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博愛之城(2)

豆腐花的溫柔

中山的博愛,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也不隻存在於曆史與紀念碑中。它沉澱在每一個市井巷陌之間,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瑣碎之中,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

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便是這份博愛精神的樸素體現。他與妻子,三十多年來默默堅守著一間小小的豆腐屋,取名“永麗”。夫妻倆人風雨同舟,把最普通不過的一碗豆腐花,用心熬、用愛煮、用誠意待人,做成了令人念念不忘的中山味道。

在一個春雨綿綿的下午,我穿過了彎曲迂廻的小巷,來到了永麗豆腐屋。這是一間深藏在巷子裏平凡的民居房子,店麵不大,裝飾平常,卻清潔溫馨,設計和氣氛都有家的感覺。剛到門口,一陣淡淡的豆腐花的清香撲鼻而至。幾張小桌子已擠滿了顧客。

在角落的那張桌子,麵對麵坐著一對情侶,他們膝蓋在桌下偶然相觸,又假裝不經意地錯開。

姑娘舀起一勺豆花,凝脂般的顫巍巍在瓷勺裏晃動。"你嚐嚐..."

話音未落,小夥子已俯身湊過來,卻故意偏頭去啄她沾了糖漿的唇角。蒸騰的熱氣裏,她耳垂漸漸染上胭脂色,像白瓷碗裏那枚將化未化的蜜漬櫻桃。

看到這一幕,我對櫃台的服務員意會一笑,問道:“老板在嗎?我是他的同學。”

服務員微笑地讓我稍等,便呼喚老板。老同學應聲出來相迎,熱情地與我相擁,並隨即一起進了裏屋。 

我邊品償著老同學遞給我的清香的豆腐花,邊聽著他的創業故事,心裏很受感動。他們不隻是賣豆腐,更像是在傳遞一種生活的態度:勤勞、真誠、溫和而執著。每天清晨,他們早早起床,選料、磨豆、熬漿,每一道工序都不假他人之手,隻為確保那一口豆香,入口綿滑,回味甘甜。客人一碗接一碗吃的不隻是豆腐,而是他們夫妻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溫情。 

也許在別人眼裏,這隻是一家小店,但它卻成了中山街頭最有人情味的地標之一。在珠港澳大灣區,這家“永麗豆腐屋”成了網紅老店,許多港澳人,甚至台灣人都特地前來打卡,排隊的隊伍常常延伸到近百米遠的巷口。人們吃的不隻是豆腐花,更是對一種精神的致敬。

在永麗的豆香中,我感受到中山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的守護,對他人的善意。那種在平凡中蘊含深情的力量,正是“博愛”最真實的模樣。

中山,就是這樣一座城市。她不聲不響地告訴你:真正的偉大,不在於轟轟烈烈,而在於靜水流深;真正的愛,也許就是三十年一碗豆腐花的溫柔與堅持。

2025年4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