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庭院
那天忽然夢到了老家的院子,祖宅的和我們家的,奇怪,我竟然還記得它們清晰的樣貌。
我知道香椿樹是從跟隨父母回到老家之後,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有一個我本就屬於的地方。同是院落,坐落在小城正中心的外婆家的院子像個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中間一個天井,沒有幾進幾出的概念。我記得院子裏種著幾簇香噴噴很多次紮破我的手指的月季,我小時候因為喜歡聞月季花的香味總是對月季動手動腳,每次又總是忘記月季花的尖刺,被紮過很多次還是沒長出相應的腦子,用外婆的話說是,見了月季就丟了魂兒。
外婆家的院子裏除了月季花,再就是兩棵高大蓬勃的梧桐樹。梧桐樹的樹蔭寬闊濃密,開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新鮮的梧桐樹的花根處吸來很清香甘甜,不知道還有沒有誰像我一樣,連梧桐花都吃,這裏可以看出,我天生就是用舌尖來認識植物的。
老家的院子則不同,祖屋應當是四進的那種院落,穿過一道又一道門,那時候人小,步子也小,感覺從大門進去要走很久,走得簡直都要不耐煩了,才能走到最後的牲口房,據說以前是住家裏的仆人的,印象裏那個後門黑漆漆的,總是緊緊地插著門閂,害我總是好奇打開門會看到什麽,卻又從來都不敢打開,直到有一天母親打開給我看,原來從那個門正對著的已經是另外一條胡同了。
祖屋的正房是主人房,比一般房子高很多,房梁是黑紫色的木頭,似乎總是發著一種陰森森的冷氣。我一直對祖屋有一種莫名的恐懼,長到後來十六七歲了,自己一個人還是不敢進那棟祖屋,總覺得會不小心就撞見什麽可怕的東西,或許隻是因為我從小沒有在那裏居住的緣故,也可能僅僅因為父親曾經跟我講過,他小時候眼睜睜看著從那座房子裏走出來一個軍人和一隻仙鶴的緣故。父親運氣還好,軍人和仙鶴都不嚇人,萬一我撞到傳說中青麵獠牙的鬼怎麽辦?
偌大的祖宅裏就住著兩個人,祖父和祖母。那時候祖父已經跟祖母分居了,祖父住在一旁的廂房裏,兩位老人各做各的飯菜,像兩個陌生人。我第一次見祖父母的時候他們兩個那時候還沒有分居,擠在後來蓋起我們新家的菜園子裏的一間瓦屋裏,我就記得有個火盆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外婆家隻有爐子,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火盆,紅彤彤的炭火沒遮沒攔,看上去格外暖和。祖父和祖母盤腿坐在火坑上,祖父吸著的煙鬥裏火光一明一滅,那好像也是我第一次看見吸煙鬥的人。
有很長時間,我一直好奇分居的他們見麵彼此會不會正眼瞧一下對方,現在卻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倒也很時髦先進,而且極具性格,八十年代,兩位七十幾歲的老人敢於不顧街坊鄰裏的閑言碎語,活出自己的自由意願,須有別樣的勇氣。直到祖父生病,為了方便祖母照顧,祖父才重又回到正房裏居住,不過那都是很久之後他快要病逝的時候的事了。
對於祖屋,我最喜歡的要數院子裏的玫瑰香葡萄,應當是很老的一棵葡萄了,根部粗壯扭結,每年結的葡萄不多,稀稀落落地掛在藤蔓上,到我嘴裏的就吃不到幾顆了,但是那入齒的清香真的是沁人心脾,我懷疑我對玫瑰的香味的喜愛就是從那棵玫瑰香葡萄來的。
