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貿易壁壘並非良方

野彪 (2025-04-10 20:25:52) 評論 (14)

特朗普政府發起的關稅大戰,表麵上是為了“保護美國製造業”和“扭轉貿易逆差”,但實際上是一種短視且不理智的經濟政策。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鼓勵自由貿易,通過競爭提升效率、降低價格、促進創新。而人為設置高關稅壁壘,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問題,反而會加重美國普通消費者的負擔,擾亂全球供應鏈,最終損害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

一、美國製造業衰落是長期結構性問題,非關稅可解

美國製造業的衰退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過去數十年產業升級、全球化分工和資本逐利的結果。隨著科技進步,低附加值製造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試圖通過高關稅強行讓製造業“回流”,違背了經濟規律。

例如,美國鋼鐵行業在20世紀中期曾是全球霸主,但隨著技術擴散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其競爭力逐漸下降。即便特朗普政府對進口鋼鐵加征25%關稅,美國鋼鐵業也未能真正複興,反而導致下遊行業(如汽車、機械製造)成本上升,最終由消費者買單。

二、關稅戰加重美國民眾負擔,得不償失

關稅的本質是對進口商品征稅,而最終承擔這一成本的往往是本國消費者。根據美國智庫“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的研究,特朗普時期的關稅政策使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約1,200美元。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由於消費結構中進口商品占比較高,受到的衝擊更大。

此外,關稅戰還導致供應鏈混亂。許多美國企業依賴中國等國家的中間產品,突然加征關稅迫使它們要麽承受成本上漲,要麽尋找替代供應商,而後者往往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結果就是企業利潤受損,就業市場波動,經濟不確定性增加。

三、治大國若烹小鮮,政策需穩健而非激進

《道德經》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指治理大國應像烹飪小魚一樣,不宜頻繁翻動,否則容易破碎。經濟政策同樣如此,過激的貿易保護措施會破壞市場自身的調節機製,引發連鎖反應。

如果美國真的希望重振製造業,更合理的做法應是: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高端製造業升級,而非依賴低端產業回流;

優化稅收和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綜合成本,增強競爭力;

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力技能,適應現代製造業需求;

通過多邊談判優化貿易規則,而非單邊施壓,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四、自由貿易仍是全球繁榮的基石

曆史證明,閉關鎖國和貿易保護主義從未真正成功。19世紀的英國憑借自由貿易成為“世界工廠”,20世紀的美國也因倡導開放市場而繁榮。如今,全球化雖麵臨挑戰,但各國經濟早已深度交織,強行“脫鉤”隻會造成雙輸。

特朗普的關稅戰或許迎合了部分選民的情緒,但從長遠看,它無法讓美國“再次偉大”,反而可能加速其經濟孤立。真正的解決方案,在於順應市場規律,推動結構性改革,而非依賴簡單粗暴的貿易壁壘。

結語

關稅大戰不是振興經濟的良藥,而是短視的政治操弄。市場經濟需要的是開放、競爭與合作,而非人為製造的壁壘。美國的製造業問題需要長期、係統的解決方案,而非通過關稅強行逆轉全球化趨勢。治大國若烹小鮮,政策的製定與調整應當謹慎、穩健,方能實現可持續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