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江嶺,我們坐上高鐵,半個多鍾頭後,已經置身於中國的瓷器之都,景德鎮。景德鎮,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製瓷業的曆史源遠流長。景德鎮的第一個名字出現在曆史記載中是從東晉開始,當時名為新平鎮。唐朝時期,經過幾次易名稱為昌南鎮,為浮梁縣管轄。一直知道英語中的中國——China是出自於瓷器“china”,但並不清楚,為什麽西方將瓷器稱為“china”,此次才搞清楚,原來是出自“昌南”的諧音。到宋朝,昌南瓷器由於材質優良受到宋真宗的喜愛,被定為禦用瓷器,並於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將自己的年號賜予昌南,景德鎮從此得名。漸漸景德鎮憑借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容納吸收北方先進技術,其瓷器製作一路開掛。到元代,景德鎮的製瓷水平空前提高,明清更是達到巔峰,成為中國製瓷的龍頭老大。這樣一個曆史古城,怎麽不令人心向神往呢。坐在出租車內,司機問我們準備呆幾天。聽說我們隻有兩天的時間,司機批評我們:應該呆上一個月,才能細細體會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匠人精神和瓷都的風韻。我倆相視一陣苦笑,一個月的時間,太奢侈了。好吧,他姑且一說,我們姑且一聽,仍舊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觀這個城市。放下行李,首先前往陶陽裏,去參觀曆史上景德鎮最為亮眼的禦窯遺址。
一. 陶陽裏曆史文化旅遊區
景德鎮擁有2000多年的製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以及600年的禦窯史,陶陽裏曆史文化區展現的是其中的禦窯曆史。這裏是明清時期景德鎮瓷業的中心,禦窯所在地,專門提供皇家的禦用瓷器。北京故宮有36萬件藏瓷,95%都燒製於此。自明初以來,景德鎮人在昌江東岸沿河建窯,因窯成市,逐漸形成圍繞瓷器生產而衍生的窯磚裏弄市井,古有“陶陽十三裏,煙火十萬家”的說法。近年來景德鎮政府在禦窯廠的遺址上建立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進一步擴展為曆史文化旅遊區,涵蓋108條曆經千年的老城裏弄,400餘年的明清窯作群落,以及明清時期禦窯窯爐遺址等等。禦窯廠的皇家氣派和陶陽裏的煙火氣息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元素。
“陶陽十三裏,一百零八弄”,景德鎮沿河建窯,因窯成市,逐漸形成圍繞瓷器生產而衍生的窯磚裏弄市井
1. 故宮瓷器展覽館 進入公園,我們首先來到故宮瓷器展覽館。近年景德鎮為了申請世界遺產,組織了陶瓷行業的一批製瓷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仿製了200多件故宮瓷器精品,以供有關部門評定審核。目前申請活動已經結束,這些精美的瓷器也向公眾開放展出,並且出售。架子上的瓷器個個精美絕倫,工作人員熱情向我們介紹了景德鎮瓷器的曆史、類型和特點,讓我們大長了陶瓷知識。景德鎮瓷器分為五大工藝外加三小類,統稱八類技藝:包括影青瓷、顏色釉、青花、青花玲瓏、粉彩、外加釉裏紅、五彩、鬥彩。根據器皿的形狀又有天球瓶、膽瓶、抱月瓶、雙耳瓶、葫蘆瓶、梅瓶、春瓶、花觚等名稱。
部分為申請世界遺產而製作的故宮藏品仿製品
青花瓷瓶,從左到右分別為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製作的花瓶,調色有明顯的進步
粉彩花瓶,粉彩包括粉彩(1、3、5)、五彩和琺琅彩(2),五彩和粉彩的區別在於前者沒有中間過渡的暈色,粉彩是在五彩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複製的部分故宮房間中的瓷器
中國老式民宅的客廳常規擺設,講究“東瓶西鏡鍾生平安”,代表平安順遂的寓意
2. 禦窯遺址 離開故宮瓷器展覽館,我們來到明清禦窯遺址區。景德鎮自明洪武二年創建禦窯廠,到1911年滿清滅亡禦窯製度終止,延續542年,曆經明清兩朝27位皇帝。禦窯集中在珠山附近,珠山北麓遺址是明洪武和永樂時期的禦窯廠燒造和活動的主要區域,南麓遺址為明宣德至萬曆年間的窯爐遺存,發掘出17座窯爐,其工作麵、窯門、火膛、窯床、煙道等均保存完好。其中始建於明末的徐家窯是古窯範例,它是手工製瓷窯作群,可以裝燒300擔瓷器,是景德鎮保留最完整、最大的柴窯遺址。目前徐家窯已複燒成功,以延續和弘揚傳統柴窯的陶瓷燒製技藝。
3. 龍珠閣 龍珠閣位於禦窯遺址北側珠山上,始建於唐,命名聚珠亭;宋朝修繕一新,稱中立亭;明朝重建,幾次改名,後稱為翠環亭;清朝又改稱文昌閣;民國十四年(1925年)重建,最後稱龍珠閣。龍珠閣於1987年重建,高34.5米,共6層,是禦窯廠製高點,也是俯瞰景德鎮古鎮風貌的最佳觀景點。樓下一層,有禦窯市井的全貌模型。景德鎮人在昌江東岸沿河建窯,因窯成市,逐漸形成圍繞瓷器生產的窯磚裏弄、瓷行商鋪、會館書院的陶瓷文化,古有“陶陽十三裏,煙火十萬家”的說法。
通往龍珠閣的小道前有一個碎瓷片複原的青花瓷瓶,通過瓷片的空隙可遙看龍珠閣,現在已成為打卡拍照點,往往聚集著排隊拍照的人群
“陶陽十三裏,一百零八弄”,景德鎮沿河建窯,因窯成市,由模型可直觀看出,其街道縱橫交錯,規模相當宏大。
4. 禦窯博物館 這是一個造型奇特的博物館,借鑒景德鎮清朝獨創的蛋型柴窯構造特點,設計成8個長度不一、大小不同的拱體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禦窯廠以東區域。博物館所有的展品都是出自旁邊的禦窯廠,通過考古挖掘出來的。當年,進貢皇帝的瓷器要經過嚴苛的審核。落選品的處理製度也非常嚴格,不合格的瓷器要打碎,集中掩埋,以免流入民間。考古工作者將這些掩埋的碎片發掘出來,並將它們拚對還原成原來的模樣。在這裏出土了百餘噸、兩千餘萬塊禦瓷片、修複了3000多件禦瓷精品。昔日沒有機會展露頭腳的瓷器,如今成為寶貴的曆史見證,包裹著瓷都的記憶傳承。跨越千年,以另一種形式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