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喧囂與口水之外,這場大罷免更值得我們冷靜回望。它不僅是一場簡單的勝負比拚,更是一麵照妖鏡,映出台灣政治生態的深層結構、民主體製的張力與韌性,也讓那些高高在上的民意代表聽見了基層社會的怒吼——官是人民選出來的,也可以被人民罷免。
此次罷免的失敗是事實,但並非失敗的全部。就程序正義而言,25起罷免案均依法啟動、依法投票、依法宣告結果,其合法性毋庸置疑。無論結果如何,這本身就是台灣民主製度運作成熟的體現。
與此相對照的是,罷免案所激起的全民關注、討論熱度、以及社會動員程度,無疑使之超越了一般的補選或地方選舉,成為一場“全民參與感十足”的民主教育。而正是這種“教育性”——讓每一位投票人重新思考自己的政治立場、立委的表現、罷免製度的邊界——使這場罷免雖敗猶榮。換句話說,民主體製的活力,不隻體現於勝負的果實,更在於爭議的過程、理念的激蕩、製度的試煉。

罷免製度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製衡代議政治中“代議者可能脫離民意”的風險。這場“大罷免”,盡管未能達成“撤換”的目的,但已足以喚醒許多政治人物的危機意識。在某些罷免案中,像徐巧芯、葉元之、王鴻薇等立委的罷免同意票雖未過門檻,但占比也遠超想象。換句話說,哪怕未被撤換,但“高達三分之一乃至四成選民”的不滿,就是一個清晰的政治訊號:你們不是穩坐釣魚台的鐵板釘釘,而是懸在人民頭頂的試用期公務員。
韓國瑜在罷免案後所說的一句話,令人深思:“這不能成為常態。”沒錯,罷免不應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但它也絕不該成為擺設。在台灣,罷免不是威脅,而是提醒,是製度化的民意呼喚,是人民手中最溫柔也最堅決的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罷免並非由執政黨直接發動,而是由諸如“罷王大聯盟”、“反共護台誌工”等民間團體主導。他們多數無資金、無人脈、無行政資源,靠的是網絡串聯、社區動員與對“問責政治”的理念信仰。他們猶如小蝦米,試圖挑戰立院的大鯨魚,這本身就是民主社會一幅生動的圖景。
就像新北市罷團發言人莫莉所說:“我們雖敗,但不羞愧。”她們知道敵人強大,知道過程艱辛,但依然願意奮力一搏。這種以民為本、信念為支撐的草根民主,是民主最值得珍惜的底色。而曹興誠所說的“中共統戰滲透深遠”、“藍營罷免區結構固化”等言論,或許有其政治立場,但也暴露出另一個值得反思的現實——台灣部分選區長期藍大於綠,結構性因素決定了罷免的困難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罷免毫無意義,反而證明:即使製度不完美、現實不理想,也不能放棄改變的努力。
朱立倫稱這次失敗是“人民的大勝利”,要求賴清德總統道歉;林右昌則表示“不能簡化為政黨勝負”。兩邊說法都不無偏頗——真正值得欣慰的是,人民通過投票做出自己的選擇,而非某黨派是否“贏了對手”。罷免不是武器,而是一麵鏡子。
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不應畏懼罷免,也不應將罷免“妖魔化”成政變或惡鬥的前奏。罷免是憲政機製的一部分,就如同期中考試,是對施政成績的檢驗,不是“推翻政府”,更不是“內戰預演”。就像前綠營立委鄭運鵬所言:“以罷免來看是失敗,但以社會運動來說是成功。”未來,這些罷免運動留下的網絡、組織、議題累積,很可能轉化為下一波更有效的監督與倡議,推動“有感政治”的真正實現。
這次罷免雖敗,但無疑為所有政治人物敲響了警鍾:你是人民選出來的,也可以被人民罷免。你代表的不是黨意、不是家族、不是派係,而是選區裏的老百姓——賣早點的、開計程車的、育兒帶娃的……他們的柴米油鹽與廟口閑談,才是真正的“民意溫度計”。
尤其是這次罷免多集中於藍營立委,而藍營恰好在立法院取得多數席次。這意味著,他們若不能自律自省,不為民請命、不問民之所憂,就很容易遭遇“下次一定罷掉你”的政治反噬。其實,政治人物最該害怕的不是罷免,而是人民的冷漠。隻要人民還願意投票、連署、發聲、監督,這個製度就依然有希望。可一旦人民失望、麻木、棄權,真正的民主危機就會悄然降臨。
罷免案之後,台灣的民主生態何去何從?是否會形成一種“罷免疲勞”?是否會加劇藍綠對立?是否會成為政黨互相報複的工具?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問題。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罷免潮過後,留下的是一張更清晰的民主地圖:誰在認真做事,誰在摸魚混日;誰傾聽人民,誰背對群眾。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一定馬上讓你下台,但一定會記得你的一言一行,等到明年、等到下次選舉再清算也不遲。
民進黨在罷免失敗後也表態“有責任反思社會的反應”,這是一個負責任政黨的態度。反之,如果國民黨把此次罷免失敗解讀為“徹底勝利”,未免太過輕忽民意的波動與反彈。
罷免,雖敗猶榮。這次大罷免就像一陣暴風,雖然沒有刮倒誰,卻把台灣政治的塵埃吹得四散,讓我們看清了製度的運作、政治人物的真麵目、民間社會的潛力與局限。它再次提醒我們:人民不是舞台下的觀眾,而是製度之上的主人。官,是人民選出來的;也可以被人民罷免、唾棄、遺忘。隻有那些始終站在人民一邊的官員,才配繼續擁有“民意代表”的頭銜。民主,不是一次選舉,而是無數次的監督與喚醒。而這次罷免,就是一次堂堂正正的喚醒。即使失敗,也值得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