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貿易核大戰 對錯幾何?輸贏幾何?

博主風鳴,已出版兩部美政專著《瘋狂2023:美利堅分眾國》、《激蕩2024:美利堅戰美利堅》,平日專題長文和視頻首發於文學城、Youtube,全網同名同步。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本文版權屬於作者,轉載請留言。感謝點讚、評論、轉發。

2025年4月4日周五,川普貿易核戰第三天,三大頭條:

  • 中國強力反製,貿易世界大戰爆發;

  • 股市繼續狂瀉,評論界驚呼美國經濟自殺;

  •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式表態,滯脹陰影籠罩華爾街。

    這集是四集川普關稅戰係列的第二集,淺說深看:I 川普做了什麽;II 川普錯在哪裏;III 硬要這樣做,到底為什麽;IV 怎麽辦。



    滯脹陰影

    中國所有進口美國貨品加征關稅34%,還有別的懲罰。此舉重擊股市。
美國道瓊、標普、納斯達克三大股指齊齊暴跌超6%,距7%熔斷隻差一點點。同時,股市惡劣狀況指數VIX緊追2008大衰退和2020大瘟疫。三次共和黨,兩次特朗普。不同的是,上次2020大股災川普執政三年多,這次才兩個來月。一切在加速。

鮑威爾說,川普關稅戰對經濟和通脹衝擊將遠大於預期,大概率造成臨時通脹,很可能持續。目前局麵嚴重不確定,聯儲和大家一樣,繼續觀望,不做任何決定,接下來幾個月對4.3%基準利率不做調整。
川普威脅中國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後果嚴重,又點名喊話鮑威爾,“超級完美時刻大減利率,小鮑,趕緊減,別玩肮髒政治!” 

聯儲獨立於政府,川普隻能喊話。這下,好好一盤贏棋走輸,鬱悶以極。最壞的可能是滯脹,低增長,高通脹,聯儲最大噩夢。聯儲的法定雙重使命是保就業、穩物價。

3月就業數據看著不錯,新增就業22.8萬。通脹已大致控製下來,步步走向央行目標2%最優,但最近又開始不好說。鮑威爾說,經濟暫時還較強,但消費者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下跌,大家都變得更加悲觀。

新增就業是3月中之前的數字,不反映這幾周和接下來幾周。失業率略增,4.1升到4.2%。關稅帶來高不確定性,給投資蒙上陰影,殃及就業。

對於經濟,普通人靠體感,收入,支出,就業,物價,個人和家庭經濟。對於國家、國民經濟經濟,專業和業界看硬指標,包括常說的GDP、就業增量、失業率、股市表現,等等。

這裏有兩個關鍵經濟指標概念需要澄清。

經濟硬指標分為領先指標和滯後指標leading and lagging indicators,各發生在整體經濟趨勢變化前、後。

領先指標包括股指、國債收益率、建築許可與新屋開工、消費者信心、製造業訂單、失業救濟申請、廣義貨幣供應M2等,用於預測經濟走向。

滯後指標適合用於確認經濟變化趨勢,包括失業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企業利潤、單位勞動力成本、聯邦基金利率、工商貸款餘額、消費者信用總額、庫存-銷售比率等。

聯儲和企業都在憂心忡忡觀望,綜合各項指標看,正在結束利好光景,進入不確定-利空走低。

摩根已經預測經濟衰退,伴隨通脹抬升,比投資人預料的最壞更壞。投資沒了,哪來的就業和增長?

六次破產的川普,執政兩次,兩次大股災,終於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經濟災星,股市毒藥。

這不是經濟自殺,而是他殺,川普蓄意謀殺美國經濟,虐殺世界經濟。



風鳴拾夕
 
,讚74


是非利弊

股市暴跌,信心崩潰,高物價、低增長浮現,川普說,都隻是暫時的,大革命帶來大繁榮。他使勁喊股市和經濟會跳漲,沒人信,也沒人信,於是又喊“弱者必輸”,給自己和川黨川黨打氣壯膽。

川黨川眾們分為兩類。一類樂觀,紛紛附和川普,說困難不可避免,但必將是暫時的,熬過就好了。另一類稍現實,說高物價低增長都是必要的成長之痛。兩類都堅信川普的正確與果敢,都在重複川普語錄,到處拿《項目2025》原話和精神解釋、傳播。

川普、川黨的說法正當合理嗎?對全球關稅大戰到底對不對?會有怎樣的後果?

