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秋雲

我是秋雲 名博

第一次養豬

我是秋雲 (2025-06-30 19:15:36) 評論 (0)
二 青春的印跡-----大串聯見證文革


文革時期雖然什麽都是定量供應,人們養孩子或發展家庭飼養業的勁頭卻高漲著,因為工作時間因被動鬧革命有所減少,定量供應的一切都是按人頭發放。那些年,普安縣不少雙職工家庭不養孩子就養雞養豬。

文革時期爸爸媽媽都是被動參加革命鬥爭運動,他們沒有跟著造反派去奪權鬧革命。那時不僅學校不上課了,縣委機關也沒有8小時坐班了。爸爸媽媽除了不定時地必須去參加造反派組織的鬥爭反革命走資派或歡呼最高指示發表的遊行活動外,大多數時間他們選擇留在家裏。

1968年初媽媽曾經懷過孕,快4個月時動著胎氣,醫生告訴媽媽必須臥床保胎,爸爸特別溫存,每天都會把吃的東西送到床邊讓媽媽吃。那時我很萌,看媽媽很開心很健康,根本沒有生病的樣子,我守在媽媽床邊追著問爸爸,為什麽媽媽不起床吃飯,要在床上吃。媽媽看著我萌萌的樣子忍不住仰頭大笑,爸爸則認真地告訴我,因為你們要有小弟弟或小妹妹了。之後我不時會問媽媽,什麽時候小弟弟或小妹妹才來,媽媽說要耐心等。很遺憾媽媽還是沒能保住孩子,有一天孩子自然流產了,為此媽媽不得不住了幾天院。爸爸把媽媽從醫院接回家後,斷了再生孩子的念頭。

閑不住的媽媽開始養雞,集日她和爸爸買回來隻一隻母雞,母雞開始生蛋後,爸爸媽媽用大紙盒放上草給母雞弄了窩,母雞把自己生的蛋藏在身子下麵,不知道過了多少天,盡孵出了幾隻小雞!小雞漸漸長大,會跟著雞媽媽到處覓食了。爸爸媽媽買了個竹子編的雞籠,晚上把雞關在雞籠裏,白天把雞籠拿到門口,打開雞籠門,讓雞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們到廚房附近找吃的。

那些日子,每天晚飯後,媽媽都用碎菜和玉米殼引雞群回家,雞群圍著吃媽媽給的食物時,媽媽常常對雞群說:

“快吃,不要選嘴,快長大。”

小雞們互相驅趕搶食時,媽媽就嚴肅地對小雞說:

“你太霸道了,怎麽不讓別人吃!”

蹲在門口抽煙的爸爸不時調侃著模仿媽媽的語氣說:

“聽話,你媽媽叫你們快吃,別選嘴,別打架,還要快長大。”

媽媽嬌嗔地在爸爸背上打一下說:

“快讓開,人家要回家了。”

爸爸趕緊站起來說:

“請進!請進!”

我帶著小弟弟一起幫媽媽把雞趕進籠子並關上,大弟弟負責把雞籠拿回家……

那時的生活雖然清貧,記憶中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沒看到過他們相互抱怨,看到的隻有風趣幽默的恩恩愛愛……

媽媽養的雞沒長大就患雞瘟死了,我們沒扔掉死去的小雞,爸爸把它們炒成辣子雞大家享用了。此後。媽媽決定不再養雞了。

1968年夏天,住在平房裏的夏伯伯家的母豬生了好幾隻小豬仔,他們賣了一隻豬仔給自己隔壁的付國成老師,付老師的太太謝老師懷著第三個孩子,她本來腿就有問題,走路很吃力,所以她沒被要求去參加任何遊行活動。他們與緊鄰夏伯伯一家關係很好,他們從來不抱怨夏伯伯家孩子們的噪音,夏伯伯幫他們在平房前麵的屋簷下蓋了個豬圈,他們開始一邊養孩子一邊養起豬來。我和大弟弟還知道,住在木樓裏的王校長家,曾老師家都從夏伯伯家買了小豬,他們在木樓樓道門左邊的煤坑處合砌了個豬圈,把豬關在裏麵。他們兩家的豬,偶爾會自己衝出來到廁所旁邊公安局的菜地裏拱上一陣,解放軍們沒說什麽,因為幾年下來,木樓右邊和後麵靠近木樓的菜地已經被住戶每天傾倒的汙水浸壞,他們基本上持放棄態度了。

