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的冬季過去了,農貿市場又開了。提著口袋步行到了農貿市場,又看到了賣麵包的小夥子,還是在老地方。每次去都會買他的麵包,又新鮮又好吃。他的生意總是那麽好,這次去晚了,攤位都快空了。
初春的鮮花是那麽吸引人,各種花卉,鮮豔奪目。自己從來沒有在農貿市場買過花,一來因為是走著去的,有二十五分鍾的路,提不動;二來價錢確實有點貴。
幾家農場的攤位也都在老地方,初春的蔬菜瓜果不是那麽豐富,可還是有鮮紅的西紅柿。四月份就有西紅柿,農場的規模一定很大,有暖房。有人說是從超市批發來的,在農貿市場倒賣。這也許是一些大城市裏小農貿市場的做法,也不會批發那麽多。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並不合算,賣不出去的西紅柿,壞掉了就是賠本。
特別注意雞蛋的價錢,紅皮雞蛋八塊錢一打,跟超市差不了多少。
自從疫情以後,農貿市場開始增添了賣早餐的攤位。最近兩三年,又多了好幾個賣各國風味食品的攤位,有牙買加、土耳其、埃塞俄比亞等,當然少不了中國。今年的中國攤位換了一個新麵孔,過去賣廣東點心的小夥換成了賣台灣便當的小夥。也不是地道的台灣便當,隻是台灣風味的餃子、鍋貼和手撕豬肉之類的食品。
每年都會有新的攤位,新的麵孔。除了台灣便當,這次去還看到了三個新攤位:一個賣咖啡的流動車,一個品酒的攤位,和一個賣麵粉的攤位。品酒的攤位並不賣酒,而是為自己的葡莊園作宣傳。賣麵粉的攤位很獨特,讓顧客品嚐不同麵粉製作的點心、麵食,當場為顧客把新鮮的穀粒研磨成麵粉,是高大上的生意。
因為季節太早了,有幾個老雇主沒有來,比如賣蘑菇的和賣“恐怖茶”的。還記得“恐怖茶”嗎?就是紅茶菌,七八十年代在中國流行了一陣,家家戶戶在家裏自己做。如今在美國成了上流社會時尚的健康飲料,超市也都有賣的。大熱天逛農貿市場,口渴了,買一杯,冰涼爽口,消暑解渴。
那天是陰天,時不時下一陣細雨,又是今年的第一天,人潮趕不上盛夏。但人們在音樂聲中,都興致勃勃,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