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40711/india-china-border/
作者按:
《紐約時報》刊出一篇標題為《中印邊境爭端:為何兩國因“不毛之地”紛爭不休》的文章,看似中立,實則再次暴露了西方自由派輿論對地緣政治的誤判和傲慢。這種敘事,與當年奧巴馬政府對中共南海擴張的觀望態度如出一轍——隻是那場夢,美國已經醒了,而《紐約時報》仍然在說夢話。
一、“不毛之地”的假中立,是對侵略行為的間接縱容
在現實主義的國家邏輯中,沒有哪一寸土地是可以“輕易讓出”的,尤其是邊境地帶。正如印度前將領所說:“今天你不守,明天就是敵人新的一步推進。”- “不毛之地”一詞,在美學上輕描淡寫,在戰略上卻極度危險。
- 領土並非隻取決於眼前利用價值,而是民族未來的主權認同、軍事緩衝、資源潛力與曆史責任。
二、中共在南海、邊境的灰色戰術如出一轍
2012年黃岩島事件,是南海灰區戰術的起點。中共以“民兵漁船”“建燈塔”等名義,逐步將暗礁填海變為軍事基地。美國當時的應對呢?奧巴馬的回應:“深表關切”。
- 沒有實質製裁;
- 沒有護航盟友(菲律賓)收回控製權;
- 沒有改變規則破壞者的成本。
修路、建哨、設基站,一鍬土一段線,用基建推進既成事實。到2022年中印衝突爆發,不過是長期默許的後果集中爆發。
三、為什麽印度敢反擊?菲律賓為何不敢?
- 印度能頂住:軍力不弱,體量足夠大,主權意識強烈,且有美國、日本等印太戰略合作者的支持;
- 菲律賓不能硬碰硬:軍力孱弱、內政複雜,過去幾任總統態度反複,最關鍵是——奧巴馬時代的美國沒有背書。
四、從“奧觀海”到2025:美國已經醒了,而媒體還沒
美國戰略界已不再迷信和平主義與製度演化說。從川普開始,美國首次將中共列為“戰略競爭者”;拜登雖表麵溫和,但持續推進:
- 半導體和高科技脫鉤;
- 軍援印度、聯合日本澳洲布防第一島鏈;
- 國會兩黨一致推行“反滲透、反認知戰”政策。
- 在南海設立“準禁區紅線”;
- 強化對台灣、菲律賓、印度的軍事合作;
- 製裁中共灰色作戰相關企業與單位。
五、地緣現實必須直麵:不是冷嘲熱諷能解決的事
“為何兩國為不毛之地紛爭不休”這個標題,就像是戰場旁一位戴著眼鏡的評論員,捧著紅酒對奮戰中的士兵說:“你們太不理性了。”但國際政治從來不是理性分蛋糕的過程,而是:誰敢守,誰能得;誰不守,誰失去。
結語:誰還在夢裏?
奧巴馬曾信奉“合作共贏”,結果是中共島礁遍地;拜登之後,美國從夢中醒來;
印度沒做夢,它知道每一塊石頭都是底線。
而《紐約時報》還在高聲念著“全球共治”“和平理性”“不毛之地”,仿佛夢境永遠不醒。
如果明天中共來關島搞基建,它還會說“這隻是荒島,沒必要衝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