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外文嚼漢字(446)“盆”

辛泰浩 (2025-08-10 00:48:20) 評論 (0)
  中文“盆”的在英文裏是鋼筆(pen),英文的“盆”在中文裏是“背心”(basin),日語的“盆”是“bon” ,在英語裏與“骨頭”發音一樣(bone),在法語裏bon的核心釋義為形容詞“好的”,具有陽性(bon)和陰性(bonne)兩種詞形。

  日本人對“bon”(盆)有一種特殊的感性。

  每年的夏天日本人的“盆”情節濃厚。

  禦盆相當於中國的“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

  中元節,百鬼夜行,流傳幾千年的鬼節有人說是迷信,許多人還會歸鄉祭祖。緬懷故人,寄托哀思……

  中元節掃墓祭祖規矩多,牢記這幾點禁忌,尊重先人,平安順利中元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討論,時間為農曆七月十四/十五。該名最初為道教所稱,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帶有祭祖和感恩的雙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內核,也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國人對逝去父母以及親人表達孝敬、思念的重要節日。

  中元節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同時具備儒、釋、道三家的曆史淵源。此名源於道教,其節俗始於古代儒家秋嚐祭祀的古老習俗。發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節的形態,即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間善惡,民間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響,設盂蘭盆會,以超度曆代先祖。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製的影響注重孝道,因此中元節祭祖節俗得以紮根民間。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中元節(資源河燈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日本的盂蘭盆節,這一曆史悠久的傳統,可追溯至《日本書紀》所記載的推古天皇時期(606年),那時便已有了類似盂蘭盆節的活動。至平安時代,日本皇宮中的盂蘭盆會已然盛況空前,旨在敬獻祖先的靈魂,與現今的盂蘭盆節頗為相似。此後,這一傳統在武家與貴族階層中廣泛流傳,直至江戶時代才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隨著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采用新曆,許多傳統節日的日期都改為了陽曆。因此,一些地區也選擇在陽曆7月15日前後慶祝盂蘭盆節。盡管各地的具體時間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日本的“禦盆”期間是從8月13日開始,持續到16日左右。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段時間的假期無疑是最令人期待的。

  在日本的“禦盆”期間,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這段時間,人們紛紛舉行盛大的活動,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忘盆舞,這是一種傳統的舞蹈,寓意著驅除厄運、迎接好運。此外,還有花車遊行、祭拜祖先等儀式,都體現了人們對和諧與幸福的追求。同時,“禦盆”也是家庭團聚的好時機,親人們在這一期間相聚一堂,共同分享這份特殊的節日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