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保健:一切從降低“失能”風險開始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最近,我看到Youtuber節目裡麵,有關過了60歲的身體保養的自媒體視頻特別多:有建議你做這個那個的;也有不建議你做這個那個的。很多視頻是頂著幹,觀點完全相反。

儘管如此,兩檔節目點擊訂閱的人還是很多,看來這類視頻很受歡迎,我也間接了解到現在的退休人士是越來越多了,人們更加愛護身體,關心自己退休後的保健問題。



我倒是被台灣醫院的一個老人專科主任的節目所吸引,他的觀點令我感到的確那麼回事:退休後的保養,要從防止“失能”開始,其他都是次要的。

他的觀點有三:

一是人類過了60歲,尤其是男性,身體狀況遠不如從前,細胞不再生長,機能日益衰退,這是自然規律和正常的新陳代謝的結果,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即便有些人長期罹患基礎病,比如“三高”,以及其他臟器的炎症,都不用擔心,因為,目前的醫學水平遠比從前好很多,尤其是好的對路的藥物,都可以穩定病情,不會搞到健康越來越糟糕。

二是退休後,多半飲食起居有規律,意味著退休前的打拚生活狀態大大降低,比如暴飲暴食;喜歡吃宵夜;熬夜打遊戲;以及沒有規律的作息生活,已經令到心血管疾病很少發生。

隻要不是胡吃海喝,不講衛生,或經常性的吃煎炸和加工食品,以及喝太多的碳酸飲料,身體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三是退休後,尤其是65歲以後,現代醫學對“三高”的危害程度的認識,和65歲之前是完全不一樣的。

據他從美國梅奧診所(MAYO)得到的一個權威《有關65歲或以上人士全因死亡率的研究報告》。說:



1)低血壓(高壓139毫米汞柱以下/低壓70毫米汞柱以下)的死亡率,就明顯高過高血壓(高壓139-149之間/低壓90-80之間)的死亡率;

低心跳(50次或以下/分鐘)的死亡率,也明顯高過高心跳(100次或以上/分鐘)的死亡率;

2)低血糖(餐前80以下)的死亡率更明顯高過高血糖(餐前130以上)的死亡率;

3)低膽固醇(指總膽固醇數量)死亡率也明顯高過高膽固醇(總膽固醇數量)。

當然,如果退休後,身體狀況很好,既沒有“三高”,更沒有“三低”,而是黃金標準,那是最好的。可惜90%的人沒有黃金標準,都靠藥物維持。

他的忠告是:

“三高”雖然不好,“三低”或更為可怕。凡事需要比較,沒有最好,隻有相對好。



因為“三低”(低血壓、低血糖和低膽固醇),很容易失智,更容易發生跌倒,然後,就是臥床以及一係列的“失能”現象發生,最終完全喪失思維能力,沒有生活質量,成為退休人士死亡的最大殺手。

這位主任的忠告很新鮮,令我十分震驚,更顛覆了我對退休傳統養生的看法。說得很到位,很有見地,很有兩下子。不愧為專門研究老人養生的醫學保健專家。

事實可能真的是這樣:

我自己的母親,生前規規矩矩,早起早睡,又有運動,退休後的每次體檢,不僅沒有“三高”,甚至指標都很低,按現在的說法是“三低”。然而,80年代的醫生都說很好,很健康,說“低總好過高”。



然而,不幸的是:我母親在78歲時,竟然莫名其妙地罹患上了老年癡呆症(醫學上叫阿茲海默症),治療了兩年也沒有治好,最終還是去了。

後來,我到了香港生活,才聽說曾經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先生,也是80歲時,鬼使神差般罹患上了阿茲海默症。結果搞到去挪威領獎時,因為什麼都不知,而無法上台發表獲獎感言,自然是很遺憾的事情。

現在看來,他也是一個“三低”患者。

由此可見:

導致人類罹患致命疾病的根源,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還是有些規律可循,可以預防的。就像這個老人醫學主任介紹的這樣:60歲之前的身體保健,與60歲之後,尤其是65歲或以上的保養方式,的確需要區別對待的。



一句話:

退休後的保健,一切從降低“失能”風險開始。

運動,飲食,休息,心情,社交,等等等等,讓我們一起努力,令自己的後半生豐富多彩,活出優異的生活質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