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4節和第5節可知,翁文灝先生的工作與中原公司有不少交集。他於1934年11月來到中福煤礦擔任整理專員,整頓公司的管理和生產。1938年3月,在他漢口的家中,促成了中福公司與天府煤礦的合作。此外,他和北碚也有不少聯係。
早在1930年12月初,翁文灝與中國科學社的任鴻雋等人到重慶時,就去到北碚參觀了中國西部科學院以及其他建設項目。在他所寫的《四川遊記》(刊於《地學雜誌》第20卷第1期)中,翁文灝對盧作孚及其在北碚的建設事業讚歎不已:“於此水鄉山國之中,竟有人焉,能藉練兵防匪之餘,修鐵路,開煤礦,興學校,倡科學,良出意計之外。更觀之川中軍界政界,頗多頹敗不振之氣,而能布衣粗食,節餉捐薪於建設之事,無論其將來成績如何,要其不囿於環境,卓然獨立之精神,良足尚焉。”
抗戰時期,曾由翁文灝擔任所長的民國最有科學成就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從南京內遷重慶北碚。盧作孚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幫助其在紛亂的戰時環境下安定下來,開始相對穩定的科研工作。這使地質調查所的科研血脈得以傳承,成為戰時國內礦產資源的調查研究中心。
1938年7月,翁文灝應老友南開校長張伯苓之邀安家於重慶。後因翁宅受到日機轟炸的破壞,翁文灝再帶部分家屬搬遷到北碚金剛碑所建金剛新村居住。他與北碚的聯係就更多了。
由於翁文灝先生和北碚及中原公司都有甚多交集,他是我少年時期十分敬仰的一位人物。故在此對他再多作一些介紹。
根據網上資料,翁文灝1889年出生於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一個紳商家庭,清末留學比利時,專攻地質學,獲魯汶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於1912年回國。他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的最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麵有傑出貢獻。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中國第一張著色全國地質圖的編製者、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並出版地震專著的學者、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其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的首創者、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的組織領導者。曾任中國人民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常務委員等職。
1913年,翁文灝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從事地質研究和培養地質人才的機構-北洋政府地質調查所, 1922年翁文灝繼丁文江後任該所所長,並在地質研究所任講師、主任教授,中國首代地質工作者多出自其門下。翁文灝同時亦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授,曾為清華地質學係主任,1931年兼任清華大學代理校長。
翁文灝早年表現不欲從政,曾被委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但亦未受;所任政府公職皆與學術有關。
1932年,翁文灝先生為國民政府所延攬(蔣介石對他這位學問出眾、品德可靠的浙江同鄉很欣賞器重,委以重任並同意他不脫離學術研究),出任軍事委員會國防計劃委員會(即資源委員會的前身)秘書長,委員會內皆是學術界名人。在這期間,他一直沒有中斷對我國資源的調查和研究,如對甘肅油礦、天府煤礦、南桐煤礦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1934年,翁文灝於考察石油途中遇上嚴重車禍以致昏迷。得蔣介石關護,指令全力搶救,後來渡過危險。事後翁可能是難卻蔣介石的“救命之恩”,應蔣之招正式踏上仕途。
1934年冬天,翁文灝受蔣委托,空降焦作任中福煤礦整理專員,並兼任焦作工學院(由我父親的母校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發展而來,是現今中國礦業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的前身)常務校董。
1935年,蔣介石自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1937年翁文灝出任經濟部長,在抗戰期間主管中國的戰時工業生產及經濟建設。
