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17)
俊朗大氣,堪為這個國家的形象擔當
在施皮茨住了兩晚後,我們前往瑞士著名的雪山小鎮 -- 采爾馬特(Zermatt)。從施皮茨到采爾馬特乘火車隻需1個半小時,一路上列車穿行於皚皚雪峰與冰藍河穀之間,風景如畫。待列車緩緩駛入終點站,典型的瑞士山地小鎮風貌便躍然眼前。
采爾馬特位於瑞士南部瓦萊州(Valais)的盡頭,坐落在阿爾卑斯山深處,是舉世聞名的滑雪與登山勝地,也因近在咫尺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而聲名遠播。作為世界上少有的“無車小鎮”之一,采爾馬特自1961年起便禁止燃油汽車進入市區,僅允許電動車和馬車通行。鎮內的公交車和出租車均為電力驅動,其初衷是為了保護小鎮的空氣質量,避免采爾馬特常年被廢氣與霧霾籠罩而無法遠眺馬特洪峰。
冬日的采爾馬特,寒冽而寧靜。出站後,便可看到小巧安靜的電瓶車在街巷間悄然穿行。小鎮不大,街道緊湊而有層次。深棕色的傳統阿爾卑斯木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山穀之間,間或穿插著玻璃外牆的現代酒店,新舊融合得恰到好處,既有曆史的厚重,又不乏時尚的現代氣息。
到這裏來的遊客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滑雪愛好者或登山愛好者;另一類就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遊客,隻為一睹瑞士雪山風光而來,欣賞那座經典的馬特洪峰。我們則屬於“普通中的普通”,因為大多數遊客會坐齒輪火車登高近距離觀賞雪山,而我們喜歡在鎮裏走走,沒有登山的衝動,遙看雪山,就十分滿足,當然龍兒是為了遷就我們,若他和朋友們同行,應該也是奔向雪山,暢快馳騁在雪坡之上了。
先到酒店辦理入住。采爾馬特的住宿價格,是我們此行歐洲之旅中最昂貴的一晚,一晚的花費相當於其他城市住兩三晚。而且我們還是提前整整四個月就預訂了。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如果入住前一周預定會是什麽價格,結果發現酒店那時隻接受連續入住五晚的客人。我們隻住一晚,頓感慶幸,在冬季滑雪旺季,住宿不僅昂貴,而且往往供不應求。
我們入住的這家酒店洋溢著濃濃的阿爾卑斯風情,大堂布置溫馨,木質家具、暖黃色燈光和壁爐火焰營造出一種居家的舒適感。前台的女孩熱情健談,她說自己曾去過悉尼和布裏斯班,特別喜歡澳洲和瑞士迥然不同的風光,隻是飛行時間太長,讓她一想到再次出發就有些猶豫。
我們抵達得早,房間還未打掃好,於是便將行李寄存在前台,開始隨意在鎮上閑逛。
出了酒店,走不遠,便看見一條河流穿鎮而過,上網查詢得知,這是馬特菲斯帕河(Mattervispa),河水來自馬特洪峰和周圍冰川的融水,河水混雜著細碎的冰川泥,因此呈現出乳白與淺藍交織的色澤,在陽光下仿佛流動的冰晶。
鎮上最著名的一座橋 --教堂橋(Kirchbrücke),橫跨在這條河上, 這是拍攝馬特洪峰的經典機位之一。
看到有不少遊客站在那裏拍照,人人舉起相機定格這座曠世奇峰的身影。我們也站在河邊拍了幾張。這座孤傲的山峰,仿佛近在咫尺,幾乎可以用手觸碰,卻又像被歲月和空氣輕柔地隔開,遙遠得恍如夢境。
漫步在河岸步道,腳下是沉靜的石板路,耳畔是細碎而不間斷的水聲,沿河有木質長椅,適合歇腳。隻需坐在岸邊,聽河水流過,看遠山不語,便足以忘卻塵世紛擾。
雖然在小鎮的許多角落都能看到高聳入雲的馬特洪峰,但龍兒做了功課,說步行二十多分鍾,有一個視野更為開闊的最佳觀景點 – 采爾馬特馬特洪峰觀景台(Zermatt Matterhorn Viewpoint),位於穆裏尼山(Mürini Hill)上,適合遙望雪峰與俯瞰山穀。
於是便跟著他出發,沿路上坡,走過一段又一段的石階,台階真不少,爬起來略感吃力,最終還是登上了山頂。
站在高處看景,果然不同凡響。馬特洪峰的錐體狀輪廓在空曠的藍天下顯得更加清晰莊嚴,雪線柔和,風聲低緩,整個采爾馬特小鎮也盡收眼底,仿佛鋪展在山腳的一幅立體風景畫。