關於這棵葡萄樹還有個小故事,據說當年被抄家的時候,祖母急匆匆收拾了一包金銀首飾就是埋在那棵葡萄樹下,但是風聲過後,那包金銀首飾卻再也沒有從葡萄樹下翻出來。我猜過或許那棵葡萄樹是雌葡萄樹,也喜歡金銀首飾,便藏起來了。不過我外婆說,金銀首飾埋到地下的話一定要用陶罐之類的裝著,不然它們會自己長出腳來,在土裏走路,就像人參娃娃那樣。我長大後知道人參娃娃是不會自己走路的,那麽那些金銀首飾大概率是我祖母埋的時候被人看到挖走了。
父親顯然也愛那棵葡萄,所以我們在祖屋隔了一條主街的對麵,原來家裏用來種菜的菜園子上建起了自己的新家之後,父親第一個種下的就是葡萄樹。可惜葡萄樹也是分品種的,父親最初種的是巨峰葡萄,個頭兒大是大了,味道卻遠不如祖屋的玫瑰香。即使後來真的找到了玫瑰香的樹種種下,那棵葡萄樹的玫瑰香卻依然不能夠跟祖屋的玫瑰香相比,太淡不夠純正,我懷疑在後來不斷的樹種改良中失去了最初最具特色的香味。
我認識的第二種自家院子裏的樹就是香椿樹了,祖宅裏也有幾棵,母親在新家裏也栽種了幾棵,後來老屋拆遷,據說那幾棵活了快四十年的香椿樹還都給了一定金額的補償。香椿樹不占地兒,都是貼著牆根兒站著,像列隊的士兵,那些年月的香椿樹的枝葉從來沒有機會長長過,母親總是會打發我及時摘下來,或者炒菜,或者涼拌,或者醃製起來做鹹菜,吃的時候淋上些醋和香油,就是一道很好的下飯小菜了。
我記得外婆甚至喜歡用香椿做炸醬麵的澆頭湯,濃香的炸醬做得很稠,拌好的炸醬麵顯得有點幹,澆上兩勺香椿湯,炸醬麵就別有一種奇異的香味了。
現在想,老家那個院子真是像個寶藏,種植了無數東西,雖然父親母親都不擅長種植,長出來的大白菜沒有心,蘿卜很瘦,土豆很小隻,以及其他大蒜,韭菜,蔥,黃瓜,西紅柿,茄子,尖椒,絲瓜,西葫蘆,山藥,豆角,等等等等,一律長得很不景氣,歪瓜劣棗的模樣,跟附近農人打理的菜園子結出的專業果實根本沒法比,但是不影響它們的新鮮可口,母親甚至還嚐試種過西瓜,甜瓜,黃豆,玉米這些,有一年甚至長出了一簇麥子,大概那個院子裏除了水稻沒有種過之外,其他都出現過,哪怕是曇花一現。
還有父親種過的花花草草,月季,丁香,水仙,蘭草,美人蕉,幾棵無花果樹,石榴樹,李樹,棗樹,那個不算小的院落除了水泥鋪就的甬路就是土地,種的滿滿當當,疏於打理的時候就會長出滿院子的雜草。父親甚至還專門砌了一個小池子,夏天的時候清晨從壓水井裏壓出滿滿一池子水,一個白天差不多就曬熱了,傍晚的時候我們全家就跳進去洗澡,不過多數時候隻有我跟哥哥,父親母親他們總是忙著接待朋友。那時候父親的朋友很多,兒時的玩伴,家族晚輩,同事,以及外地的同事…… 我想幾乎單身了一輩子的父親曾經有過很多朋友,他回家鄉跟母親團聚的時候已經四十六七歲了。
一切都還這麽清晰,感覺我一招手那個生機勃勃的院落就會“嘩”地出現在我麵前,我就會打開朱紅的鐵門,門的背麵寫著兩個字:“平和”,這平平常常兩個字可是一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親手寫上去的。沿著父親搭的能觸到高個子頭頂的葡萄架往裏走,一串串青綠的葡萄跟我熱烈地打著招呼,走到盡頭是父親畫的一麵鬆鶴延年的影壁,向右,穿過進入前院的拱門,瞬間撲入眼簾的是高高低低深深淺淺層層疊疊的綠,一直延伸到平房的頂上,那裏同樣搭著能遮住小半個屋頂的葡萄架子,是夏天的時候我最喜歡一個人待的地方,我在那個寬敞的平房頂上仰望天空數著星星吹著涼風,度過多少憂傷、如今看來無比美好的年少夜晚啊……
我不禁感覺奇怪,我居住在老屋的年月並不算多長,不到十年,因為諸多緣故我其實並不喜歡它,但是為何它在我的腦海裏這麽清晰?
