滿族,姓愛新覺羅氏,清皇室,道光帝之孫載治第五子,末代皇帝溥儀族兄,光緒七年,載治卒,溥侗封鎮國將軍。喜收藏金石碑帖,雅好昆曲京劇,曉音律,是譚派名票,1927年任樂律研究所所長,後在清華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等校任教。他是清國歌《鞏金甌》作曲者,可惜此人抗日戰爭期間曾在汪偽政權任要職,堪稱晚節不保,1952年病故於上海。說了些閑話,下麵言歸正傳。
袁克文(1809年7月16日~1931年3月 22日),字豹岑,別署寒雲,袁世凱次子,河南項城人,生於朝鮮漢城。其母朝鮮人,是他父親袁世凱於1882年6月帶兵入駐朝鮮平定壬午軍亂升任總辦朝鮮通商事務大臣,成了事實上的朝鮮太上皇。朝鮮國王為對他獎賞及表示感謝,特地將閔妃表妹金氏嫁與他,同時還有吳氏與李氏作為陪嫁。老袁多多益善,將此二女也一並笑納,並按三人年齡把吳氏作二姨太,李氏作了四姨太,金氏成了三姨太。克文便是金氏所生,據說克文出生時其父母均夢見有豹入產房,故他字豹岑。袁之大姨太出身蘇州青樓,當年老袁尚未發跡,沈氏有恩於他,所以沈氏最為得寵,傳說全府中隻有她敢與老袁怨懟。當袁府中為登基忙得不亦樂乎之際,老袁譏她難道你也想當皇後!沈答為什麽不想,老袁說你一婊子還想當皇後?沈答你也就一流氓,不是也當了總統又當皇上,把老袁氣得險些兒背過氣去。老袁當年在上海妓院落魄時多虧她拿出500兩銀子讓老袁上北京找關係,才有後來的飛黃騰達,但她未有生育,所以老袁將克文過繼她為子。金氏本以為嫁進袁府為正室,那知非但不是正室,反而自己的陪嫁丫頭排在她前麵,其抑悶就可想而知。這大姨太由於最得寵,對其他姨太太就很苛待。1916年老袁在全國一片痛罵聲中翹了辮子,留下一妻九妾,17個兒子、15個女兒。老袁死後金氏吞金自盡,當時未死,經3個月後去世,死前告訴兒子她遭沈氏綁在桌子腿上毒打,左腿至死不能伸直。另因她遠嫁到中國,母親思念她投井自盡,父親亦在6天後因悲痛過度死去。估計金氏生前抑鬱不歡,所以脾氣變得古怪,有一次與老袁在瀛台下棋,她一怒之下把棋盤與棋子都丟入水中。上麵簡單介紹了下克文生母,現在繼續說他。
克文長得俊逸飄灑,聰明伶俐,甚得其父歡心,老袁親自指導其讀書外還延請方地山、沈賓古等名士教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克文本就夙慧,又加名師指教,所以後來在詩詞歌賦、書畫、楹聯、文物鑒賞等無所不精;又擅昆曲京劇,曾與梅蘭芳俞振飛汪笑儂歐陽予倩馬連良等名家同台演出過。他在《慘睹》一劇中飾演建文帝,觸及自家身世,演得蕩氣回腸,令人淚下。有人題詩:“有腳不踏河北塵,此身即是建文身,閑僧滿腹興亡史,自譜宮商唱與人。”電影《霸王別姬》中葛優扮演的愛戲如癡之袁四爺,其原形即為袁克文。克文生長在豪門貴胄之家,再加沈氏溺愛,從小養成花錢如流水,抽鴉片,雖家中有一妻五妾,還是頻頻出入風月場所,把秦樓楚館當成家外之家。他風流倜儻,揮金如土,且對妓女相當尊重,遇有難處,他也總能解囊相助,所以紅粉知己無數,據說與他春風一度的有七八十人之眾。有一次他遵父命去南京辦事,隨兩江總督端方之子到秦淮河冶遊,與花魁葉蓁一見傾心,山盟海誓之後,克文承諾兩月後即來迎娶。不想當他回京向老袁複命跪拜之時,一不小心藏在口袋裏葉的照片掉到地上,老袁一看是個美貌女子,就問是誰?克文不敢說實話,就謊稱是為父物色的江南美女,老袁大喜,即派人去南京迎娶。當新娘蓋頭一揭開,不由大驚失色,一個翩翩年少怎麽變成雞皮鶴發的老疙瘩,克文吃了個啞吧虧,本來的如夫人成了六媽。老袁大兒子克定騎馬時傷了腿成了跛足,所以老袁想把克文培養成接班人,不想此兒無意於功名利祿,僅以蔭生援法部員外郎一職,他在此職上無意中還救了呂碧城。此事還得從秋瑾被捕說起,秋瑾被捕後,紹興府在查抄秋瑾家時發現呂與秋瑾的通信,於是行文要捉拿呂,此公文剛巧落在袁克文之手,克文本來就欽佩呂之才學,就拿著這紙公文向老袁求情,才使這位被時人公認的近三百年來第一女詞人、中國新聞界第一位女編輯、中國最早一所女校的女校長、與秋瑾齊名的女權運動先軀免了牢獄之災,後來克文也同她結下友情。克定忌克文與他角逐世子之位,常在乃父前中傷,這倒好似曹阿瞞長子曹丕與其弟陳留王曹植故事。克文之才情實也不輸曹植,時人也常把他比作陳留,如克文病歿時有挽詩雲:“風流不作帝王子,更比陳留勝一籌。”為避兄之暗算,克文避走滬上,並在那裏加入青幫,還是大字輩,連黃金榮也矮他三分,要喊他聲師爺。