短回答,最好的可能是利短弊長,而最壞的可能是事與願違,一敗塗地,沒有贏家。

先看可能得短期利好,川普拿這些自圓其說並誘惑大眾:

  • 製造業回流-貨品高關稅有可能讓有些製造類企業考慮將部分生產鏈遷回美國。評論認為,不會根本改變太多。

  • 博弈手段-懲罰性高額關稅可能迫使有些貿易夥伴/談判對手妥協。川普方麵有兩種聲音:一說是既定國策絕不動搖,一說是
    極致高超交易藝術。

  • 毀約重啟-某些國家在關稅壓力下被迫重新談判貿易條款,例如美墨加協議USMCA替代北美自貿協定NAFTA。評論問:USMCA川普簽了又毀,簽約何用?

  • 短期財政收入-關稅本質上是對進口商品征稅,短期內給政府財政帶來額外進項。進項有限,美國經濟主要靠內需,高通脹低成長是殺雞取蛋。

再看川普隻字不提的中長期後果與利空代價:

  • 高關稅直接造成貨品價格上升,物價上漲,通脹加劇。

  • 上遊供應鏈成本上升,廠商轉嫁新關稅成本,殃及消費者買單。

  • 全球貿易體係受損,貿易戰導致供應鏈混亂,全球市場避險情緒上升,資本外流。

  • 盟友反製:歐洲、加拿大、日本、韓國等紛紛對美國產品征收報複性關稅,影響美國產業。

  • 競爭對手為緩衝、消化衝擊,加強內循環與國產替代,拓展其他市場,調整供應鏈,繞開美元結算  

許多人被忽悠到相信川普,看不到滿國都是輸家:

  • 普通消費者罹受高物價、通脹之苦

  • 農業、汽車、科技等行業遭報複性反製關稅打擊

  • 股市震蕩,投資者信心低迷

  • 美國經濟走低,GDP-GNP雙降

  • 全球經濟走低

  • 市場信心下降,資本金融風險增大

  • 盟邦被迫站隊,美歐、美日韓關係緊張

  • 資本市場動蕩,避險資金湧入黃金

  • 破壞規則,損害信譽

  • 美元信用風險上升,若全球減少對美貿易,勢必削弱美元結算主導地位

  • 製造業回流有限,因生產成本仍高,企業未必願意和能夠回遷

綜合看,川普的貿易核戰,弊多利少,隻為短期政治收效,完全不顧長期美國人和企業實際利益,不顧美國經濟戰略地位受損。“贏”在選民情緒狂熱;“輸”在全球經濟格局對美國的不利調整。

美國曾是全球自由貿易的推手,川普的單邊關稅政策損害盟友關係,讓中國、歐盟等更傾向於繞開美國,強化撇開美國的區域貿易。美國經濟體量巨大,世界經濟更大。

川黨方麵反複強調,美國對華、對歐、對日長期逆差,減少貿易赤字勢在必然,正好關稅又是總統直接可控的工具。相比國會難以推進的經濟政策,行政命令提高關稅可快速見效,立即取得短期戰術效果。川普可以借此展示“強硬對外”“美國優先”,鞏固民粹選票。

問題是,既然弊多利少,弊大利小,為什麽還要霸王硬上弓強來?是無知莽撞?還是故意使壞?需要解構川普們“消除貿易逆差複興美國”的說法。



風鳴拾夕
 
,讚34


李代桃僵

川普說,貿易逆差嚴重傷害美國利益,所以需要高關稅糾正。這個說法對不對先不說,真實性和邏輯性已被大打折扣,或在撒謊,或昏頭昏腦。

即便對貿易基本平衡、甚至美國享有盈餘的國家,川普一樣強加關稅,連無人小島都不得幸免。可見,貿易逆差並非關稅大戰的充分必要條件。更惡劣的是,川普不惜捏造假數據當眾撒謊。

當然,人們已經見多不怪。

問題是,即便不捏造,川普的立論依然經不起解構推敲。大賬全錯,細說何用?那麽,是混賬?還是故意?

