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魯的聖穀
印加人,其實就是南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史學家們說他們是蒙古人種,可西琴先生說他們是該隱的後代。誰是該隱?該隱是《聖經》中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始祖亞伯拉罕的第一個兒子,是半人半神。他因殺害了他的弟弟而被上帝耶和華貶為“地球上的逃亡者和流浪漢”。為了防止該隱被仇家殺害,仁慈的上帝不僅承諾:“殺害該隱者,將受7倍之報複”,還賜予了他一個庇護的印記,這個印記延續到該隱的第7代以及之後幾代。什麽記號能持續幾百年呢?西琴先生說,最有可能的是胡須,隻有這種基因特性才能持續數百年,甚至千年,而印加人男性共有的遺傳特性就是缺少胡須。
《聖經》中還說,該隱第七代的土八該隱是一名早於大洪水之前的“黃金、銅、鐵的匠師”,他也是以色列人打造銅鐵利器的始祖。西琴先生說,公元前4千年,尼比魯星球上的阿努納奇們便在秘魯挖黃金,到公元前2400年時,被蘇美爾神擇選的印加人開始替神在秘魯挖黃金、銅和錫。在美洲還有一個傳說,說一個人成為金屬工匠後變得相當有地位。這些似乎都在印證印加人的祖先是該隱的後代。而秘魯(Peru)是《列王記》中盛產黃金和寶石之地的俄斐的語音另譯,而閃·俄斐正是該隱的後代。西琴先生說,是閃·俄斐獨自帶著最早的移民來到了秘魯的,他也是被蘇美爾的阿達德神選中的印加人的祖先秘魯·曼科。





秘魯的聖穀
可是,遠在中東的閃·俄斐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秘魯的呢?西琴先生說,他們是坐著蘆葦筏船來的,登陸地點在今天的厄瓜多爾,厄瓜多爾曾是首都位於秘魯庫斯科的印加帝國的一部分。這種蘆葦筏船是尼比魯星球大神們賜予人類的,在秘魯的的喀湖內居住的艾馬拉人也說,他們的祖先乘坐蘆葦筏船而來,在的的喀湖教會了他們如何製作這種船。今天,這些土著還劃著蘆葦筏船在湖中遊來蕩去。艾馬拉人還說,是神靈教會了人們耕種、建築和手工藝的技術。
不管這些傳說是不是真的,我都100%相信,秘魯的聖穀一定有神來過。要不然,世界上有數以千計的山穀,為什麽隻有黎巴嫩中部的山穀和秘魯皮薩克到馬丘比丘的這段山穀被稱作聖穀呢?而史學家們說的秘魯聖穀中那些逆天的巨石建築出自印加帝國君主帕查庫提之手,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西班牙人入侵秘魯,跟印加軍隊交鋒時,他們親眼目睹並記錄下了印加人使用的武器。印加人的大部分武器都是各種棍棒,其中最大的是一種是大棒有一個較長的木質把手,把手頂部被一個紅銅或石頭製的圓球固定,上麵有五六個凸出的尖頭。這種武器可以敲碎人類的頭骨,卻無法刺穿西班牙人的鋼鐵頭盔。印加人還使用一種用紅銅、青銅或石頭製成的戰斧,這種戰斧可以打折敵人的骨頭,但無法砍斷敵人的四肢,而西班牙人的長劍卻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劃開印加人的血肉。
除了這些棍棒之外,印加軍隊也使用頂部帶有紅銅、青銅或者磨尖木頭的長矛,以及把木頭或獸骨削尖的飛鏢。稍微讓西班牙人忌憚的是印加人用毛線或其它纖維製作,囊中有一塊雞蛋大小石頭的投石索。作戰時,印加人會把投石索快速掄轉起來,然後把囊中的石頭以驚人的力量投擲出去,如果準確無誤的話,會將西班牙人的長劍擊碎成兩段,但不會給頭戴鋼盔的西班牙人造成致命傷害。還有一種對印加人來說很珍貴的武器,那就是弓箭,因為隻有來自熱帶雨林地區的印第安人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