194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並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至1947年辭任。
1948年翁文灝被評選舉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6月,翁文灝應蔣介石之邀,任政府行憲後第一任行政院長。但他任內主持的貨幣改革失敗,造成金融失調。翁內閣於11月總辭。次年初蔣介石下野,翁於2月任李宗仁之總統府秘書長。至5月,李宗仁與共產黨和談失敗,翁辭去秘書長之職,並出國至法國。
1951年,經毛澤東、周恩來的邀請,翁經香港回到中國,是首名回北京的前國民黨高級官員。翁在1948年曾被共產黨列為戰犯,回國初期曾因不積極批蔣而受壓。
1954年後,翁獲任政協委員,之後主要從事翻譯及學術研究。文革中得特別保護而隻受少許衝擊。
翁曾任中國人民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常務委員等職。同時,他仍專注於祖國的地質事業。他對地質學造詣很深,對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和燕山造山運動的闡述與發展貢獻卓著,為祖國地質事業和地質科學奠定了基礎。
1971年1月27日,翁文灝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翁先生一生喜好藏書,生活樸素,去世後,他的所有藏書連同一生積蓄都上交了國家。
翁文灝先生著有:《中國礦產誌略》、《中國地史淺說》、《中國地質構造對地震區分布之影響》、《中國山脈考》、《中國的人口分布與土地利用》、《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中國地理學中的幾個錯誤的原則》、《甘肅地震考》、《地震》、《錐指集》等。
翁文灝先生常寫詩寄情,遺有詩作3000餘首。1999年6月團結出版社出版了《翁文灝詩集》收入其詩作900餘首。他1966年詠憶故鄉的《石塘》寫道:
鄞西秀麗石塘村,臨水倚山生地存。灌稻清波橋碶保,映窗霽色景光吞。
登科兄弟祖留額,隔戶鄉農舊有痕。初學之乎親訓導,得承教養沐深恩。
翁老先生嫡孫翁維民先生多年前移居澳洲。事業有成後周遊世界,出版了幾本膾炙人口的遊記,並在多種報刊和電子媒體上發表博客文章。我和他們伉儷偶遇相識並成為忘年之交,除曾家庭互訪外,經常有微信往來。這被我引為一大幸事。
圖-出版物-翁文灝日記
童年北碚雜憶-之六翁文灝先生
濤靜 (2025-07-16 04:28:42) 評論 (0)從第4節和第5節可知,翁文灝先生的工作與中原公司有不少交集。他於1934年11月來到中福煤礦擔任整理專員,整頓公司的管理和生產。1938年3月,在他漢口的家中,促成了中福公司與天府煤礦的合作。此外,他和北碚也有不少聯係。
早在1930年12月初,翁文灝與中國科學社的任鴻雋等人到重慶時,就去到北碚參觀了中國西部科學院以及其他建設項目。在他所寫的《四川遊記》(刊於《地學雜誌》第20卷第1期)中,翁文灝對盧作孚及其在北碚的建設事業讚歎不已:“於此水鄉山國之中,竟有人焉,能藉練兵防匪之餘,修鐵路,開煤礦,興學校,倡科學,良出意計之外。更觀之川中軍界政界,頗多頹敗不振之氣,而能布衣粗食,節餉捐薪於建設之事,無論其將來成績如何,要其不囿於環境,卓然獨立之精神,良足尚焉。”
抗戰時期,曾由翁文灝擔任所長的民國最有科學成就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從南京內遷重慶北碚。盧作孚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幫助其在紛亂的戰時環境下安定下來,開始相對穩定的科研工作。這使地質調查所的科研血脈得以傳承,成為戰時國內礦產資源的調查研究中心。
1938年7月,翁文灝應老友南開校長張伯苓之邀安家於重慶。後因翁宅受到日機轟炸的破壞,翁文灝再帶部分家屬搬遷到北碚金剛碑所建金剛新村居住。他與北碚的聯係就更多了。
由於翁文灝先生和北碚及中原公司都有甚多交集,他是我少年時期十分敬仰的一位人物。故在此對他再多作一些介紹。
根據網上資料,翁文灝1889年出生於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一個紳商家庭,清末留學比利時,專攻地質學,獲魯汶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於1912年回國。他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的最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麵有傑出貢獻。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中國第一張著色全國地質圖的編製者、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並出版地震專著的學者、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其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的首創者、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的組織領導者。曾任中國人民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常務委員等職。
