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132.《望天門山》 李白

《望天門山(1)》

李白

 

天門中斷(2)楚江(3)開,碧水東流至此回(4)。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5)日邊來。

1.  天門山:天門山位於今安徽省蕪湖市北郊長江畔,係“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之並稱。

2.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對應於後麵的“開”,即劈開、斷開。

3.  楚江:天門山一帶在戰國時期屬楚國,所以詩人稱此段長江流為楚江。

4.  至此回:長江水流在此地折轉北去,然後過天門山。

5.  一片:一葉,一隻。

 

李白(701 — 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 ,李白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尊為“詩仙”。關於李白的出生地,有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鎮)和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兩種說法。李白5歲讀書,14歲時便有詩賦多首,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自開元十二年(724年)後的十幾年時間裏,李白多次辭親遠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都城長安。他廣交朋友並幹謁達官顯貴,尋求入仕之途,但一直未果。天寶元年(742年),經玉真公主和大臣賀知章舉薦,玄宗召李白進宮任供奉翰林。一年後李白對禦用文人生活厭倦,行為懈怠,玄宗賜金放還。安史之亂第二年(756年),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在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爭鬥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李白於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去世,享年61歲。

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意境神妙,語言飄逸,從立意到表現方式均具有典型的浪漫藝術特征,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李白的詩歌中,以樂府歌行體和絕句成就最高,五言律詩也多有佳作。杜甫稱讚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黃庭堅說“李白詩如黃帝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李白僅有的的幾首詞雖有真偽之爭,但詞學家普遍認為李白具有詞壇“開山鼻祖”的地位。

李白臨終前把畢生作品托付給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李陽冰不負重托,將書稿重新抄錄編成《草堂集》20卷。李白現存詩約1000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9

 

宋雨:關於李白的出生地,主要有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鎮)和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兩種說法。後一種說法認為,李白的先人可能是因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陳寅恪先生進一步認為李白的父親在碎葉城經商。李白幼年時他全家內遷。

唐風:李白從小聰明。李白曾說自己“五歲誦六甲”( 《上安州裴長史書》),六甲即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我們現在還能聽到一些李白自少年時代起就深思好學的傳說。最有名的,恐怕要數“鐵杵磨針”的故事了。

宋雨:這個故事今天中國人大多知道。它出自南宋的《方輿勝覽》,說李白小時候因讀書不順,棄學回家。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此事對自己的觸動很大,從此發奮讀書,終於學有所成。不過這種老掉牙的“苦讀”故事,對於現代青少年,究竟有多大好處很難說。

唐風:如果光是“苦讀”,成一個書呆子,那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另一方麵,再有天賦的人,包括李白,如果不學習、不用功,那肯定也成不了一流。現代社會同樣如此。就李白來講,他其實不僅用了功,而且拜了的名師。他的老師中有當地著名的隱士趙蕤(rui2)。

宋雨:是的。根據史料,李白有拜趙蕤為師的經曆。趙蕤不僅是學問家,還善“縱橫術” 。所謂“縱橫術”,是在戰國時期在政治外交方麵的策術。少年李白曾拜師趙蕤學習劍術和縱橫術。這段經曆可能對李白的性格有比較大的影響。後來人們說“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二人都是來自蜀地的名士。

唐風:李白出蜀一年後在揚州生病,寫下《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一詩寄給老師。內有“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朝憶相如台,夜夢子雲宅。” “相如台”指西漢司馬相如琴台。“子雲宅”指西漢揚雄的故宅。這兩地都在成都。李白這麽寫,表達了對故鄉的深切思念。雖然他後來再也沒有回去。

宋雨:關於李白後來為什麽不再回鄉的問題,後人有諸多分析。一種觀點認為,李白出蜀時胸懷壯誌,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現實與之有強烈的反差。出蜀十多年後唯一的一次入仕機會,也未能持續多久。而且其家庭、子嗣等也乏善可陳。因此李白不回故裏,可能主要是一個麵子問題。這雖隻是一種說法,但不無道理。“榮歸故裏”的觀念自古以來影響著學人。