就用這些“破銅爛鐵”裝備軍隊的印加人,怎麽可能把幾十噸不規則的巨石無縫連接在一起?他們如何切割、打磨並運輸那些多邊形的平滑巨石?西班牙人用炭和鐵煆燒出來的鋼製武器、戰馬、火繩槍和火炮對印加軍隊來說都是核武器,何況那些整齊劃一的巨石建築、精致優美的梯田和精妙布局的鹽田呢?難道印加帝國君主帕查庫提執政期到西班牙人來到秘魯土地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印加人便從最頂級的文明退化到連文字都沒有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文明早期了嗎?所以,這些都不是他們的手筆,就連印加遺址上的石頭建築也不是印加帝國的印加人建的。《印加帝國的末日》一書中說,印加人在原有的切割得很精細的石料上搭上木板,木板上麵再鋪上茅草就算是房頂了。而那些令人驚詫的遺址是神或半人半神留下來的。
為什麽這些神或半人半神放棄了秘魯呢?西琴先生說一次是彗星撞地球,一次是從海上來的巨人殺死了秘魯的蘇美爾白人。從此以後,印加人便靠著祖先留下的“積蓄”,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史學家們說,秘魯人在公元前8千年到公元前3千年學會了馴養美洲駝和羊駝及種植馬鈴薯、玉米、藜麥、豆類、辣 椒、南瓜和番石榴等,而聖穀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我不知道史學家們說得對不對,但是當西班牙人來到秘魯時,他們的確被這裏的富足震驚到了。此地不僅有令他們眼花繚亂的黃金製品,還有各種農作物和水果。印加人喝著玉米啤酒,穿著棉質長袍,印加貴族則穿著由上等羊駝絨製成的色彩鮮豔的製服,印加君主甚至穿著由蝙蝠皮做成的鬥篷,嘴裏嚼著隻有印加貴族才可以享用的古柯葉,這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文明。不過,印加人的美好生活被入侵的西班牙人打破了。雖然對於當時的印加人來說,這是滅頂之災,但對後世的我們來說,卻讓我們有機會走進聖穀,去探訪聖穀中神留下的遺跡。





在聖穀中的歐雁台吃過午飯後,我便繼續在聖穀中的聖河邊前行,途經與聖河同名的烏魯班巴(Urubamba)鎮。這個破破爛爛的鎮沒什麽好看的,但是,從這個鎮拐入聖穀腹地後,進入我眼中的美景讓我想起了黎巴嫩糧倉的貝卡穀地。這裏的聖穀跟貝卡穀地太像了,都是一望無際的農田,農田後是冰雪覆蓋的群山,那是世界上最獨特,也是最美麗的畫圖之一。被聖河澆灌出的此地在印加帝國時期皇家的直轄區,也是帝國首都庫斯科的穀倉地帶,而這片穀地中的農業“明星”非莫雷梯田(Sitio Arqueologico de Moray)莫屬。史學家們說,這裏是印加人的實驗梯田,也是印加人的苗圃,聖穀大規模的玉米生產都得益於這裏培育出來的品種。


莫雷梯田

莫雷梯田
如果說史學家們說的印加人指的是該隱的後代,那是說得通的,但是,他們是蘇美爾神的代理人。因為在聖穀中部的洞穴中至今仍居住著一個部落的殘留,他們自認為是的的喀喀湖的烏魯人的後代,烏魯人的祖先就是來自蘇美爾的阿努納奇神。這些部落的殘餘拒絕從洞穴中搬到房子裏,他們宣稱:他們的離去會導致山崩和世界末日。更神奇的是,莫雷梯田的形狀跟皮薩克和歐雁台的都不同,它是圓形的。《地球編年史》中說,在蘇美爾語中,數字3600被寫成一個大圈,這個數字代表尼比魯星球繞日一圈的時間,也就是地球上的3600年才是尼比魯星球上的一年。同時,這個大圈也代表“最高統治者”和“完美之圓”的意思。怪不得有人懷疑此地是外星人在地球的基地呢。
不管你信不信,莫雷梯田的結構都會顛覆你的認知。海拔3500米的這裏地處安第斯山脈的高原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聰明的印加人或者是神卻設計出了漏鬥形的梯田。該梯田一共7層。數字“7”在蘇美爾人那裏是一個神聖的數字,它是掌管地球的蘇美爾恩利爾大神的代表。從尼比魯星球到地球,會依次經過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地球是這些行星中的第7個。