昨天跟母親通話說起來老家房子,老屋拆遷那天母親用微信給我發過來的那一聲房子轟然推倒的悶響還在我的腦海中發出顫音,顫音之下是幾個模糊的字:“我擁有的一些東西,被永遠地摧毀了。”卻已經過去四年多了。
然而這麽久了,那座說好的最多三年就會蓋好的新樓房還是沒有蓋起來,而說好的租金補償今年也拿不到了,據說已經被推到三年後再給。
“你說那些沒有錢的農民怎麽辦?房子拆了,在外麵租房,說好給房租補償結果說停就停了,說好最多三年交房結果變成七年,不知道還會不會往後拖……”
我跟母親相對無言地抱著電話沉默了半天。
想起叔叔的樓房在銀川被拆遷時也是這樣,說好的三年就拖成了七八年。“不少老人就在外麵租房東搬西搬的死了,壓根兒沒想到,還都指望住上新房子哩。”
2018年夏天我去探望時叔叔跟我說。叔叔嬸嬸兩個人擠在堂哥給找的兵營裏的房子,擁擠但好在穩定,不用搬來搬去地折騰。他們是幸運的,就像母親,老家拆遷了但是有我的房子給母親居住,不用年老居無定所……
“人呐,就是活個僥幸,誰知道能不能等到那時候…… ”母親的話在我耳畔響著。
我的眼前出現老家那個說起來人丁興旺安居樂業幾百年的小村落,以及那些麵頰黑紅粗糙神情溫暖樸實在歲月中慢慢老去的麵孔…… 一時無言以對。
故鄉的庭院
塵凡無憂 (2025-07-15 16:59:25) 評論 (3)故鄉的庭院
那天忽然夢到了老家的院子,祖宅的和我們家的,奇怪,我竟然還記得它們清晰的樣貌。
我知道香椿樹是從跟隨父母回到老家之後,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有一個我本就屬於的地方。同是院落,坐落在小城正中心的外婆家的院子像個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中間一個天井,沒有幾進幾出的概念。我記得院子裏種著幾簇香噴噴很多次紮破我的手指的月季,我小時候因為喜歡聞月季花的香味總是對月季動手動腳,每次又總是忘記月季花的尖刺,被紮過很多次還是沒長出相應的腦子,用外婆的話說是,見了月季就丟了魂兒。
外婆家的院子裏除了月季花,再就是兩棵高大蓬勃的梧桐樹。梧桐樹的樹蔭寬闊濃密,開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新鮮的梧桐樹的花根處吸來很清香甘甜,不知道還有沒有誰像我一樣,連梧桐花都吃,這裏可以看出,我天生就是用舌尖來認識植物的。
老家的院子則不同,祖屋應當是四進的那種院落,穿過一道又一道門,那時候人小,步子也小,感覺從大門進去要走很久,走得簡直都要不耐煩了,才能走到最後的牲口房,據說以前是住家裏的仆人的,印象裏那個後門黑漆漆的,總是緊緊地插著門閂,害我總是好奇打開門會看到什麽,卻又從來都不敢打開,直到有一天母親打開給我看,原來從那個門正對著的已經是另外一條胡同了。
祖屋的正房是主人房,比一般房子高很多,房梁是黑紫色的木頭,似乎總是發著一種陰森森的冷氣。我一直對祖屋有一種莫名的恐懼,長到後來十六七歲了,自己一個人還是不敢進那棟祖屋,總覺得會不小心就撞見什麽可怕的東西,或許隻是因為我從小沒有在那裏居住的緣故,也可能僅僅因為父親曾經跟我講過,他小時候眼睜睜看著從那座房子裏走出來一個軍人和一隻仙鶴的緣故。父親運氣還好,軍人和仙鶴都不嚇人,萬一我撞到傳說中青麵獠牙的鬼怎麽辦?
