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用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不管是企業還是人,都要盡量遠離!
據第一財經報道,4月22日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公司董事會換屆選舉的議案。董明珠不出意外的順利當選新一屆董事,並再次當選董事長。董小姐以71歲的年齡開啟她的第五任期。在當天的大會上,董明珠談及格力的人才選拔問題,表示“絕不用一個海歸派,隻在國內高校裏培養自己的人才”“海歸派裏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此言一出四座皆驚。董明珠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任格力經營部部長那一天,就給自己定下了兩條工作要求,第一條是創新,第二條是鬥爭,“到今天這兩條都沒有變過。”格力到底有多少創新,我作為局外人沒辦法統計。但是後麵這條,董小姐確確實實是做到了。看來,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果然其樂無窮!
我看到很多人在駁斥董小姐“絕不用一個海歸派”言論的時候,要麽是質疑格力有什麽東西值得間諜偷取,要麽引用很多優秀海歸人士的真實案例,要麽把董小姐的言論歸為“職場歧視”。這些說法倒是都無可厚非,但共同的一點是,並沒有看到董小姐此話背後體現出的問題本質。首先來說,董小姐並沒有像很多人一樣直接說海歸或者海歸人才,而說了一個明顯帶有標簽化的詞匯——海歸派。稍微有點曆史經驗的人都懂得,一旦某一類人群被冠以“XX派”的時候,就距離成為對立麵不遠了。換句話說,無論有沒有間諜行為,海歸派三個字本身就已經定了性質。此外,董小姐說“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這句話就意味著人人都可以是被懷疑的對象。既然人人都有可能是間諜,那麽要想迅速撇清自己會怎麽做呢?毫無疑問就是舉那啥個報。於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蕩然無存,每個人既要盯住別人,又得防備著別人盯自己。當人人都忙於鬥爭的時候,企業的創新動力還會堅持多久呢?董小姐“既要企業創新發展,又要不停鬥爭”的理想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有可能實現嗎?
那麽問題來了。董小姐這句話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我覺得作為這麽大一個企業的掌舵人,盡管之前有過不少“豪放”言行引人側目。但無論是造手機還是造芯片,都還隻是投資戰略的問題。其曾經宣稱的要生產出自發電的空調也可以被視作噱頭炒作。而這次明顯不同於以往。畢竟,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加上馬上進入空調銷售的旺季。在這個時候提出“海歸派間諜說”,而且還是“一個都不能要”的堅決,必然有董小姐的考慮。正如網上有句俗話,你可以懷疑有錢人的人品,但不能懷疑有錢人的智商。一個傻瓜可以在國資背景為主的企業裏穩穩連任5屆嗎?顯然不可能。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寬一點就可以看到,今年對於家電企業來說,經營壓力可謂空前。不僅麵臨著原材料成本的上漲,而且出口麵臨的壓力更大。作為格力最大的競爭對手,美的空調的海外市場占比有明顯的優勢。當美的空調的出口遇到問題的時候,自然會轉頭爭奪內銷的存量市場。而內銷市場同時又麵臨著消費支撐力不足的現實。所以今年夏天的空調市場將會因兩大品牌之爭變得白熱化。這時候,董小姐顯然搶跑了一條新賽道——愛國營銷。這條賽道上的王者,莫過於遙遙領先的宗教品牌。但即便是那樣一個不可直呼其名的存在,創始大宗主不僅坦承自己家人用蘋果手機,而且直言:美國的先進文化我們還是要學習的,我們從來沒有說“打倒美國”。哪怕已經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該品牌依然沒有放出“絕不用一個海歸派”的厥詞。由此可見,董小姐打造“愛國空調品牌”的熱忱更上層樓。
我們說,愛國沒有錯。但愛國本應是一種自發的情感認同與責任擔當。“愛國營銷”卻將其轉變為商業或政治工具,使人們的愛國行為趨於表麵化和低智化,把愛國的標準簡單化。誰喊口號更響亮,誰更敢於“抵製”,誰就把持了愛國的表演權。而“愛國營銷”的顯著特征就是打情緒牌,樹靶子,找攻擊對象。例如把矛頭對準購買某國商品的人,海歸群體,甚至是一些具有國際背景的企業或人才。而對於“愛國營銷”的任何批評和討論都可能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引來圍毆。長此以往,不僅導致群體間信任的撕裂,而且使理性溝通變得極其困難。反而是一些跳梁小醜,如司馬撲街、金大牙、中專盧大師之流可以借機混得風生水起。
如果說這隻是董小姐一人之言或者某一家企業的決定,倒也無妨。更令人擔心的是,當海歸人才被貼上“海歸派”的標簽,天生背負“間諜嫌疑人”的原罪的時候,鬥爭的味道不可謂不濃鬱。
那麽,海歸派到底哪些方麵讓董小姐放心不下呢?間諜活動可以放下不談。畢竟,格力就是一個做空調的。宣稱的“核心科技”也隻是一個中性詞,分量上還比不了“遙遙領先”。仔細了解就會發現,“核心科技”這個詞更偏向於營銷概念而非正式的技術名詞。否則可能就會叫“獨家技術”。更何況,格力至少和日本大金有過合資合作經曆。哪個間諜閑的沒事幹了,非要跑到格力竊取“空調自發電”的企業機密?
真正引發董小姐不快的或許是,海歸群體通常具備多元的國際視野和更為開放的思想。這種開放與多元的思想無疑是創新的土壤,但也意味著不是那麽容易“服從”。他們更願意表達自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甚至還會有打破企業現狀,重建一套係統的欲望。猴崽子成精了,這誰忍得了?!關鍵是,下麵還有那麽多老實粗壯的996們看著。不省心,真的讓人不省心啊!所以說,董小姐的這套“海歸派間諜論”背後,隱藏著一種“既要用,又不能放心用”的用人觀念。總之就是,管你曾在哪兒取經鍍金,到了老子的地盤,是龍就得盤著,是虎就得臥著,不龍不虎的,都得老老實實的坐著。《新京報》評論稱,董明珠“間諜言論”背離常識。無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觀念的落後。很大程度上,源於觀念深處根深蒂固的偏見。難怪連老胡都站出來批判董小姐“沒有邊界感和分寸感”。看來,董小姐雖然嗅覺靈敏,但這輪搶跑明顯不成功啊!
從董小姐的這套充滿了受迫害妄想症的“怪論”中,能折射出的是“愛國營銷”對社會整體發展和輿論生態的負麵影響,在非理性的“愛國營銷”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容易形成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缺乏全球視野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當一國民眾或企業頻繁采取情緒化、非理性的愛國營銷行為,對內會造成人才流失和“逆向選擇”;對外則形成一種封閉、排外、偏激的國際印象。
如果我們回顧近幾十年的曆史就會發現。中國的發展恰恰來自於對世界敞開大門並成為全球供應鏈上的關鍵環節。在如今的關鍵時刻祭出“海歸派裏有間諜”的荒謬言論,利用愛國營銷打壓和貶低海歸人員,不僅會阻礙中國對外人才交流與國際合作;還在扼殺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進而形成對特定群體的歧視和鬥爭。不僅破壞社會公平氛圍,還會導致社會偏見和分裂加劇。講真,董明珠式的鬥爭哲學,早就該退出曆史舞台了!不是嗎?
總結來說吧。無論是故意敵視、貶低海歸人員還是海外產品,都不能代表自己有多高級!我有個經驗就是,凡是喜歡用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不管是企業還是人,都要盡量遠離!
作者:如是大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