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神秘的紅斑 – 萊姆病
最近給朋友做了一個谘詢。朋友的親戚來美國探親,到附近的州立公園玩,回來後兩周身上反複出現奇怪的紅斑。拍了照片傳給我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是典型的“靶心”紅斑,萊姆病的特征性表現!馬上建議他們去看門診,門診醫生同意我的看法,給予了抗生素治療,之後的血液檢查出來也明確了診斷。

什麽是萊姆病?一聽這名就是外來語,名字來自美國,英文稱為Lyme Disease。這個疾病於1975年在美國康尼迪克州的老萊姆地區(Old Lyme, Connecticut)首先被診斷,並於1981年成功分離出了致病細菌。萊姆病是一種由蜱蟲叮咬傳播的細菌性傳染疾病,蜱蟲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壁虱。萊姆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很多動物是萊姆病的宿主動物,包括鼠類,鹿,馬,兔,狗,貓等等。蜱蟲通過叮咬被細菌感染的動物後再叮咬人體而傳播疾病。這個疾病雖然首先在美國被診斷,它卻是在北半球各國家由蜱蟲傳播最多的疾病,中國北部地區也是高發疫區。感染季節通常集中在春季和初夏。單單在美國,每年就有3萬萊姆病病人上報疾病控製中心。美國東北部是萊姆病的高發區。由於平時預防和治療積極,美國每年上報疾病控製中心的萊姆病死亡病例都在個位數。
萊姆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在蜱蟲叮咬處皮膚出現不痛不癢的紅斑,一般發生在叮咬7-14天,也是疾病的第一期。紅斑是典型的靶心樣,直徑5-7公分,消失後可以在身體其他部位再出現,因此也稱為遊走性紅斑。這個紅斑是萊姆病的特征性表現,沒有其他病原體會引起上述典型表現。但是,有少部分病人感染後可以沒有紅斑表現。疾病第一期的其他症狀還可以有乏力,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發熱等等非典型表現。在蜱蟲叮咬感染數周至數月,疾病進入第二期,肌肉骨骼和神經係統症狀常見,同時也可以出現上述的遊走性紅斑。萊姆病是多器官疾病會累及心髒引起心髒炎,侵犯到心髒的電傳導係統,導致房室傳導阻滯,甚至心髒驟停猝死。必要時需要臨時心髒起搏器支持,經過正規治療症狀會改善,需要永久起搏器的案例極為罕見。如果疾病沒有得到診治可以發展到第三期,數月甚至數年後,主要是關節和神經係統損害病變,導致殘疾等後遺症。
萊姆病的診斷是根據典型的皮膚紅斑表現和蜱蟲叮咬病史,不需要其他任何檢查,醫生根據上述病史可以直接上治療。疾病早期的血液抗體檢測由於抗體尚未在體內形成而沒有意義,因此血液抗體檢測隻是作為診斷的輔助和支持。萊姆病是一種細菌感染疾病,治療上是正規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選擇,使用路徑(口服還是靜脈用)以及療程取決於病人的表現,疾病的時期和病人藥物的過敏史。常用藥物是多西環素(孕婦和小於8歲兒童禁用)、阿莫西林以及頭孢呋辛。抗生素治療的一般療程是2-3周,在疾病三期或有神經係統表現需要延長治療到4周。需要指出,在疾病的早期,抗生素的治療是非常有效的,可以達到疾病的治愈。到了疾病的後期,雖然經過正規治療,但是很多時候還是會留下後遺症。因此,對萊姆病的認識和診斷,在高發區域醫務人員不能掉以輕心。治療中有朋友經常會詢問關於激素的使用。由於萊姆病是細菌感染疾病,激素往往會加重病情,所以在早期治療中應該避免甚至禁忌。關節炎症病變可以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
疾病治療的首要是預防。因為萊姆病是一種蟲媒傳染病,預防的關鍵是遵循傳染病的防控基本,“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控製傳染源,疫區滅鼠,治療感染家畜和寵物。切斷傳播途徑,疫區使用藥物滅殺蜱蟲。個人保護方麵,普及相關醫學常識,高發季節在野外活動盡量長衣長褲和使用驅蟲劑以避免蜱蟲叮咬。通常蜱蟲需要吸附人體36-48小時才能使病原體感染人體,因此野外活動後要檢查身體皮膚,及時洗澡。如果發現皮膚上有充滿血液的蜱蟲,需要用鑷子把蜱蟲整體拔除,並且口服一劑多西環素來預防感染。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統計,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地每年被蜱蟲叮咬的人數達300萬人以上,推算每年感染萊姆病患者有3萬人左右,
此病已成為中國東北林區常見的地方傳染病。此外,北京地區,河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和福建等省也陸續發現萊姆病患者。因此,對於國內林業工作者和野外旅遊者以及醫務人員需要提高警惕,注意自我保護,發現疑似病例應及時就醫診治,避免誤診漏診,把萊姆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更多醫學科普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第二診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