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決策(19-24)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此課程來自“ The Great Courses”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moral-decision-making-how-to-approach-everyday-ethics

如有興趣可以網購, 或查詢本地圖書館, 或加入 “The Great Courses Plus”

倫理學是哲學的重要部分, 也是應用廣泛的哲學問題. 雖然這門課觸及很多日常生活細節, 但沒有深入討論某種道德體係(moral system)或某種價值觀, 有點遺憾.

同一社會生活事件, 作者提及了許多曆史的或當代的觀念視角, 並不一定代表他自己的觀點, 更不代表本人的理念!

非專業人士的學習筆記, 難免有誤, 請指教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決策

第十九課 死刑

死刑 - 不同觀點

應該保持(Retentionist)

應該廢止(Abolitionist)

複仇

正義(justice)與懲罰(punishment) - 死刑作為

複仇(revenge), 懲罰(retribution), 改造(rehabilitation), 和威懾(deterrence)的手段

複仇作為一個司法係統可能導致私刑殺害(vigilantism)

懲罰(Retribution)

聖經舊約 - 正義應是嚴格的懲罰(strictly retributive)

現在通常隻有適度或成比例的懲罰 - 不是嚴格懲罰

我們的司法公平應該是達到最基本, 最持久, 最有效地取得雙方平衡

公正使得社會重新平衡

康德(Kant)和懲罰(Punishment)

殺人犯的行為過分無理(irrationally), 唯一保持公平的懲罰是處以死刑

其它保持死刑的理由

其它懲罰方式, 例如單獨監禁後半生, 對犯人更痛苦, 對社會更多負擔

統計表示死刑有一些(modest)威懾力(deterrent effect)

被害人的家屬得到結束(deserve the closure) - 法律支持的複仇

Scott Turow

聖經新約 - 人的生命神聖賦予, 也隻能由神聖取回

研究伊利諾伊州的死刑案件 - 法律體係裏太多漏洞

廢除死刑的理由

國家沒有權力剝奪公民的生命權 - 隻有保護公民的生命權的義務

不能假釋的終生監禁是更嚴格的懲罰

洗心革麵(rehabilitation)的可能性

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 大多數殺人犯來自虐待家庭(abusive homes), 他們也是受害者

殺人幾乎總是一次性犯罪

Albert Camus

道德進步(moral progress)的概念和文明行為(civilized behavior)標準的發展

放棄體罰, 轉向精神懲罰(mental or psychological punishment)

死刑是體罰和野蠻的最糟行式

第二十課 酷刑

國際法

例如1949年的日內瓦公約

例如1984年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 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假設一個定時核彈即將在某城市爆炸的情景 - 此時用酷刑強迫恐怖分子提供炸彈地點是道德上錯誤? 不確定? 還是需要?

支持酷刑的理由

獲得供認(confession)

獲得情報

懲罰

強迫囚犯/俘虜(prisoner)做某件事

宗教

佛教 - 任何時候我們製造傷害(harm), 都在道德上應受譴責

猶太教-基督教傳統(Judeo-Christian tradition) - 任何酷刑都不會在道德上值得稱讚

康德

任何強迫他人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

1. 把囚犯作為工具, 而不是目的(as a means to an end, not as an end in himself)

2. 剝奪了受刑人的自由

3. 剝奪了受刑人的理智(capacity to reason)

4. 酷刑是否是對待另一個人的合理方式

規則功利主義(Rule Utilitarianism)

規則的約束(Constraints) - 什麽情況下可以使用酷刑

已經肯定受刑人是罪犯(guilty of a crime)

危險是真實的, 嚴重的, 即將來臨的

有能力通過酷刑得到好的結果(outcome)

酷刑將提供我們需要的信息

酷刑隻在特殊情況下使用而不是常規手段

施刑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強功利主義(Strong Utilitarianism)

不需要肯定酷刑一定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 估計酷刑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就可以了

道德超責(The Moral Supererogatory)

超越職責要求(going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功利主義觀點 - 某些情況使用酷刑是道德需要(morally required), 不是道德超責或者英雄主義

第二十一課 動物權利

道德是理性的功能(Morality as a Function of Rationality)