1913年,翁文灝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從事地質研究和培養地質人才的機構-北洋政府地質調查所, 1922年翁文灝繼丁文江後任該所所長,並在地質研究所任講師、主任教授,中國首代地質工作者多出自其門下。翁文灝同時亦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授,曾為清華地質學係主任,1931年兼任清華大學代理校長。
翁文灝早年表現不欲從政,曾被委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但亦未受;所任政府公職皆與學術有關。
1932年,翁文灝先生為國民政府所延攬(蔣介石對他這位學問出眾、品德可靠的浙江同鄉很欣賞器重,委以重任並同意他不脫離學術研究),出任軍事委員會國防計劃委員會(即資源委員會的前身)秘書長,委員會內皆是學術界名人。在這期間,他一直沒有中斷對我國資源的調查和研究,如對甘肅油礦、天府煤礦、南桐煤礦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調研。
1934年,翁文灝於考察石油途中遇上嚴重車禍以致昏迷。得蔣介石關護,指令全力搶救,後來渡過危險。事後翁可能是難卻蔣介石的“救命之恩”,應蔣之招正式踏上仕途。
1934年冬天,翁文灝受蔣委托,空降焦作任中福煤礦整理專員,並兼任焦作工學院(由我父親的母校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發展而來,是現今中國礦業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的前身)常務校董。
1935年,蔣介石自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1937年翁文灝出任經濟部長,在抗戰期間主管中國的戰時工業生產及經濟建設。
194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並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至1947年辭任。
1948年翁文灝被評選舉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6月,翁文灝應蔣介石之邀,任政府行憲後第一任行政院長。但他任內主持的貨幣改革失敗,造成金融失調。翁內閣於11月總辭。次年初蔣介石下野,翁於2月任李宗仁之總統府秘書長。至5月,李宗仁與共產黨和談失敗,翁辭去秘書長之職,並出國至法國。
1951年,經毛澤東、周恩來的邀請,翁經香港回到中國,是首名回北京的前國民黨高級官員。翁在1948年曾被共產黨列為戰犯,回國初期曾因不積極批蔣而受壓。
1954年後,翁獲任政協委員,之後主要從事翻譯及學術研究。文革中得特別保護而隻受少許衝擊。
翁曾任中國人民政協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常務委員等職。同時,他仍專注於祖國的地質事業。他對地質學造詣很深,對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和燕山造山運動的闡述與發展貢獻卓著,為祖國地質事業和地質科學奠定了基礎。
1971年1月27日,翁文灝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翁先生一生喜好藏書,生活樸素,去世後,他的所有藏書連同一生積蓄都上交了國家。
翁文灝先生著有:《中國礦產誌略》、《中國地史淺說》、《中國地質構造對地震區分布之影響》、《中國山脈考》、《中國的人口分布與土地利用》、《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中國地理學中的幾個錯誤的原則》、《甘肅地震考》、《地震》、《錐指集》等。
翁文灝先生常寫詩寄情,遺有詩作3000餘首。1999年6月團結出版社出版了《翁文灝詩集》收入其詩作900餘首。他1966年詠憶故鄉的《石塘》寫道:
鄞西秀麗石塘村,臨水倚山生地存。灌稻清波橋碶保,映窗霽色景光吞。
登科兄弟祖留額,隔戶鄉農舊有痕。初學之乎親訓導,得承教養沐深恩。
翁老先生嫡孫翁維民先生多年前移居澳洲。事業有成後周遊世界,出版了幾本膾炙人口的遊記,並在多種報刊和電子媒體上發表博客文章。我和他們伉儷偶遇相識並成為忘年之交,除曾家庭互訪外,經常有微信往來。這被我引為一大幸事。
圖-出版物-翁文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