偌大的祖宅裏就住著兩個人,祖父和祖母。那時候祖父已經跟祖母分居了,祖父住在一旁的廂房裏,兩位老人各做各的飯菜,像兩個陌生人。我第一次見祖父母的時候他們兩個那時候還沒有分居,擠在後來蓋起我們新家的菜園子裏的一間瓦屋裏,我就記得有個火盆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外婆家隻有爐子,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火盆,紅彤彤的炭火沒遮沒攔,看上去格外暖和。祖父和祖母盤腿坐在火坑上,祖父吸著的煙鬥裏火光一明一滅,那好像也是我第一次看見吸煙鬥的人。
有很長時間,我一直好奇分居的他們見麵彼此會不會正眼瞧一下對方,現在卻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倒也很時髦先進,而且極具性格,八十年代,兩位七十幾歲的老人敢於不顧街坊鄰裏的閑言碎語,活出自己的自由意願,須有別樣的勇氣。直到祖父生病,為了方便祖母照顧,祖父才重又回到正房裏居住,不過那都是很久之後他快要病逝的時候的事了。
對於祖屋,我最喜歡的要數院子裏的玫瑰香葡萄,應當是很老的一棵葡萄了,根部粗壯扭結,每年結的葡萄不多,稀稀落落地掛在藤蔓上,到我嘴裏的就吃不到幾顆了,但是那入齒的清香真的是沁人心脾,我懷疑我對玫瑰的香味的喜愛就是從那棵玫瑰香葡萄來的。
關於這棵葡萄樹還有個小故事,據說當年被抄家的時候,祖母急匆匆收拾了一包金銀首飾就是埋在那棵葡萄樹下,但是風聲過後,那包金銀首飾卻再也沒有從葡萄樹下翻出來。我猜過或許那棵葡萄樹是雌葡萄樹,也喜歡金銀首飾,便藏起來了。不過我外婆說,金銀首飾埋到地下的話一定要用陶罐之類的裝著,不然它們會自己長出腳來,在土裏走路,就像人參娃娃那樣。我長大後知道人參娃娃是不會自己走路的,那麽那些金銀首飾大概率是我祖母埋的時候被人看到挖走了。
父親顯然也愛那棵葡萄,所以我們在祖屋隔了一條主街的對麵,原來家裏用來種菜的菜園子上建起了自己的新家之後,父親第一個種下的就是葡萄樹。可惜葡萄樹也是分品種的,父親最初種的是巨峰葡萄,個頭兒大是大了,味道卻遠不如祖屋的玫瑰香。即使後來真的找到了玫瑰香的樹種種下,那棵葡萄樹的玫瑰香卻依然不能夠跟祖屋的玫瑰香相比,太淡不夠純正,我懷疑在後來不斷的樹種改良中失去了最初最具特色的香味。
我認識的第二種自家院子裏的樹就是香椿樹了,祖宅裏也有幾棵,母親在新家裏也栽種了幾棵,後來老屋拆遷,據說那幾棵活了快四十年的香椿樹還都給了一定金額的補償。香椿樹不占地兒,都是貼著牆根兒站著,像列隊的士兵,那些年月的香椿樹的枝葉從來沒有機會長長過,母親總是會打發我及時摘下來,或者炒菜,或者涼拌,或者醃製起來做鹹菜,吃的時候淋上些醋和香油,就是一道很好的下飯小菜了。
我記得外婆甚至喜歡用香椿做炸醬麵的澆頭湯,濃香的炸醬做得很稠,拌好的炸醬麵顯得有點幹,澆上兩勺香椿湯,炸醬麵就別有一種奇異的香味了。
