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洗腳盆

國家主席洗腳盆

大罷免失敗,台灣路在何方?

國家主席洗腳盆 (2025-07-26 05:17:42) 評論 (14)

2025年7月26日,台灣罷免藍白立委的全民行動徹底失敗,全數不通過。盡管8月23日還有一場決定七立委去留的投票,但立法院最少要淘汰六人才能確保正常結構,統計學概率已極為悲觀。何況按照今天的情況,可以說絕無可能。

這場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反藍白、抗專製”動員,最終化為一次氣勢浩大卻無疾而終的民間行動。支持者哀歎“民主已死”,反對者高喊“民意勝利”。但在情緒過後,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大罷免的失敗,真正暴露出台灣社會的哪些病灶?而在立法院被藍白合把持、北京步步進逼的情況下,台灣的路到底還能往哪裏走?

罷免不是失敗,而是一次嚴峻的現實檢驗

與其說罷免案失敗,不如說是台灣民主製度和社會動員力的一次殘酷壓力測試。

這場罷免,從製度層麵就麵臨諸多不利條件:高門檻、低投票率、高動員成本。成功需要的是憤怒的民意、強大的組織力,以及一致的輿論戰線。而現實卻是,民進黨顧忌“政治操控”指控而謹慎介入,中間選民普遍冷感,“罷免七人”成了少數積極者的孤軍作戰。

罷免未通過,固然是數字上的失敗,但它讓人看清:

  • 台灣選民對立法院“立法暴政”的認知仍嚴重不足;

  • “中共代理人”在島內的合法性包裝仍未被徹底撕破;

  • 民主社會的防禦機製,在麵對“民主程序”被反製時,反應依然遲緩、溫吞。


藍白保位,民眾失守:誰在收割這場挫敗?

此次罷免失敗的最大贏家,無疑是藍白合流。

徐巧芯、黃國昌、王鴻薇等人不僅保住了席次,還借機塑造出“罷免案是綠營打壓異己”的受害者人設。他們在媒體上高調反攻,不但洗白了親共投票、杯葛法案等行為,還進一步鞏固其支持者對“反綠”的情緒動員。

反觀綠營陣營,盡管基層奮力動員,中央卻始終保持“冷處理”姿態,既未正名罷免正當性,也未有效整合資源,最終讓一場有理有據的罷免運動被描繪為“政黨鬥爭”、“選後報複”。

在這場信息與敘事戰爭中,藍白不僅保住了人,還贏得了話語權。這並非隻是一次投票的敗北,更是一場話語戰的重大挫折。


台灣的下一步,是沉淪,還是民防重啟?

罷免失敗隻是一個信號,真正的問題是:台灣是否還具備抵禦中共與內奸雙重夾擊的意誌?

當前的台灣政治結構正陷入一種危險狀態——總統與執政黨背負保衛國家的責任,但立法院卻成為阻礙國防、破壞外交、協助北京的戰場。

在這樣的格局下,我們必須問:

  • 麵對“和平協議”包裝下的統戰議程,台灣有多少民眾能識破並堅決拒絕?

  • 麵對立法院刻意削弱國防、杯葛情報預算,台灣是否有民間組織體係能補上空缺?

  • 若明天戰爭爆發,台灣是否準備好了清查第五縱隊、管控內亂、維持秩序?

答案目前令人憂心。

因此,未來的重點應轉向:

  • 建立全民民防係統,不僅是應對戰爭,更是因應“戰前滲透”;

  • 立法強化反滲透機製,賦予情報機關與司法單位更大查緝代理人的權力;

  • 政黨必須嚴肅清查黨內親共者,不能繼續以“言論自由”為名,容忍賣台行為。

  •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社會內部的裂痕正在快速惡化。此次罷免案中,有不少人因支持罷免、投下同意票而遭到家人威脅、朋友斷絕往來。這不是正常的政治分歧,而是一種深層的社會撕裂。表麵上或許還能維持和平,但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當戰爭來臨時,許多原本可以討論的人,將成為必須防備的人。

    我們當然仍可以繼續爭取他們,用理性、情感與事實去溝通。但也要有現實的認知:若戰爭真的發生,就必須立刻改變做法,不再幻想“全民團結”,而是快速識別敵我、分清陣營、采取果斷行動。這不是放棄民主,而是捍衛民主的必要防衛機製。


向美國喊話:支持台灣,不等於資助內奸

最後,不可忽視的是台灣與美國的同盟關係。

大罷免失敗,讓國際社會再度意識到:台灣民主製度雖健全,卻仍可能被內奸操縱。美國政府必須重新評估:對台援助是否落實到了正當的國防體係上,還是被國會中的親中政客所抵消。川普總統已多次表態對“削減國防預算”表示不滿,對藍白親中勢力的警覺也愈加明顯。

唯有對台灣施以真正有條件的援助——技術出口搭配反滲透審查,資金援助要求國會問責,才是穩固台灣民主的根本。


結語:在災後重建前,必須認清敵人是誰

罷免失敗不是終點,而是一次警鍾。台灣人不該隻為一次投票結果失落,而要反思為何我們在自由社會中,竟無法淘汰公開協助極權政權的政客。

敵人從不高調登場,他們穿著西裝,說著民主語言,卻在投票時把國家安全送給中共。

下一步不是悲觀,而是清醒。不是放棄,而是重整。

台灣的路在何方?答案很簡單:

隻有一條路——清除內奸,強化民防,徹底戰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