唐風:李白自少年起就有積極用世的強烈願望。但由於他是商人之子不能參加科考,他隻能通過幹謁等方式求得機會。李白19歲時,蘇頲(ting3)罷相後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轄區包括蜀中大片地區。李白帶著自己的詩文去謁見他。蘇頲看後稱讚他“天才英麗,下筆不休”,李白很受鼓舞。但後來他並未給李白什麽實質的提攜。

宋雨:一年以後的玄宗開元八年(720年),李白進行了一次遊曆,他北遊劍門關,南遊成都、峨眉山,冬天至渝州(重慶),後返回家鄉。在重慶時,李白謁見了太守李邕(yong1)。李邕是一位保守的官員。他見李白年紀輕輕口出狂言,縱論王霸,就對他比較冷落。李白離開後憤然寫下《上李邕》: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宣父”即孔子。

唐風:李白父輩家境殷實,如果隻想著娶妻生子過小康日子,父輩留下的家底已經足夠了。可是李白是一個有抱負的人,蜀中的天地對他而言太小了。既然幹謁近處高官的路走不通,那就一定要“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上安州裴長史書》)。對李白來說,恐怕隻有行萬裏路,多拜訪名士,提高知名度,才能達到入仕的目的。

宋雨:到了開元十二年(724年),23歲的李白準備好了。他離開蜀地,順江而下,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在後來的日子裏,他自由灑脫的性格得到了更盡情的發揮。在離開家鄉的時刻,在他的心中,恐怕是“少年壯誌不言愁”的。

唐風:也不盡然。李白的作品中比較多地表現自己的豪氣與灑脫,但隻要仔細體會一下,也還是經常具有對寂寥、思情、懷念等個人幽情的表達。比如這次李白從平羌(今樂山)附近入長江。還未到渝州(重慶),他就開始想念朋友了,於是寫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宋雨:過去讀這首詩,真沒有仔細考慮過它的背景。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他鄉的秋月和山影讓李白感到孤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有解釋說本詩中的“三峽”是接近樂山的岷江上的“小三峽”(岷江在樂山入長江)。但我認為,將其解釋為重慶以下的長江三峽很符合邏輯。這首小詩意向綺麗,寓情於景,是一首七絕佳作。

唐風: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裏,李白乘船東行,留下了不少優秀詩篇。當他的船一過三峽進入楚地,望著眼前的荊門山,他寫下了著名的五律《渡荊門送別》,顯示一種既激情豪壯,又鄉情暗生的心態。以後,他行至九江,又登廬山,作《望廬山瀑布》。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李白乘船經過今天的安徽蕪湖地區,被天門山的景象所吸引,寫下了七絕名篇《望天門山》。

宋雨:在長江的這個地方,兩岸有對峙的西梁山和東梁山(合稱“天門山”)。山其實並不高大,不足百米,但在這個平原地區,而且長江從中間奔騰而過,確實新奇,就好像一座山被劈斷一般。所以詩人寫道:“天門中斷楚江開”。所謂“楚江”,是因為這個地方在戰國時屬於楚國。哎,你說你乘過長江的輪船,你當年經過了天門山嗎?

唐風:當兒啦,還不止一次呢。不過三十幾年前我乘船的時候,有點煞風景,東梁山的頂上有一座高壓線塔。我前兩天又去查,說是前些年已經被拆除了。李白讓那個地方有了名氣,當地如今要恢複本來麵目,發展旅遊業。我順便跟你吹個牛啊,我是喝長江水長大的,長江中下遊的一些地方,從武漢黃鶴樓到鎮江北固山,以及蘇杭等地,我過去都去過,常能跟詩詞掛上鉤呢。

宋雨:我很羨慕你的經曆。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不同人的解釋有所不同。有人解釋“至此回”,是說長江到此轉了一個方向。但劉學鍇先生的解釋是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本句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他批評說前麵根據長江流向變化的解釋,是不理解詩的語言。這一句你怎麽解釋呢?

