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遊記 (8) 撒馬爾罕的陵園一條街

中亞廣袤的原野,曆來是它周圍各大帝國馳騁的疆場。這些帝國的興衰,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亞曆史發展的脈絡。從公元前的波斯,希臘/馬其頓,到後來的突厥、大唐、阿拉伯以及蒙古帝國,無不是塑造中亞的人種、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力量。

曆史上左右了中亞發展軌跡的這一串大帝國的最後一個,就是現如今仗著擁有最大的核武器庫而仍在攪動著世界局勢的俄羅斯。沙皇時代的俄羅斯,經哈薩克大草原衝下來,東擊大清,南逼大英,西阻奧斯曼,於19世紀下半葉,完成了把中亞納入自己版圖的大業,並把它統稱為突厥斯坦。

此後,繼承了俄羅斯帝國家業的蘇聯,為了防止這片遼遠土地上眾多信仰伊斯蘭教的非我族類的居民,抱團形成過於強大的勢力,硬是把一個突厥斯坦,給拆分成了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和土庫曼,總共五個不同的斯坦,然後再把它們都變成蘇聯的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分而治之。

又數十年,柏林牆塌,蘇聯解體,中亞五斯坦與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簡稱“蘇聯”)的另外十個加盟共和國,都分別宣告獨立。各斯坦當時的總書記或最高蘇維埃主席,也就大都順理成章地當上了這些新獨立的國家的總統。其後大家又都基本按照與俄羅斯相同的路數,搞有選舉的獨裁製。每次選舉,在位的總統一般都能以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高票當選,特別酸爽。所以,五個斯坦中有四個跟俄羅斯一樣,在獨立近三十五年後的今天,都還隻是由第二代(個)領導人當著家,有著強烈的持續性,整個是一派長治久安的景象。

烏茲別克,就是這四個斯坦之一。她的第二代領導人,現在的總統,當然是樂居於首都塔什幹。但是第一代領導人,伊斯蘭·卡裏莫夫,卻長眠於自己的故鄉撒馬爾罕。而他的陵墓,則與撒馬爾罕的一眾著名景點,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勢,很有種讓走過路過的遊客們不停下來看看都不好意思的意思。



憑心而論,這墓的體量不能算大,也不特別奢華。比較與眾不同的,是它基本上是頂這個清真寺的大門而建的。







而這個清真寺,麵積雖不大,名頭卻不算小:它正是撒馬爾罕第一寺,初建於阿拉伯人帶著伊斯蘭教剛剛殺到中亞的唐代早中期的哈茲拉特希茲爾清真寺(Hazrat Khizr Mosque)。如下圖,該寺建於當時名義上還屬於大唐管轄的粟特人的撒馬爾罕老城邊。但是改成後來徹底毀於成吉思汗手裏,現在的 建築,除了戳在它門口的卡西莫夫的陵墓外,大都是在1800那個世紀的末期重新恢複的。當時的撒馬爾罕,已然歸了沙皇俄國了。



清真寺風格淡綠色基調,風格頗典雅,長廊頂部的風格,與天朝的同類建築頗有相似之處。

地勢高敞的緣故,這裏也是眺望碧碧哈利姆清真寺和墓園的好去處



出了清真寺/卡西莫夫墓,下到半山坡,撞見了這麽座飲水亭。這裏涼風習習,飲水清清,是四十多度高溫中避暑勝地。



當然,對於我們這些在因為“講衛生”而缺少社會信任的環境中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來說,這涼亭裏最亮瞎雙眼的還是那四隻幹幹淨淨,清清爽爽,漂漂亮亮的公用飲水碗!大家毫不猶豫地拿起來碗裝上水一飲而盡的爽氣勁兒也很鼓舞人,熱渴交加的老理也就入鄉隨俗,來了兩碗,親測沒有問題,日後大家如路過此地,可以放心喝之。

出得涼亭順著一條綠蔭蔽日的小道向前,左側是綿延不斷地修在被成吉思汗毀去的老城Afrasiab外緣山坡上的現代墓地



墓地東側的盡頭,雜亂的尋常墓碑群後麵,遠遠可見一些巍峨的穹頂。它們其實也都是陵墓 -- 高大上的古代國王王貴胄的葬身處。



這裏是撒馬爾罕的又一個著名的世遺景點, Shah-i Zinda, 大概意思據說是“活著的帝王墓群”



整個景點,其實就是一條從山腳修到了山頂的窄道,兩邊十分緊密地排列著一些主要是12-15世紀喀喇汗王朝和鐵木爾帝國時期的陵寢。



與這一時期的其他建築,包括鐵木爾自己的陵寢一樣,這些墓葬都具有明顯的受波斯嚴重影響的中亞伊斯蘭風味,所鑲馬賽克盡皆紋飾繁密色彩鮮豔,在撒馬爾罕熱烈的陽光下,格外耀眼。



辛達墓群的中心,是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的堂兄弟庫薩姆·伊本·阿巴斯(Qutham ibn Abbas)之墓。這位老兄對伊斯蘭教在今天沙特的麥加麥地那的初創時期,居功至偉。後來他隨著阿拉伯大軍向西北進發,橫掃西亞、波斯直抵中亞,並被留在了撒馬爾罕,賦予傳播伊斯蘭教的重任。然而不幸的是,五十出頭的他,很快被本地的粟特人所殺,過程據說頗為血腥。

然而殺身方得成仁,庫薩姆與曆史上許多不同宗教的英雄們殊途同歸,變成了伊斯蘭教裏類似聖徒一樣的人物,取得了名垂青史的崇高待遇。後世不僅膜拜之,在粟特及波斯人之後統治了撒馬爾罕幾個世紀的喀喇汗(黑汗)王朝的大汗們,以及再後來的鐵木爾帝國的公卿貴胄們,也都選擇在庫薩姆的陵寢周圍紮堆作墓,遂形成了今天這處相當擁擠,並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擁擠而凸顯撒馬爾罕特色的,帝王街。



‍說到突厥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這裏順便插一句:這個統治著中亞腹地的王朝存續於公元9-13世紀,大略相當於唐末五代十國南北宋時期,中心在撒馬爾罕,東界今日新疆中部,受到了這時統治中國的宋,尤其是建立了遼朝的契丹人的強烈影響。其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喀喇汗朝的行政語言(Administrative Language),據說跟大遼以及它占據了中亞的後繼者,西遼,一樣,用的都是中古漢語(Middle Chinese)。 這在中亞曆史上,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例子了。





其實今日所見帝王街的明豔色彩,大多是因為最近幾十年來修舊如新的結果。對此,很多古建保護專家是有不同意見的。不過上麵這扇庫薩姆陵墓入口處的門,據說是精心製作於1400年代的真品,價值連城。



這張網上搜來的圖看,裏麵長這樣



墓室外祈禱大廳一瞥

緊連著墓室的祈禱室,大家坐在這裏聽那灰衣黑帽者誦經。



帝王街二景



?(網圖)

這裏也是遠眺碧碧哈利姆的好去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