後他還開山門廣收門徒,所以時人還傳“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1915年老袁在楊度等一幫“籌安會”吹鼓手策劃下,與袁大公子偽造民意,每天把專門定製的申報送給老袁看,上麵都是擁護帝製的文章,哄得老袁以為天意民心都要讓他當皇帝,於是在中南海登基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以克定為皇太子。此前為避克定之忌妒,克文自稱皇二子,以示不與乃兄爭位,總算避免了又一場煮豆燃豆箕骨肉相殘的劇情上演。事實上袁家上上下下隻有這皇二子對恢複帝製反對,他曾作詩《感遇》諷喻其父不要稱帝,由此招來老袁對他大為不滿。詩曰:“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情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東去驕風黯九城。駒隙留身爭一瞬,蟄聲吹夢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高層。”1916年3月22日,在全國人民的聲討聲中袁世凱下令撤消帝製,短短83天的皇帝夢就此落下帷幕。6月6日病入膏肓的洪憲帝撒手人寰,據說他死前罵皇太子說“克定誤我”,大約他此時才明白他這個大兒子為了將來繼承皇帝大位不惜用假報紙糊弄他老子;彌留之際他呼喚著克文,也許此時方知這二兒子還是有先見之明吧。
袁克文一生軼聞甚多,其花錢如流水亦有一例,1918年在上海,據說一次就花去60萬大洋,也不知他怎麽花的。回到北京,當時大總統是受老袁臨終時托孤的徐世昌,見了他大怒,要用拐杖敲斷他腿。因他一生詩酒流連風月,老袁不止一次說“二小子若是當皇帝不過是李後主、陳後主之輩。”袁克文真不把錢當事,救濟窮人從不吝嗇,1922年廣東潮汕遇風災,他甚至將他最喜愛的宋宣和玉版蘭亭精拓本也都捐了出來,還拉上梅蘭芳等名角義演,演出所得一並捐出。當他把家財揮霍盡凈後隻得先賣收藏的古董字畫,後自己寫字作畫賣錢,他的書法堪稱一絕。自古有一字千金之謂,狗肉將軍張宗昌曾花1000 大洋求得他“中堂”二字。袁克文留下著作甚富,其中不乏文情並茂之作,尤以古物著錄及其研究文章,所寫掌故筆記如《辛丙秘苑》《洹士私乘》等頗多獨特資料。所作詩詞生時未付梓,歿後由張伯駒傅侗等為其油印《洹上詞》一冊問世。他文章的署名甚多,抱存與寒雲常用,外界疑為兩人,他答以:“抱存今寒雲,寒雲昔抱存。都是小區區,別無第二人。回湯豆腐幹,老牌又刷新。”很是幽默風趣。他還信佛,會扶鸞,在沙盤中作龍蛇舞,遊戲三昧。
袁世凱死後,留下財產甚多,遵老袁遺囑由徐世昌分家產,克文因是過繼於沈氏的,所以得了兩份。按說這些錢十分可觀,不過他揮金如土,三年後就所剩無幾,隻得變賣家中舊藏,當過編輯,最後自己作書畫賣錢維持生計。1931年染猩紅熱,病逝於天津。死後家人在帽筒中僅找到20大洋,曾經腰纏萬貫的王孫公子竟然落魄至此地步。其喪事由其友人、徒子徒孫湊錢辦理,出殯當天,名人幫會、和尚道姑來了不少,送葬隊伍中最令人囑目的乃是1000多名妓女,她們統一頭係白繩胸前佩戴這位皇二子頭像的徽章,成一獨特之風景,其風頭蓋過前來祭拜的徐世昌、於右任等大人物。袁克文喪事之隆重遠勝其父袁大總統,更令人想起當年袁克定為其父登基煞費苦心弄來不少勸進團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的鬧劇,其中有妓女請願團。如今兒子的葬禮上也有妓女為其送行,轟動一時,不知這位做了83天皇上的洪憲帝若泉下有知將作何感想。
綜觀袁克文一生,我把他比作曹植與柳三變,他才比子建,女人緣又與柳永相酹。生於富貴死於落魄,貴為王孫公子,文壇上有其影子,又是青幫中的頭子,還是政壇上的棄子。在其喪禮上眾多的挽聯中其師方地山為其撰寫的碑文可為他作蓋棕定論:“才華橫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袁克文有四子三女,其中三子袁家騮留學美國,是有名的高能物理學家,其夫人吳健雄為被稱為“東方居裏夫人”的著名核物理學家,她也是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惟一的女科學家,若沒有她實騐騐證了《宇稱守恒定律》,當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也不能獲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