這裏有幾大謬誤,一個一個來看。

首先,川普把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簡單粗暴等同於經常賬戶赤字current account deficit,這個嚴重誤導。

簡單說,一國收支有資本、金融、經常三大賬戶。資本賬戶包括一次性轉移和無形資產,金融賬戶為資金流進流出,即投資與借貸,經常性賬戶包括貿易、支付、轉移支付。

再具體說,經常性賬戶含支付、轉移支付、工資、利息、紅利等初次收入,和僑匯、國際援助等經常性轉移,然後是貿易,含貨物與服務貿易。

判斷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需要綜合考慮服務、收入和轉移支付,而不僅僅是貨物貿易。

川普隻拿貨品和製造業說事,所以川版貿易赤字隻指貨物貿易進口大於出口。

美國常年有貨物貿易赤字,但在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方麵有大量順差,這能抵消赤字。隻看貿易赤字,嚴重低估美國實際的國際收支狀況。

政客和媒體往往誇大貿易赤字,主張提高關稅或限製進口。但實際經常賬戶平衡更複雜,受儲蓄率、投資率、匯率、資本流動等多方麵影響。

這就到了川普的下一個謬誤,隻字不提“外資盈餘”。因為大部分人不了解國際收支與國家財政,所以極容易被誤導,這部分川普們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是故意誤導。

一個國家的貿易逆差和外資(即外國投資)盈餘相互補充、平衡。為了平衡貿易逆差,需要靠資本賬戶或金融賬戶中的外部資金流入。外資盈餘意味著境外資本流入(如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貸款等)大於境外資本流出,這些外資流入可以用來支付進口所需的外匯,從而使整個國際收支平衡表維持平衡。

由於國際收支平衡規則,經常賬戶(包括貿易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總和通常接近零(考慮到統計誤差)。貿易逆差讓經常賬戶出現負數,由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外資盈餘來“填補”這一缺口。換句話說,貿易逆差往往伴隨著外國投資的流入,這些資金使得國家能夠彌補因進口大於出口而產生的外匯不足。

美國長期存在貨物貿易逆差——緣由回頭說——並不說明經濟不健康,隻說明美國通過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獲得了所需的外匯來支持國內消費和投資。外資流入可以提高國內生產能力,支持經濟發展。當然,過度依賴外資也可能引發對外債務增加或經濟主權方麵的擔憂。

顯然,這是個動態平衡。由於跨國貿易涉及貨幣,於是貿易、幣值、外資動態互動。

簡單說,出口增加,貨幣升值,因為外國買家需要本國貨幣。進口增加,本國買家兌換外幣,本幣有貶值壓力。

貨幣升值會使出口商品變貴,不利於出口,而貨幣貶值會讓出口商品更便宜,刺激出口、抑製進口。

這是貨幣價值的自我調節機製,現實中,也會有被投資流動、政策幹預等因素影響幣值。

進而,本幣升值預期,吸引外國資本,因為都想賺匯率差、投資回報,而本幣貶值預期 ,刺激資本外逃,尤其是短期投機資金。

外國投資分兩種。直接投資,FDI,建廠、並購等,比較穩定。間接投資,證券投資,對利率、匯率更敏感,容易大進大出。

於是,高利率 + 升值預期 = 熱錢流入,本幣進一步升值。

貿易赤字 ,需要更多外匯,需要吸引外國投資來填補缺口。外資流入,提供外匯,穩定本幣匯率,支持赤字存續。長期依賴外國資本支持赤字,有潛在風險,政治風險、投資信心動搖可能導致資本突然撤出,本幣暴跌,金融危機,如1997亞洲金融風暴。

美國常年貿易逆差,吸引全球資本,但因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所以大量外國投資支撐美元匯率,使美國能持續“借錢消費”,形成“赤字-投資-強勢美元”三角閉環結構。

質言之,貿易影響匯率,匯率影響外資,外資影響匯率和國際收支。

貿易逆差壓低美元貨幣價值,但外資流入會撐住美元匯率,使逆差可以長期維持——前提是全球一直信任你的經濟和製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川普拿來當稻草人攻擊的貨品貿易逆差,恰好反映美國獨有特色的國家戰略優勢。

史稱“美元霸權”。去掉這個優勢,還剩下什麽?得天獨厚,天之驕子,抱怨何來?



風鳴拾夕
 
,讚61


製造回流?

