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明道語錄》作者的姓名

Shubin (2025-07-31 18:49:48) 評論 (0)
試析《明道語錄》作者的姓名 

《明道語錄》一書,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是“洗心子”的著作[1] [2]。 但從迄今所見的民國石印本來看,此說值得商榷。由於《銀道源集》尚未出版,所以本文的討論基於民國石印本書影以及台灣真善美版《明道語錄》一書。

據張義尚先生回憶,“銀公正合宗道源老師,..., 又刻自著《合宗明道集》三冊,編纂《明道語錄》二冊,並其他揚善之書十餘種,無償流通,廣結道緣。" [3] 從民國石印本《明道語錄》書影來看,該書最初隻出了一冊,(簡稱單集本,1941年農曆二月初次印刷)[4],大約一年後出了續集(1942年農曆4月初次印刷。此時該書共有兩冊,簡稱兩集本)[5]。因受戰亂影響第三集可能是在抗戰結束後刊印的(付印時間不詳。因共有三冊,簡稱三集本)[6]。所以張義尚先生當年所見的《明道語錄》一書隻有兩冊而不是三冊。兩集本的書名分別為《明道語錄》和《明道語錄續集》,卷前均有“洗心子”以毛筆題寫的書名,正文每麵9行25字。三集本的書名分別為《明道語錄初集》,《明道語錄續集》和《明道語錄三集》,其初集和續集是用兩集本的印版做了局部修改後重印而成。《明道語錄三集》的正文每麵9行24字,正文前沒看到封麵題字。

在單集本和兩集本裏, 沒有看到著者或撰稿者的名字。但在《明道語錄》正文之前有一篇【附則】,落款為"抄錄者述意"。附則共三條,其中第二條為:“二,此篇語錄,乃現今寄贈明道一集,往來問難之答複。以使同誌參考校正之意,閱者宜原諒原諒。” 可見《明道語錄》的“抄錄者”認為,這部書名為“語錄”,實際上是《合宗明道集》的部分讀者與作者之間往來問難答疑的書信,經過選編而成的書信集。那麽該書的著者就是這些往來書信的作者,其中包括問難者和答複者。在書中各函的標題中確實出現了問難者的名字,但答複者的落款都給隱去了。僅在“又複曹昌祺函”中提到一位答複者密密子,以及“燮陽子敬告同誌書”標題中出現的燮陽子[7]。所以答複者有幾位,具體是誰,僅憑書中的內容難以確定。

需要說明的是,《明道語錄》作為書信集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與之有直接關係的書是《合宗明道集》。銀道源先生當年開門度人,最初是在《合宗明道集》中以短文,題詞和印章圖案等來表達度人意向和提供線索的[8]。由於外地學生需要通過書信與老師聯係,這就形成了與函授相似的教學方式。使用的主要教材是《合宗明道集》,輔導材料是《明道語錄》,還贈送了永春山房版《道竅談 三車秘旨》[9] 等道書作為參考材料。

關於寄贈《合宗明道集》一事,《明道語錄續集》裏有一函“複廖錦雲”,其中解釋了贈書之緣起:“敝同人因鑑世衰道微,...,而裔玄門者,...,內而修持不求,外而玄規未振,...。敝同人忝列教中,目擊心傷。兼見大道隱晦,有誌者苦於入門。特印贈明道集一書,使同誌於道之邪正,稍有辨別,於教門略盡匡救之力耳。...,本擬將書贈完則已,殊以同誌不我遐棄,問難於盲,來函頗多,而敝處隨便答複,...,因以積集成冊,命名語錄,印贈同誌,非敢問世,...,並希教正指謬,一以同誌有同疑者,以免重問之麻煩耳。...“

在獲贈《合宗明道集》之後,部分讀者知會了書中表達的開門度人之意向,於是通過書信建立聯係,並問難質疑。由於看到該書的編錄者是冉道源,所以大部分人的信都是寫給“冉先生”的。因為“洗心子”三個字並未出現在《合宗明道集》的正文,序跋以及題詞的落款裏,所以讀者對洗心子完全不知情。

例如在《明道語錄》裏,“張道初來函”中提到:“承賜明道集,當即盥誦一過,..., 茲幸有緣,而於千裏之外,得讀冉先生宏作,因而得悉先生之有道,..., 更冉先生之輯書行世,廣度有緣。..., 爰不揣冒昧,盥沐修書,懇叩賜列門牆”。 張義上來函中也提到:“比以因緣,得聞先生懷玄抱真,不勝豔羨。及閱《明道集》...,與《參同》、《悟真》...,等書,若合符節,更欣喜欲狂。...,今以天緣,得聞老先生之道德,...,是以虔誠齋沐,預懇函丈,恭望鴻慈,賜列門牆”。

從往返函件的內容看,有一類來函必須由冉先生回複。就是開始走拜師程序,或者已經拜師的讀者,請教讀經及實修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複應治平”函裏有:“所請師傳,待後一步,另有科條,請命祖師前,允許後方可。”在“答張道初六問”裏有:“函又謂願聞大道,已叩拜於列代祖師位前,敬呈玉照,請命未許。諭意發心修德,而消夙業。立願扶道以結道緣。 ..., 敝處不因請命未允便不答複”。

由於當時日軍飛機對重慶及周邊地區進行無差別轟炸,往返信函多有延遲甚至遺失。例如在“複鄧雨蒼”函結尾處有“敝地因近戰區,年來日在警報聲中,一切事宜,因之耽延時日,特此遲複,...。” 在“答郭緣生八問”開頭處有:“客歲九月內來函,彼時因遵示疏散,往來城鄉無定,故遲至今日,特撥冗一複,以慰渴望”。