現在想,老家那個院子真是像個寶藏,種植了無數東西,雖然父親母親都不擅長種植,長出來的大白菜沒有心,蘿卜很瘦,土豆很小隻,以及其他大蒜,韭菜,蔥,黃瓜,西紅柿,茄子,尖椒,絲瓜,西葫蘆,山藥,豆角,等等等等,一律長得很不景氣,歪瓜劣棗的模樣,跟附近農人打理的菜園子結出的專業果實根本沒法比,但是不影響它們的新鮮可口,母親甚至還嚐試種過西瓜,甜瓜,黃豆,玉米這些,有一年甚至長出了一簇麥子,大概那個院子裏除了水稻沒有種過之外,其他都出現過,哪怕是曇花一現。
還有父親種過的花花草草,月季,丁香,水仙,蘭草,美人蕉,幾棵無花果樹,石榴樹,李樹,棗樹,那個不算小的院落除了水泥鋪就的甬路就是土地,種的滿滿當當,疏於打理的時候就會長出滿院子的雜草。父親甚至還專門砌了一個小池子,夏天的時候清晨從壓水井裏壓出滿滿一池子水,一個白天差不多就曬熱了,傍晚的時候我們全家就跳進去洗澡,不過多數時候隻有我跟哥哥,父親母親他們總是忙著接待朋友。那時候父親的朋友很多,兒時的玩伴,家族晚輩,同事,以及外地的同事…… 我想幾乎單身了一輩子的父親曾經有過很多朋友,他回家鄉跟母親團聚的時候已經四十六七歲了。
一切都還這麽清晰,感覺我一招手那個生機勃勃的院落就會“嘩”地出現在我麵前,我就會打開朱紅的鐵門,門的背麵寫著兩個字:“平和”,這平平常常兩個字可是一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親手寫上去的。沿著父親搭的能觸到高個子頭頂的葡萄架往裏走,一串串青綠的葡萄跟我熱烈地打著招呼,走到盡頭是父親畫的一麵鬆鶴延年的影壁,向右,穿過進入前院的拱門,瞬間撲入眼簾的是高高低低深深淺淺層層疊疊的綠,一直延伸到平房的頂上,那裏同樣搭著能遮住小半個屋頂的葡萄架子,是夏天的時候我最喜歡一個人待的地方,我在那個寬敞的平房頂上仰望天空數著星星吹著涼風,度過多少憂傷、如今看來無比美好的年少夜晚啊……
我不禁感覺奇怪,我居住在老屋的年月並不算多長,不到十年,因為諸多緣故我其實並不喜歡它,但是為何它在我的腦海裏這麽清晰?
昨天跟母親通話說起來老家房子,老屋拆遷那天母親用微信給我發過來的那一聲房子轟然推倒的悶響還在我的腦海中發出顫音,顫音之下是幾個模糊的字:“我擁有的一些東西,被永遠地摧毀了。”卻已經過去四年多了。
然而這麽久了,那座說好的最多三年就會蓋好的新樓房還是沒有蓋起來,而說好的租金補償今年也拿不到了,據說已經被推到三年後再給。
“你說那些沒有錢的農民怎麽辦?房子拆了,在外麵租房,說好給房租補償結果說停就停了,說好最多三年交房結果變成七年,不知道還會不會往後拖……”
我跟母親相對無言地抱著電話沉默了半天。
想起叔叔的樓房在銀川被拆遷時也是這樣,說好的三年就拖成了七八年。“不少老人就在外麵租房東搬西搬的死了,壓根兒沒想到,還都指望住上新房子哩。”
2018年夏天我去探望時叔叔跟我說。叔叔嬸嬸兩個人擠在堂哥給找的兵營裏的房子,擁擠但好在穩定,不用搬來搬去地折騰。他們是幸運的,就像母親,老家拆遷了但是有我的房子給母親居住,不用年老居無定所……
“人呐,就是活個僥幸,誰知道能不能等到那時候…… ”母親的話在我耳畔響著。
我的眼前出現老家那個說起來人丁興旺安居樂業幾百年的小村落,以及那些麵頰黑紅粗糙神情溫暖樸實在歲月中慢慢老去的麵孔…… 一時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