抱怨獨指製造業。川普們說,貨品逆差造成美國製造業萎縮,空心化,要逆轉、重振,唯有消除貿易赤字,即貨品貿易赤字。用全麵暴高關稅消滅貿易逆差,是“重建製造業領導地位”的充分必要條件。

聽上去振奮人心,但現實比口號複雜得多。川普的做法,表麵是在振興製造業,實質上可能適得其反。原因有幾層。

首先,用關稅壁壘和補貼強迫企業“帶工作回家”,忽略了關鍵現實問題。

美國製造成本高,人工、電力、環保合規成本遠高於其他國家。盟國購買的美製軍備,同類價格遠高於盟國製造,也與成本有關。

人員缺口嚴重,高端製造需要技術工人,而美國藍領人口結構老化、技能跟不上。年輕人越來越少願意從事低端藍領工作,尤其是低端體力勞動,長期勢必麵臨用工荒。

供應鏈空心化也是問題,幾十年全球化,很多配套產業鏈已移出美國,不是想回就能回。有些供應鏈的轉移往往需要跨代努力。

其次,製造業回流,並不等於振興就業。現代製造越來越自動化、資本密集,即使新建工廠,也不會帶來大量工作。

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低端產品短缺,的確是大問題。可弄回到美國來製造絕對虧錢,虧錢的生意誰幹?疫情期間,有商家為愛國和悲憫賠錢幹,顯然不可持續。

至於川普津津樂道的所謂“傳統製造業”,如鋼鐵、煤炭等,就算複興,也是小規模、短期可見,不代表長期結構轉型。

川普第一任時要靠挖煤采油創造就業崗位,但美國煤炭業總共隻有5萬多崗位,而新能源行業,僅加州就年增20多萬。

所以,不是做法分歧,而是理念衝突,向前看還是向後看的不同。需要務實,理性,解決具體問題。

那麽,真正要重建製造業實力,靠什麽?

首先,產業需要升級而非返古、反現代。這個道理很簡單,美國最大優勢恰是創新,而且全麵領先,生產方式、運營方法、發展方針的不斷更新換代,科學,藝術,技術,生產,服務,流程,企業,產業,社會,文化,政治,不停漸進改革。

產業升級,經濟轉型,都是美國人的日常活法,涉及生產方式、運營方法、發展方針革新進步,比如新能源、新醫藥、新算力,新理念、新模式、新疆域、新空間驅動經濟成長。

挖煤,采油,都沒有太大前景。沒有發展前景,沒有就業前途。煤礦工人的兒子不會再去挖煤,油田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

勞工人口的升級,特別是製造業勞工人口,教育和技能再培訓是關鍵。勞工神聖,維護工人階級利益沒有商量,但對被取代、被淘汰的崗位,應該怎麽辦?保障煤礦工人的兒子繼續挖煤的權利?

連Bernie Sanders都不敢那麽說。問題當然不在於是否應當保障勞工利益,而是怎樣保障、拿什麽保障。汽車生產自動化,與汽車工會訴求衝突,怎麽解決?高關稅?封閉?

萬斯JD Vance的暢銷紀實小說故事,說了工廠離開後的社區蕭條。怎麽辦?禁止投資人離開?勒令廠家遷回?不準資本逐利,隻守住老家故土?

兩三百年前或可那樣說,今天怎麽做得到?計劃經濟下可行,美國行嗎?

國家競爭力基於產能效能和投資效益,《國富論》基本原則沒有過時。美國優先,不可能是美國孤立,財富增長,不可能靠開曆史倒車。

產業更新,勞工和社區也要升級。保障權益,需要有生存、生活的福利安全網,需要投資教育、訓練,需要經濟轉型。

人是目的,社區才是主體。

萬斯的母親是護士,屬美國最短缺工種,收入不低。但她濫交、吸毒,把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弄得一地雞毛。萬斯自己走了參軍、上學、發財、從政的路,也曾試著投資重建老家經濟,卻並不成功。

問題未必隻是就業,未必隻是投資。

高端人才更是問題。美國一直是全球頂級學子和專業工作者爭相奔赴、移居落戶的好地方,川普的強拆讓人心灰意冷,人心浮動,被迫逃離。新的避風港是競爭對手,川普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美國學校和企業為他人作嫁衣。