有幾封回函中,提及了冉先生的近況。例如在《明道語錄•初集》裏,“複張道初”函中提到:“冉先生已遯跡入山,不知所在。”  在“複李誠誌”函中也提到:“函稱請教冉先生,惜乎遁跡山林已久”。在《明道語錄•初集》卷末的“複嚴慈光函”裏也有:“冉先生現已遯跡入山,不知所之。...,書贈完則止”。可見張,李,嚴三位讀者曾與冉先生有書信往來,所以在回函裏告知他們冉先生已經入山。同時也是告知收到《明道語錄•初集》的各位讀者,再來函的話不會得到冉先生的回複。還有,在“複嚴慈光函”中三次提到“冉先生”而未提及其他人,這就從側麵說明了,曾經與多數讀者通信的是冉道源先生。

前麵提到過,在《明道語錄》和《明道語錄續集》卷前有洗心子以毛筆題寫的書名。值得注意的是,在《明道語錄續集》封麵題字的左下角有一方印章。經請教對古文字有研究的朋友,認為是“天成”兩個字,所以“天成”可能是“洗心子”的名字或別號。湊巧的是,銀道源先生的一位好友,他的法名裏就有“天”和“成”這兩個字。他為《合宗明道集》寫了第一序,落款是:“巴川合天周道成識於密溪洗心洞”。這裏的“合”字與“道”字,分別是龍門派和大江西派的字輩。“天”字與“成”字應該是來自印章裏的“天成”二字。“密溪”應該是地名[10],"洗心洞”可能是洗心子靜修的場所。查了網上電子版的《道光重慶府誌》和《光緒銅梁縣誌》,尚未發現與“密溪”或“洗心洞”有關的記載, 但重慶府誌裏載有“如意寺” [11]。



下麵解釋一下周道成序文裏的部分字句。“國戰未開”---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前。“成”--- 作者名字的簡稱同是也是自稱,而且文中的“成”字是以小字書寫以示自謙。“即列名中華道教會”--- 中華道教會於1936年由上海的正一和全真道觀發起成立。“列名”應該是指名字出現在籌委會或理事會中,或者是各省代表。“久欲明正道以整飭宗風”--- 整飭相當於整頓;宗風指教內人士的作風或風氣。“成不文”--- 他不擅長寫文章。

從這篇序文中可知,周道成可能是川東重要道觀的住持或管理層人員,或是在當地道教界有威望有影響的人士。他有條件“遍閱各教月刊”,也有資格“整飭宗風”,不擅長寫文章。他曾與銀合宗聯名給陳攖寧寫信[12],以及多次協助銀合宗刊印善書。[13]





很明顯周道成與銀道源不是同一人,“用口山人”和“洗心子”都是周道成的別號。多年來銀道源與周道成二人曾有過多次合作, 是誌同道合的好友。如果周道成參與了回複信函,那麽《明道語錄》的正文裏應該出現他的別號洗心子或用口山人。

不久即將出版的《銀道源集》,點校所用的底本是完整的三集本,從書影裏可以看到,在三集的卷首有“洗心子”三個字。在另一個書影裏,初集的卷首有 “洗心子原稿”五個字[14]。此外,這兩個書影裏的書名,在卷首都被改為《密溪語錄》,並且是在印版上做的局部修改,因為在書口處仍舊是原來的書名,而不是“密溪語錄”。另外,三集本的用紙和印工要好於兩集本和單集本。



基於三集本裏出現的這些變化,筆者做了兩個推測。甲:如果是坊間書商把“洗心子原稿”放在卷首,那麽“洗心子”這三個字應該是來自封麵題字的落款。乙:如果是古渝學道同人中的“洗心子”接手了《明道語錄》一書的相關事宜,他應該是周道成先生。

鳴謝:在此文的寫作過程中,得到盛克琦老師於百忙中提供一手資料,書影和寶貴意見,特在此表示真摯感謝!

                                                                                                               己巳季夏後學蜀賓述於美東巴城之郊

附言: 見到有網友提問,銀道源先生為何在《合宗明道集》卷首用“冉道源”而不是自己的真實姓氏?在我看來這是民國年間守法富戶的自我保護措施。當時銀家是銅梁首富,自然要保持低調以免引起盜匪的注意。如果把真實姓名印在善書的卷首,恐怕會引發街談巷議。由於善書會在當地甚至鄰近地區流傳,如此銀家就可能成為土匪的目標。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馬建堂先生的文章,“民國時期四川匪患嚴重的原因探析”

------------------------------------------------------------------------------

[1] 洗心子內丹生命哲學思想概論

[2] 民國時期道教內丹學研究

[3] 《明道秘旨》序一 

[4] 單集本書影 

[5] 兩集本書影 

[6] 《明道語錄/密溪語錄 三集》書影

[7]《合宗明道集 上集》卷三,“合宗明道集後跋語”,落款為:銅梁後學胡燮陽撰(道10-541 頁)

[8] 請見該文的回複(四樓)

[9] 永春山房版 《道竅談 三車秘旨》

[10] 《明道語錄/密溪語錄 三集》書影,在圖5的末行有:“板存四川銅梁密溪山房”

[11] 道光重慶府誌/卷一: 如意寺城西五十裏,明正統中建。石魚在如意寺前,石形自成雙魚,長可二丈,寬約丈許,首尾悉具鱗甲,宛然如下水狀,蓋山之靈氣所鐘,不假雕鑿,天然有乘潮破浪之勢,亦一奇也。

[12] 該信原刊於《揚善半月刊》,1936年第三卷第十四期。

[13] 《慧命經》弟子合天校字合宗重刊

[14] 2018年上海博古齋拍賣,《明道語錄》竹紙 線裝 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