社會契約 - 人類社會建立在保護人類利益的基礎上

聖經舊約 - 人類統治動物

猶太教-基督教 - 上帝賦予了人類某些權利

康德 - 道德是理性的功能, 可是動物缺乏理性

但人類應該善待動物並尊重它們

Peter Singer和物種歧視(Speciesism)

康德隻提供了循環論證

物種歧視 - 人類有權利因為我們是人類(Homo sapiens)

物種歧視同於人種歧視(racism)和性別歧視(sexism)

感知程度(Degrees of Sentience)

感知(Sentience) - 能夠享受快樂(enjoy pleasure)和承受痛苦(suffer pain)的能力

感知能力成為建立個體的避免痛苦的權利的道德標準

我們有道德義務防止有感知能力的個體被傷害

佛教 - 要尊重每一個有感知能力的個體

Singer - 感知能力有程度之分

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不一樣, 例如豬和蚊子

動物的認知能力(Cognition)

豬比狗聰明

海豚個體相互認識, 而且認識其它動物個體, 例如人

更好地對待做為人類食物的動物

盡量不造成沒必要的痛苦

散養動物 - 活動空間, 動物間社會交流

動物試驗

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

存在較好的和較差的環境

動物園

盡可能營造一個自然環境

隻養圈養繁殖(bred in captivity)的動物, 非野生動物

圈養繁殖然後放歸自然(Breed-and-release)

動物園裏許多動物有精神疾病

第二十二課 回收利用

社會契約和回收利用

在環境保護上, 所有國家都須尊崇社會契約

自然本身是神聖的(Nature as Sacred)

回收利用以保護自然

Aldo Leopold - 美國環保運動的創始人

土地作為我們生活的社區, 我們最好帶著愛和尊重去使用它

企業利益和環境保護

健康的環境和人口是健康的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石

環境保護法律

Stephen Meyer - 放鬆管製(deregulation)並沒有給企業帶來更多利潤

其它視角

美洲原住民對待自然世界如同神聖

Dalai Lama - 人類要有更強的世界責任感

第二十三課 購物地點

Friedrich Hayek

道德責任要求我們購買市場上最便宜的產品 - 最低成本最高效率

政府不應用任何手段刺激或控製市場

看不見的手(The Invisible Hand)

產品價格顯示該產品的無數事實

任何重新分配收入(redistributes incomes)的政策都在歧視社會裏某些居民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政府必須監管市場, 否則市場趨向不公平(unfairness)和不穩定(instability)

亞當?史密斯 - 公平和正義的基本道德原則必須被維護

無監管的自由貿易會造成產品品質下滑和工人被不公正對待

Kwame Anthony Appiah

世界公民(“citizen of the world”)概念

我們必須關心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Price Stickiness

某些時候付高價是道義上正確的

所謂的公平貿易公司(fair trade companies) - 保證員工能得到好的生活環境

Thomas Friedma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 -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擴散到幾乎世界每個角落

自己的一套規則 - 經濟放開, 減少管製, 私有化

全球化使我們的世界日益同質化(homogenizing)

全球化的權力結構(Structure of Power)

互聯網作為全球化的決定性技術

因為人們可以自由地和世界上其他人交流, 某些人可以塑造政治和金融格局, 更好或更壞(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購買本地產品(Buying Local)還是支持公平貿易公司(Fair Trade)

在公平貿易實踐中實現更高利潤是進步

保持自由市場

真正的影響來自消費者, 不是政府政策

第二十四課 蘇格拉底會怎麽做

道德問題的重要性

思考道德問題的過程可能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現代社會其它分心的問題會使我們避免認真思考道德問題

知識的定義

柏拉圖 - 知識有三部分

相信某個觀點

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正當理由證實這個觀點

蘇格拉底悖論(The Socratic Paradox)

蘇格拉底悖論 - 我不知道, 也不認為我知道(“I neither know nor think that I know.”)

懷疑論(Skepticism)的重要性

避免我們陷入各種嚴重的道德錯誤

探索(inquiry)真理, 檢查(examination)論證

讓我們擺脫道德虛偽(moral hypocrisy)

的危險

道德特殊主義(Moral Particularism)

如果我們避免道德虛偽, 保持探索道德真理的態度, 我們會認識到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不同的道德品質(moral goods)

思想開放的人可以發現許多美好的事物, 遵循良好的原則, 進而過上美好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假設我們已經知道正確答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