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養老院去多了,與失去記憶的老年人交往多了,我經常會想著,當一個人什麽也不記得,連自己最親的人也視如陌人,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麽意義?國內的一位老朋友,為了照顧他的什麽也不記得的植物人妻子,他已是一貧如洗,又瘦又憔悴,蒼老得好似一具骷髏。我無法言說自己的感受。
朋友們聚會時說,我們不怕老,隻怕老後什麽也不記得了。
那記憶到底是什麽?隻有了解了記憶,我們才能認識如何保持記憶。
記憶(Memory)是神經係統存儲過往經驗的能力,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和經驗等印象的積累。記憶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聯結著人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機能,是進行思維、想象和判斷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是抽象無序轉變成形象有序之過程的關鍵。人類記憶與大腦海馬結構和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有關 。
記憶的基本過程是由識記、保持、回憶再認三個環節組成的。
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對事物的識別和記住,並形成一定印象的過程。
記憶
保持是對識記內容的一種強化過程,使之能更好地成為個人的經驗。
回憶再認是對過去經驗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
記憶過程中的這三個環節相互聯係、相互製約。識記是保持的前提,沒有保持也就沒有回憶再認,而回憶再認又是檢驗識記和保持效果好壞的指標。由此看來,記憶的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在信息科學突飛猛進的今天,信息加工理論基本上掌控了心理學和腦科學對人類認知和記憶的解說。該理論認為,記憶過程就是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隻有經過編碼的信息才能被記住,編碼就是對已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和改造的過程,編碼是整個記憶過程的關鍵階段。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理查德·謝弗林(Richard Shiffrin)提出了記憶儲存模型,他們提出記憶包括三個存儲部分:感知記憶、短期記憶(STM)和長期記憶(LTM)。
感知記憶為記憶的入口,它由多個寄存器組成,每個寄存器對應一種感覺,例如,視覺信息進入視覺寄存器,聽覺信息進入聽覺寄存器。所有感知寄存器並不處理刺激所攜帶的信息,隻是檢測並保存該信息,以用於下一步的短期記憶。感知寄存器的特點是它的寄存量非常大,但保存信息的時間很短暫,一般來講,視覺信息僅保存半秒鍾,聽覺信息也隻有2秒鍾左右。在這一晃而過的瞬間,我們隻能在刺激的信息流中快速選擇那些我們注意到的而且認為重要的部分,將其轉移至短期記憶,那些沒有進入短期記憶的信息將永遠消失。
短期記憶,顧名思義,它隻是一個短期保留信息的場所,有人認為信息在那兒保存30 秒,也有研究者認為可以保存幾分鍾。短期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它會對信息進行意識加工編碼。例如,輸入短期記憶中書麵文本信息可以轉化為聽覺信息而保存;同理,聽覺信息也可視覺化。因而,短期記憶中的信息不必與其感官輸入保持相同的形式。這種信息編碼將促進它們更長久地儲存到長期記憶之中。
長期記憶猶如一個超級巨星,它的容量無限,能夠保存信息的時間也很久,乃至“永恒”。 在短期記憶中經過加工並被關注的信息可以自動進入長期記憶。那些被多偏愛一點的,受關注更多一些的,以及在短期記憶中停留時間更久的信息,其記憶痕跡在長期記憶中就更為深刻。
大量的研究表明,反複的死記硬背可以增強長期記憶,但適當編碼過程比簡單的死記硬背要強。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增強記憶的一些理論依據。比如,為了要記住寫在紙上的5、1、8三個數字,需要對它們更多關注,有人會反複念,死記硬背,將視覺信息變成自己容易記憶的聽覺信息;也有人將這三數字念成“吾-要-發”,意識加工編碼為有意義的諧音“我要發”,以便更容易記憶。
儲存在長期記憶之內的信息並非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時候都可以隨時提取,記憶信息會丟失,或是因信息間的競爭而導致信息提取失敗,出現遺忘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