不久後的一個集日,我們看到隔壁的婁伯伯和婁媽媽趕集回來,吆吆喝喝地牽著隻調皮的小豬回來了,他們把豬養在後麵的廚房裏。他們家的豬有時候會在廚房裏拱我們兩家合用的竹籬笆,我們有些擔憂豬會鑽到我們家來,告訴了婁伯伯後,他集日裏買了個木豬槽回家,把木豬糟放在我們兩家合用的竹籬笆處後,我們沒再看到豬拱竹籬笆,也就不再擔心他家的豬會來訪了。

養豬在普安中學普及起來後,沒學可上,不再對跳繩、跳皮筋、拍皮球感興趣的孩子們有事可做了,他們常常邀約著上山挖野菜喂豬。我和大弟弟很羨慕木樓裏的同齡孩子們能上山挖豬菜,我們一起請求爸爸媽媽,希望我們家也能養豬,還告訴他們木樓裏王校長家,曾老師家都養了。

媽媽笑著問:

“我們家糧食都不夠吃,豬吃什麽?誰負責養?”

我和大弟弟還有在一邊的小妹一起說:

“我們可以少吃點兒,我們負責。”

爸爸媽媽沒馬上同意,因為我們家與其他老師家不同,我們6個人隻能靠5個人的定量維持生活(小妹的婆婆不給她戶口,我們拿不到定量供應給她的票卷或糧食)。

過了兩個月,媽媽看到婁伯伯家的豬長大了不少,她開始動心了。

初秋裏的一個集日之後,爸爸媽媽牽回著一隻可愛的小花豬回來裏。我和大弟弟開始每天興致勃勃地與木樓裏的同齡孩子們一起上山挖豬菜,回家後小妹負責剁豬菜煮豬食,大家興致勃勃地養起豬來。

深秋過後,山上挖不到野菜了。爸爸媽媽開始在場壩上買附近來賣菜的農民賣剩下的老菜葉回家,讓小妹剁了替代野菜煮了喂豬。媽媽發現小豬不喜歡吃野菜和包穀殼為主的豬食,吃食的時候老是拱來拱去不想吃,喂了幾個星期似乎沒見長。媽媽每天告訴小豬:

“不要選嘴,選嘴要餓死你。”

可小豬根本不聽她的。最後,媽媽和爸爸在隔壁婁伯伯家取經,決定像他們學習,改變小豬的食譜,在集日買些人不喜歡吃的價格便宜的懶豆(有些像黑眼豆,這種豆價格最便宜)回來喂豬了。爸爸媽媽把懶豆買回家後,我、大弟弟和小妹一起到廚房附近農民家,借他們家的磨把懶豆推成細小的顆粒與菜煮了喂豬,小豬可喜歡吃了。後來報紙上說吃捧瓜(佛手瓜)會致癌,捧瓜價格比什麽菜都便宜起來,爸爸媽媽開始買捧瓜加懶豆喂豬了。我們家的豬食越來越容易煮,煮野菜和包穀殼為主的豬食時要煮兩三個小時,煮菜和懶豆隻要一個半小時左右,煮捧瓜和懶豆隻要一小時左右。我們常常把懶豆分開煮,每次煮很多,然後每天隻煮捧瓜,時間用得更少了。捧瓜煮好後,把已經煮好的懶豆加些進去就可以給小豬吃了。小豬吃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多,看著不斷長大的小花豬,我們都很開心。三個月後小花豬的身體開始變得渾圓起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條件的改善,其實是在讓自己加速走向死亡。

媽媽每天會開心地對小豬說:

“看你這小憨樣,好吃就埋著頭吃,什麽都不顧了。”

小豬吃完後,不離開豬食盆,抬起頭來看著媽媽,媽媽手裏拿著帶爪子的竹竿一邊在小豬耳朵後麵瘙癢一邊告訴小豬:

“沒有了,一頓吃完,下頓吃什麽啊? 快躺下長點兒膘吧!”