產業升級,經濟社會轉型,一直都正在發生。自動化來了,綠色製造方興未艾,半導體前景深遠,生物科技可能無限。就業者既需要市場調節,也需要自我調整。

萬斯離開老家,兀自飛黃騰達去了。

還需要穩定的政策環境和全球信任,這是美國最大、最核心的國家優勢。在穩定中調整、進步,在進步中努力溫和,刻意不傷害,盡力照顧轉換中和轉換不及的勞工,這才是正道。

這些都需要務實、斟酌、漸行,需要智慧、仁愛、果敢的領導力。亂搞各種大革命,是轉移話題不務正業無事生非,隻會禍國殃世荼毒生民。

無論鼓吹者怎樣天花亂墜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目標無論多麽誘人,都不是隻靠打貿易戰或搞民族主義口號就能實現,需要跨代投入、製度建設與全球合作。

美國一直在發揮領導和示範作用,保持優勢,跑贏競爭。軍事科技,基礎研究,文化娛樂,美國都在一路領先,從不需要什麽“美國優先”嘛噶瘋狂。

網友@fu4947留言,提到拜登執政期間的企業、產業投資。新技術,新產能,高收入新就業,新新人類勞工。新方向,新發展,新未來,新增量。

川普所謂“重建製造業領導地位”,更多是政治吆喝而非產業戰略,是看著後視鏡開車。他的暴論暴行,短期或許能創造轟動,壟斷新聞周期,但從全球資本配置和技術路徑來看,這種“硬拽回家”的做法難以奏效,遑論高效,隻會反傷美國製造的真正未來。

從企業視角看,對付關稅,最直接辦法是把製造放到目的市場國家,但製造往往是組裝,全球化供應鏈依然克服不了。比如蘋果,即便隻把美國市場份額的組裝移回本土,放棄規模效應,重組供應鏈,最終價格必然盡失競爭力。

閉關鎖國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沒有任何國家萬能,包括美國,即便美國。國際分工逐漸自然形成,改變絕非一日之功。比如瑞士、德國、日本的高精密加工,比如荷蘭光刻機。美國自己也嚴重依賴海外市場,比如軍工、農產、高端服務、IT等等。

誰有能力改變、取消供應鏈全球化?誰有膽量破壞、放棄全球市場?

道理都清楚了,那麽川普硬要這樣做,到底為什麽?川普們要反對、推翻的,到底是什麽?下集繼續。

《風鳴拾夕》的視頻和紀說文章是兩種作品,彼此關聯。視頻簡明精要,文章充沛細說,服務兩類習慣不同的閱友。鑒於內外有別,油管和文學城首發,修改調整後再在微信等平台同名同步。看視頻首發可前往油管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xindomUSA,可能需要複製粘貼到瀏覽器,也可搜漢字“風鳴拾夕”,喜歡就訂閱、轉發。


延伸閱讀

川普貿易核大戰 股市狂跌 對手反製

全球股市恐慌 川普要第三任 法國政壇事變

川普特使維特科夫讚普京理智有愛,舉世嘩然

川普最高層戰前泄密 逐幀還原事件全過程

快訊:俄烏黑海停火

驚天黑幕:Musk“救援”滯空宇航員?

川普關稅戰2.0開打 不惜經濟衰退全球大亂

世界大戰III?! 普京 澤林 川普,到底誰在玩火?

川普要退北約,誰來接棒填補?


你怎麽看?有高見評論區聊。歡迎關注,我是風鳴,下次見。

東方明月- 發表評論於
即使Trump的關稅政策100%正確,他的執行方法也完全錯誤,隻有破壞沒有建設。
改變供應鏈不是你改變早餐食譜,拍拍腦袋就可以。不像Trump的旅館,結構星期就可以找到新的毛巾清潔劑。大部分產業供應鏈改變需要1-3年才能通過質量保障,如果沒有生產線那可能長達15年才能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改變供應鏈。trump幾個星期就開始大規模關稅,其結果根本不可能讓美國生產取代進口,反而讓美國公司疲於應對,失去全球競爭力。
trump的執行手段根本就是殺敵八百,自傷一千。不僅不可能使美國工業重生,大概率是讓美國占優勢的高端企業落後甚至破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給工業界一年以上的時間準備,再開始關稅。這樣有時間讓企業有時間去改變供應鏈。
Billzhou 發表評論於
您跟我的二嫂的名字一模一樣。幸會。99%的人都不看好特朗普,包括美國的選民估計都有點撐不住。我是1%力挺特朗普和馬斯克的人。雖然我不是川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