唐風:這裏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江麵較寬。西梁山和東梁山並未造成狹窄的水道,不會引起激流和回旋。詩的語言雖然可以誇張,但李白的七絕的特點經常是輕靈落筆。本詩如同一幅水墨畫,我並不認為詩人追求驚駭的效果。而另一方麵,長江在此的轉向卻是相當有名的,這在地理上是一個大的變化。自古以來為人們所熟知。

宋雨:我也傾向於“回”指長江流向的變化。事實上就在到達天門山之前幾裏地,長江從大致的東西向轉為南北向。在蕪湖-馬鞍山-南京一線,百餘裏的距離都是這個方向。因此古時候把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稱為“江東”,大致上等同於今天人們所說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以及安徽東南部。李白乘船來到這一“地標”,將其寫入詩中是合理的。

唐風:後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有點類似於一個對偶句,包含一幅風景畫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所以是不宜分割的。如果寫成“兩岸青山”和“一片孤帆”,則是完全對仗的。為了照顧平仄,末句換成了“孤帆一片”。李白不是杜甫,他比較隨意。何況這裏也不要求對仗。

宋雨:以舟上行人的角度,當船順流而下,天門山兩側越來越清晰,以動態的方式進入人的眼簾,於是“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生動鮮明。然而,“孤帆一片日邊來”的視角是什麽呢?如果立足點不變,那隻能是詩人看到遠方的另外一葉孤舟。這雖然不是不可能,但更符合邏輯的理解是,“孤帆”就是詩人所乘的帆船。然而這時候視角又變了。對這些變換你怎麽看?

唐風:李白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可以“月下飛天鏡”,也可以“長風幾萬裏”,所以我認為我們完全不必拘泥於他這兩句是站在哪裏觀察。李白可以既當主體去體驗,又可以當客體被表現。今日用無人機拍攝風光的技法,在1300年前已經被李白“掌握”了。

宋雨:你這個“無人機”的比喻有意思。這首七絕,詩人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鋪敘加白描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壯觀和江水浩蕩氣勢。它像是一篇短短的遊記,意向開闊、動靜結合,記錄了一段難忘的行程,同時也反映了青年李白自由灑脫的精神,以及他在遊曆之中的新奇與豪邁。

唐風:李白的絕句,風格有異於其他大家。特別令人稱奇的一點是,其字句極為平易近人,不依仗練字的精巧,而是大處著眼,並真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感情。這些小詩,是李白的精神世界和創作靈感在一瞬間的反映。盡管好似脫口而出,卻能震撼人心。故此,明代著名詩評家胡應麟說:“此(即本詩)及‘朝辭白帝’等作,俱極自然,洵屬神品,足以擅場一代。”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越live越精彩' 的評論 :
謝謝精彩君謬讚。我沒有啥造詣,在寫博文的同時在學習。
越live越精彩 發表評論於
謝謝您詳細地解析這首詩,學習了。一個理科生在詩詞方麵有這麽深的造詣,令人佩服,點個大讚。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京華人' 的評論 :
我查了一下,李白出生於西域碎葉城的說法,最先處於清代學人王琦,但郭沫若將其“發揚光大”了。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廣陵海陵延陵' 的評論 :
謝謝廣陵兄評論。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skyline荷9' 的評論 :
荷君對李白詩很熟,讚!
京華人 發表評論於
關於李白的出生地,你的第二種說法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那是上世紀中蘇關係緊張,而郭沫若為了逢迎偉大領袖特意“考證”出來的。
廣陵海陵延陵 發表評論於
謝謝唐兄對李白初入江湖的介紹。完全讚同最後一段"唐風"對李白詩詞的評價,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對李白來說,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skyline荷9 發表評論於
劉先生說的激流回旋,大約隻有地勢險峻的蜀地才有,李白的《蜀道難》裏有“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這可能就是你們東北人說的 —— 忽悠。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曾經坐江輪出三峽,天門山真的太不出彩了,可是因李白名揚天下,大筆杆子的厲害可見一斑啊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馮墟' 的評論 :
謝謝馮兄臨覽和評論。
如果再考慮當時交通、通訊和醫療的落後,這些行萬裏路者,他們的勇氣和堅韌是驚人的。
馮墟 發表評論於
讀唐詩,感歎當時詩人活動範圍的廣大。李白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岑參往西域,沈佺期到越南、台灣。今人多不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