小豬好像聽懂了媽媽的話,笨笨地躺下享受起來。這種時候,爸爸會風趣地說:

“看你這舒服樣,都不會感謝一下你媽。”

媽媽常常會把竹耙子給我,讓我給小豬瘙癢,目的是讓他躺著,不起來走動,因為這樣會長得快一些。

年底時,比我們早養豬的老師們的豬都近百斤,普安中學的殺豬季節開始了。我們的豬雖是最小的,也已經長到70斤左右,食量大得有些難以對付了,爸爸媽媽決定乘著殺豬匠還在,與他們約好在家門口處決小花豬,讓小花豬為我們全家服務好了。

殺豬匠喜歡在清早殺豬,因為清潔切割整隻豬需要不少時間,還要留下足夠時間讓養豬戶請客。小花豬上刑場的那天,他臨死前的慘叫沒有驚醒住在木樓裏的我和大弟弟,但小妹和小弟弟被驚醒了。我和大弟弟起來像平常一樣到平房裏時,感覺家裏安靜了不少。小妹告訴我小花豬死了,小花豬死前的慘叫讓她忍不住哭了。那一天,爸爸媽媽忙了一整天,我們沒有請殺豬飯,因為我們家的豬太小了。爸爸媽媽把小豬肉切成塊,小豬沒怎麽動,身上長滿肥膘,媽媽用肥膘煉了一大罐豬油。把五花肉切成巴掌大的小方塊,放在豬油裏炸到帶焦黃色後跟油放在同一個罐子裏儲存起來;把豬腿用鹽醃製後風幹保持起來;爸爸媽媽辛苦勞作幾天,做了些香腸;把雜碎分別作了保存期長一些的處理後,全家人得以大飽了幾餐口福。

媽媽是個很會節約很會精打細算度日的人,她很能幹,每年都自己做醃菜,豆食、糟辣椒等,媽媽做的這些鹹菜味道都很好,我們很喜歡吃,常常希望每天都能吃。可是媽媽總是要留著慢慢吃,每次做菜時都隻用小碗拿出一點兒來吃。那時沒有冰箱,天氣一熱,什麽都很快會變味甚至變質。媽媽做的醃菜,豆食、糟辣椒等在夏天到來後,都變味了,大家都不再想吃。可媽媽不願意扔掉,開始每天要大家趕緊吃多吃,家裏每餐都有變味的醃菜、豆食和辣醬。家裏殺豬的這一年,爸爸善意地提醒媽媽:

“家裏的東西好吃的時候你舍不得吃,總是等到不好吃了,才叫大家趕快吃。得看看你罐子裏的小豬肉,要趕快吃才行了。”

媽媽通常是不會聽爸爸的話的,她告訴爸爸:

“把不好的先吃了再說。”

媽媽放在豬油罐裏的小豬肉,來年夏天就開始有臭味了,幸虧所剩無幾,大家隻吃了幾餐臭肉。

在媽媽身邊生活,我潛移默化地習得了她安排生活的習性,牢記著媽媽“有時不忘無時”,“有備無患”的教導,吃東西也跟媽媽一樣總是先吃不好的,把好的留著。結果是一直在吃不好的,若幹年後,這習性才開始慢慢改變了……

1968年底,小妹的外婆硬把她叫回家去了,說自己老了,需要人幫忙做涼粉生意。媽媽對此也無計可施,隻得讓小妹哭著離開我們回到她的外婆處去了。

家裏少了小妹,我和大弟弟好象覺得可以豐衣足食一些了,不知道為什麽,我們都不怎麽想她。小妹離開後,媽媽給我和大弟弟分了工,我負責洗菜,大弟弟負責倒垃圾和保證家裏水缸裏有水。不養豬了,家裏好像清靜了不少。

日子平平淡淡地一天天過去,新的一年在不知不覺中到來了。迷你寵物豬4年暴長到350斤,主人挺無奈:賣家說長不大啊寵物豬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