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背後的製度宣言:稅穩、政府退場與一場資本回歸戰 ——一場在獨立日前夜強行通過的製度總清算

鄒英美美德 (2025-07-04 01:59:46) 評論 (0)

大而美法案背後的製度宣言:稅穩、政府退場與一場資本回歸戰



——一場在獨立日前夜強行通過的製度總清算

導語摘要:

7月3日淩晨,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微弱優勢通過了川普政府主導的《大而美法案》。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預算安排,而是一整套製度邏輯的再部署——減稅、去監管、削福利、重軍費,以及將資源重新交還市場。

本文試圖在事件剛剛發生的節點,厘清這項立法的深層意圖:它不僅是川普經濟學的製度版本,也可能成為美國製度路徑切換的裏程碑。

一、它不隻是通過了,而是被壓出來的

7月3日淩晨3:30,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對214票通過了《One Big Beautiful Bill》,正式完成立法流程。這項法案此前在參議院以51:50驚險通過,依賴副總統JD Vance投下關鍵一票。

為推動眾院最終表決,川普與議長Mike Johnson對黨內異見者施加強大壓力,在談判中壓服4位原本反對的議員,最終讓法案於節日前夕達成“政治兌現”。

這已不再是財政技術性議題,而是一場製度結構的硬切換。

二、這份法案,到底裝了什麽?

簡化總結:減稅 + 增軍費 + 控移民,以削減福利為代價。

稅務側:

設備投資可立即全額抵扣,政策永久化;

SALT抵扣上限從1萬美元升至4萬美元;

小費收入、農業貸款利息等首次納入免稅範圍。

安全側:

國防預算追加1500億美元,重點扶持AI軍備;

邊境管控與移民執法全麵恢複並加碼。

福利側:

Medicaid、SNAP、學生貸款等遭遇係統性緊縮;

聯邦補貼機製清算,地方轉移支付被重新定義。

結構邏輯非常清晰:將國家對“人”的照顧,轉為對“資本”的激勵。

三、資本部隊,等的就是這張政策回函

美國財長貝森特明確表示:

“美國正迎來戰後以來最強的私營部門投資周期。”

貝森特將法案歸納為“三大製度支柱”:

1. 稅製穩定:永久化折舊等於消除不確定性。

2. 能源鬆綁:放棄綠色約束,恢複廉價化石能源底盤。

3. 再私有化:資源配置回歸價格係統,減少行政主導。

這是川普經濟學的最新版圖:不是靠刺激,而是靠製度退場後的資本自我啟動。

四、它為什麽差點沒過?

黨內分歧主要集中在:

財政保守派擔憂赤字擴大;

地方議員關注區域利益調整;

中選焦慮派不願削福利刺激民意反彈。

最終,法案通過靠的不是共識,而是壓製。

製度方向不是“協商得來”,而是“結構兌現”。

五、“政治身份製導”的財政結構

這份法案的內在機製,是通過立法重設資源分配方向:

誰能獲得減稅,

誰承擔福利被削,

誰在製度裏受益,

誰必須自行兜底。

財政變成了某種“製度選邊”——

你站在製度哪一端,你的政策待遇就歸屬於哪個區塊。

川普主義的製度形態不再訴諸理念爭議,而是直接通過財稅路線清洗政治身份。

六、製度是否真的可以這樣被安排?

流程上合法,形式上合規,但它標誌的是製度基準線的整體下沉:

從“照顧型製度”轉向“競爭型製度”;

從“聯邦主導”轉向“資本自主”;

從“協商型民主”轉向“立法型兌現”。

這套製度能否帶來長期增長,或是否引發結構性不平衡?沒人能給出當下答案。

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不是一項“誰得了減稅”這麽簡單的政策,

而是製度背後的資源邏輯與社會契約,已悄然換軌。

本文為《文明係列·製度財政篇》導入文之一,後續將繼續追蹤:

《減稅背後的債務結構如何演變?》

《“再私有化”是否真的能提高效率?》

《福利製度正在走向一個什麽樣的斷層?》

歡迎關注專欄,一起從製度的角度,理解今天的政策路徑。

美國財政政策

製度經濟學

川普政策

減稅與赤字

國際政治經濟

大而美法案

導語摘要:

7月3日淩晨,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微弱優勢通過了川普政府主導的《

大而美法案》。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預算安排,而是一整套製度邏輯的再部署——

減稅、去監管、削福利、重軍費,以及將資源重新交還市場。

本文試圖在事件剛剛發生的節點,厘清這項立法的深層意圖:

它不僅是川普經濟學的製度版本,

也可能成為美國製度路徑切換的裏程碑。

一、它不隻是通過了,而是被壓出來的

7月3日淩晨3:30,

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8票對214票通過了《One Big Beautiful Bill》,正式完成立法流程。這項法案此前在參議院以51:

50驚險通過,依賴副總統JD Vance投下關鍵一票。

為推動眾院最終表決,川普與議長Mike Johnson對黨內異見者施加強大壓力,

在談判中壓服4位原本反對的議員,最終讓法案於節日前夕達成“

政治兌現”。

這已不再是財政技術性議題,而是一場製度結構的硬切換。

二、這份法案,到底裝了什麽?

簡化總結:減稅 + 增軍費 + 控移民,以削減福利為代價。

稅務側:

設備投資可立即全額抵扣,政策永久化;

SALT抵扣上限從1萬美元升至4萬美元;

小費收入、農業貸款利息等首次納入免稅範圍。

安全側:

國防預算追加1500億美元,重點扶持AI軍備;

邊境管控與移民執法全麵恢複並加碼。

福利側:

Medicaid、SNAP、學生貸款等遭遇係統性緊縮;

聯邦補貼機製清算,地方轉移支付被重新定義。

結構邏輯非常清晰:將國家對“人”的照顧,轉為對“資本”

的激勵。

三、資本部隊,等的就是這張政策回函

美國財長貝森特明確表示:

“美國正迎來戰後以來最強的私營部門投資周期。”

貝森特將法案歸納為“三大製度支柱”:

1. 稅製穩定:永久化折舊等於消除不確定性。

2. 能源鬆綁:放棄綠色約束,恢複廉價化石能源底盤。

3. 再私有化:資源配置回歸價格係統,減少行政主導。

這是川普經濟學的最新版圖:不是靠刺激,

而是靠製度退場後的資本自我啟動。

四、它為什麽差點沒過?

黨內分歧主要集中在:

財政保守派擔憂赤字擴大;

地方議員關注區域利益調整;

中選焦慮派不願削福利刺激民意反彈。

最終,法案通過靠的不是共識,而是壓製。

製度方向不是“協商得來”,而是“結構兌現”。

五、“政治身份製導”的財政結構

這份法案的內在機製,是通過立法重設資源分配方向:

誰能獲得減稅,

誰承擔福利被削,

誰在製度裏受益,

誰必須自行兜底。

財政變成了某種“製度選邊”——

你站在製度哪一端,你的政策待遇就歸屬於哪個區塊。

川普主義的製度形態不再訴諸理念爭議,

而是直接通過財稅路線清洗政治身份。

六、製度是否真的可以這樣被安排?

流程上合法,形式上合規,但它標誌的是製度基準線的整體下沉:

從“照顧型製度”轉向“競爭型製度”;

從“聯邦主導”轉向“資本自主”;

從“協商型民主”轉向“立法型兌現”。

這套製度能否帶來長期增長,或是否引發結構性不平衡?

沒人能給出當下答案。

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不是一項“誰得了減稅”這麽簡單的政策,

而是製度背後的資源邏輯與社會契約,已悄然換軌。

本文為《文明係列·製度財政篇》導入文之一,後續將繼續追蹤:

《減稅背後的債務結構如何演變?》

《“再私有化”是否真的能提高效率?》

《福利製度正在走向一個什麽樣的斷層?》

歡迎關注專欄,一起從製度的角度,理解今天的政策路徑。

美國財政政策

製度經濟學

川普政策

減稅與赤字

國際政治經濟

大而美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