山頂有一對年輕人正在拍照,看到我們上來,顯得格外高興,終於有其他遊客可以幫他們拍合影了。我們也順勢請他們為我們仨拍了好幾張合影。在意大利旅行時,我們不太敢把手機交給陌生人,因此合影大多是龍兒伸手自拍,效果大打折扣。而在采爾馬特,在這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小鎮,這種戒心可以暫時放下。
感覺這個位置拍的馬特洪峰,很像那些我們在明信片、畫冊或雜誌上見到的經典畫麵。黃昏時分來應該更好,可以看到夕陽下的金色山峰。但我們還沒吃午飯,不能一直逗留在這裏,也不能再來一趟了,長長的向上的台階爬起來還是挺累人的。
下山後,龍兒查了穀歌地圖,挑了一家評分還不錯的傳統瑞士餐廳,為了嚐嚐地道的本地美食,我們點了一份瑞士著名的奶酪火鍋。鍋底熱氣騰騰,奶酪緩緩融化,泛著一股淡淡的奶香,叉著麵包丁蘸入其中,一口下去,暖意直達胃裏。不過吃幾口便覺得濃鬱得有些膩,我和隊友對這份奶酪的奇怪味道還是“無福消受”,亮媽說得選對奶酪,我都忘了當時選的是什麽奶酪了,倒是龍兒吃得津津有味,年輕人嘛,總願意嚐試各種新奇有趣的東西。
飯後,我們沿著主街慢慢散步。街道幹淨整潔,鋪著灰色石磚,兩旁的商店櫥窗裏陳列著瑞士鍾表、紀念品、巧克力,以及各式滑雪和登山裝備。時不時有滑雪者迎麵走來,身穿厚重外套,手持雪板,在陽光下泛著銀光。他們步履從容,神情淡定,仿佛身處這座小鎮,本就應該不慌不忙。
小鎮被群山環抱,遠遠地,海拔4478米的馬特洪峰靜靜佇立在天際,如一座沉默的金字塔,線條冷峻,莊嚴肅穆。
“馬特洪峰”(Matterhorn)這一名稱源自德語,“Matt”意為草地,“Horn”指角狀山峰,組合起來就是“草原之角”。這座獨特的金字塔形孤峰四麵陡峭、直插雲霄,它的每一麵都仿佛被刀削斧劈般鋒利,令人不由自主地駐足仰望,心生敬畏。
對我們這些遊客來說,馬特洪峰是可望不可即的風景;而對登山者而言,它是一座挑戰極限的聖地。1865年,英國探險家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率領7人團隊首次從采爾馬特的東北山脊成功登頂。但在下撤途中,一位隊員失足滑落,連帶第二名隊友跌墜,繩索隨之斷裂,導致4人遇難。僅溫珀和兩位當地向導幸存。這起事件在當時震動歐洲,也為馬特洪峰蒙上了一層悲壯色彩。
攀登馬特洪峰的難度在於它是一個四麵錐體,每個麵都非常陡峭。?攀登者隻能借助岩壁攀爬,最經典的東北山脊(Hörnli路線)需連續攀爬12小時以上,幾乎都要手腳並用。據統計,過去150多年約有600人在此遇難,其中三分之一是下撤時發生意外。當地向導因此常說:“登頂隻是成功了一半,安全返回才算真正的勝利。”
1891年鐵路通抵采爾馬特後,大量遊客湧入,這座雪山小鎮逐漸熱鬧起來。雖然絕大多數遊客仍然無法親自登頂馬特洪峰,但隨著1898年戈爾內格拉特齒軌鐵路通車(海拔3089米),普通人已經可以輕鬆抵達觀景高地,馬特洪峰迅速成為畫家和攝影師追逐的目標,其金字塔剪影不僅傳遍世界,還啟發了眾多文化創作和無數藝術家的靈感之源。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和社會評論家約翰·羅斯金( John Ruskin),曾將其稱之為“歐洲最高貴的山峰”,他在 1849 年為它拍下了第一張照片,並創作了多幅馬特洪峰的水彩畫和素描作品。
(網圖,約翰·羅斯金1849年的畫作《馬特洪峰》,現收藏於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
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瑞士著名的三角牌巧克力“Toblerone”的包裝造型與商標設計靈感來自於馬特洪峰那標誌性的輪廓,不過,據說因為現在這個百年品牌已經不是100%瑞士製造了,連帶logo也改成了普通的山峰造型。
(網圖)