莫雷梯田的高度差是150米,不同高度的梯田溫度也不同,最高處和最低處溫差達15攝氏度。而溫度之所以會不同,是因為在離梯田幾公裏外的聖河河床上有一種特殊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與一般石頭相比,熱容量較大。印加人或是神利用這些差別,在梯田底部鋪墊不同厚度的鵝卵石來調節溫度,再加上不同季節的光照,梯田裏能夠形成20種微氣候和生態環境。梯田層與層之間的氣候之差是按照每300米高度間的氣候之差來設計的,從海平麵到高原氣候,無所不包。他們又通過控製灌溉係統來達到不同的濕度,而天然形成的地形又有良好的排水功能,從不積水。印加人還會根據對氣候的預測,向農民們發放適合當年生長的種子,以確保在任何自然條件下都有優良的收成。
這些都是神之妙筆。在神的傑作下,秘魯超過30種的玉米和3千餘種不同顏色形狀的土豆都是在這裏被培育出來,此地也成了“印加的溫室”。到公元1000年到1400年期間把聖穀逐漸吞並的印加帝國時,莫雷梯田變成了帝國的糧倉,帝國的印加人在吃神留下的“老本”。《印加帝國的末日》的作者說,印加帝國的經濟主要依賴於農業生產。高超的農耕技術是保證他們維持眾多農業人口的原因,畢竟山脈地區的大部分地形不適宜農業生產,但是印加人開挖水渠、依山建造梯田,憑借著精工細作和改進農作物品種,以及帝國在聖穀中的首都庫斯科建立的國家控製的糧食儲存係統,印加人幾乎不會發生饑荒,人們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

馬拉斯鹽田


馬拉斯鹽田


不過,印加帝國的印加人不是獨享“神作”的。史學家們說,在他們之前,聖穀中的這片土地上便誕生了查納帕塔文明,此時是公元前800年。隨後。在公元500年至900年,這裏又誕生了科塔卡拉文明,從公元900年到1420年被印加帝國吞並前,基爾克文明在聖穀中繁榮發展,最後在印加帝國統治這片地區100多年後,西班牙人以摧枯拉朽般的方式結束了帝國的統治。
我們是抱著對神的敬意來莫雷梯田的,這個梯田也在套票內,我們可以直接入場。當我圍繞著這個依山而建的巨型同心圓大梯田轉圈,欣賞神之佳作時,我忽然想起佛陀祖師,雍和仲苯教創立者敦巴辛饒在西藏建造的首都穹窿銀城也是同心圓結構。《地球編年史》的作者說,蘇美爾人的神,被稱為“地球之主”的恩利爾最初來到地球時,曾在今天伊拉克境內修建了7座城市。這些城市以恩利爾的城市尼普爾為中心,其它6座城市都位於同心圓上。難道秘魯的聖穀和西藏的穹窿銀城都是蘇美爾神的“孩子”嗎?





我不知道,我隻知道,離莫雷梯田咫尺之遙的馬拉斯鹽田(Salinas de Maras)同樣是神的作品。這裏的門票不在套票內,我們得每人另付5美元多買票。站在海拔3200米鹽田上方的高山上,我們眼前的半座山都覆蓋著如梯田般層層疊疊的3千多塊純白鹽田,景象十分壯觀,此地是印加人自古以來的食鹽來源。大神們讓山上含有鹽分的溪水流到每塊約5平方米的鹽田中,讓水分在強光下自然曬幹,水位和結晶程度都是經過精確測量的。鹽在非洲內陸堪比黃金,摩洛哥商人曾用一公斤鹽換取那裏的一公斤黃金。跟非洲人相比,大神們對替他們挖黃金的遠古印加人太好了,賜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相比令人驚豔的莫雷梯田和馬拉斯鹽田,含在套票中的村落欽切羅(Chinchero)就遜色很多。但這個海拔不到3800米的村落是印加的編織之都,整個聖穀的編織品大部分都出自此地。這裏的人用磨碎的根莖汁洗羊駝毛,然後用各種植物和礦物給羊駝毛染色。紫色來自紫玉米,胭脂色來自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蟲,再滴上幾滴檸檬汁就調出了橙紅色,加些鹽便是橙黃色。這裏的印加人還利用高原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曬凍幹土豆(chuños),這樣在暴曬和速凍循環中的土豆可以保存長達十幾年。我們在中心廣場的教堂眺望很美的聖穀時,猜想這些手藝也是神留下的。
如果說聖穀中的一切都是神的禮物,那神在聖穀中的落腳點就在印加帝國時的首都庫斯科和神秘的馬丘比丘。我們要去那裏傾聽神的低語,也去聆聽神的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