我突然想起:“好萊塢電影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的雪山Logo,是不是也來自馬特洪峰?”於是把這個問題拋給龍兒。龍兒說:“看著確實很像!”隨即查了一下資料。派拉蒙最早的雪山Logo出現在1914年,是公司創始人之一威廉·霍金森(William Wadsworth Hodkinson)在餐巾紙上隨手畫下的,靈感來自他童年在美國猶他州看到的本·洛蒙德山(Ben Lomond)。雖然Logo的起源並非馬特洪峰,但隨著時間推移,設計風格不斷演變,山峰輪廓越來越尖銳高聳,也難怪許多人像我一樣,會聯想到馬特洪峰。
2002年,為慶祝公司90周年,派拉蒙開始籌備新版Logo,據說新形象參考的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瑪峰(Mount Everest)。至於Logo上的星星,最初有24顆,代表公司簽約的24位明星;星星的數量後來曾多次變動,直到1974年才最終固定為22顆。
(網圖)
又扯遠了。由於我們隻在采爾馬特住一晚,所以俺鄭重向兩位隊友宣布,第二天一定要早起去看“金頂馬特洪峰”,招募隊友,龍兒積極響應,龍兒爹則懶洋洋地說:“你這個平時愛賴床的,還要看日出?不過,不用太拚了,現在是冬天, 7:50才有日出呢。”
嗬嗬,忘了是冬季,真是讓懶蟲俺喜出望外,不用痛苦地掙紮早起了。
清晨7:40,龍兒拽著俺,匆匆跑出酒店,一路小跑來到河邊。艾瑪,差點錯過!第一縷金光正好穿越群山,灑落在剛剛從沉睡中蘇醒的馬特洪峰那標誌性的峰尖上。在日出光芒的照耀下,沉穩而冷峻的雪峰頂部像是被點燃,泛出溫暖而莊嚴的金色,與下方依然沉浸在陰影中、鋒利而清晰的山體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金光緩緩向下蔓延,耀眼而神聖。
我們貪婪地拍了許多張照片,又靜靜地站了一會,沉浸在這“一生或許隻能遇見一次”的“金光封頂”奇景中,感受著山的沉靜與光的莊嚴。
因為要趕火車,我們不敢貪戀這難得的美景,匆匆回酒店吃早餐收拾行李。
離開酒店前往火車站的路上,太陽已經完全升起,金光褪去,馬特洪峰又恢複了它一貫的威嚴:白雪皚皚,棱角分明,挺拔肅穆,在藍天下顯得格外壯麗。
博友海風姐在博文《瑞士自由行二》中寫到:“瑞士阿爾卑斯山 (Swiss Alps) 覆蓋了60%的國土,幾乎囊括了阿爾卑斯山脈所有的最高峰。 盡管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僅占整個阿爾卑斯山脈麵積的14%,但是整個山脈中82座高於4000米的山峰,有48座位於瑞士境內,其餘的34座,都在距離瑞士邊境的20公裏之內,使其成為高山最多的國家之一。”
瑞士的高山雪峰確實是很多人前往瑞士旅遊的原因之一,而在這眾多的雪峰中,馬特洪峰以其特別的造型獨樹一幟,盡管它並非瑞士最高峰(最高的是海拔4634米的杜富爾峰,Dufourspitze),但它以遺世獨立的姿態矗立天地間,俊朗大氣,令周邊的其他山峰相形見絀,成為瑞士的形象擔當,被譽為"阿爾卑斯山脈的皇冠明珠"。
下麵是一位好友根據我拍的照片(右圖)畫了一幅在采爾馬特觀賞馬特洪峰的油畫(左圖)。相比照片,畫中采用的藍灰色調是不是更好地烘托出馬特洪峰冬日下的詩情畫意,多了幾分溫柔與夢幻?
《遇見歐洲 (10)- 洛桑 (上)關鍵時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們》
《遇見歐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漸行漸遠》
《遇見歐洲 (12)-日內瓦(上)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
《遇見歐洲 (13)-日內瓦(下)終生掙紮,最終倒在這座安寧的城市》
《遇見歐洲 (14)-施皮茨 (上)美景的背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遇見歐洲 (15)-施皮茨 (下)他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遇見歐洲 (16)-伯爾尼 - 沒想到曠世奇才,竟是世俗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