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和俄羅斯同意確保黑海的安全航行,消除武力的使用,並防止商業船隻被用於軍事目的(這個挺重要的,如果商船運輸武器和做海上無人機平台,就違反了)。
- 美國將幫助恢複俄羅斯進入全球農業和化肥出口市場,降低海上保險成本,並提高港口和支付係統的準入,以促進此類交易。
- 美國和俄羅斯同意製定措施,以落實川普總統和普京總統關於禁止攻擊俄羅斯和烏克蘭能源設施的協議。
- 美國和俄羅斯歡迎第三國的斡旋,以支持能源和海洋協議的實施。
- 美國和俄羅斯將繼續努力,以實現持久和平。
這個協議的關鍵是,隻有烏克蘭做了讓步,俄羅斯從黑海的困境當中解脫出來,並且有檢查去烏克蘭海港貨船的權力,這樣可以杜絕武器輸入烏克蘭,而自己的煉油廠和能源設施免於攻擊,並且開始取消製裁。無論如何,對烏克蘭來說,這不是一個公平的交易,烏克蘭的能源設施已經80%被摧毀,而烏克蘭剛剛開發出來1000公裏射程的導彈和3000公裏的無人機,打擊俄羅斯的能源設施是烏克蘭唯一可以起點作用的戰略手段。
而且現在隻是烏克蘭單方麵宣布停火,俄羅斯並沒有宣布黑海停火,俄羅斯的聲明設定了前提條件——在取消對俄羅斯食品銀行和其他參與國際食品貿易業務的俄羅斯金融機構的製裁後,黑海停火才會生效。具體來說,他們設定了一個條件——將 Rossilgospbank 和其他金融機構重新接入 SWIFT 並開立代理賬戶。也就是說,如果這些製裁不取消,俄軍還是不會在黑海停火。而swift製裁取消,需要歐盟批準。現在是美俄聯手逼歐盟接受失敗的事實。
對烏克蘭與歐盟,還有更過分的是川普的特別代表維特科夫接受塔克·卡爾森采訪時說,烏克蘭的四個地區(目前由俄羅斯部分或全部控製)應該成為俄羅斯的領土,因為在“全民公決”中,“絕大多數人”投票支持接受俄羅斯的統治。這是美國第一次和俄羅斯在烏東領土上站在一起。美國不僅沒有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而表達了某種認可。這不僅是縱容,這就是支持俄羅斯吞並烏東。
川普說他想和中國和俄羅斯和睦相處。他著重指出“中國和俄羅斯早晚會發現,我們和幾個月之前的美國不是同一個國家。”非常明顯,老川要成為北美與西歐王,美軍撤離東歐,隻在德國和英國保留少量駐軍,閹割西歐的軍事崛起。從此天下是中美俄三分。
要成為北美王,製造業回歸。最重要的是限製猶太人控製的金融業規模,防止他們占用太多資源與人才,所謂金融為實體服務,而不是吸製造業的血。從川普解封10萬多頁的刺殺肯尼迪的文件看,美國已經被猶太人控製。
第一,肯尼迪積極試圖阻止他們的核武器計劃,這激怒了猶太領導人。
第二,肯尼迪認為中情局虛偽、魯莽、危險,尤其是在豬灣事件之後。他的目標是重組或徹底解散中情局。
第三,1963年,肯尼迪簽署了第11110號行政命令,授權美國財政部在聯邦儲備係統之外發行銀券,即以白銀為後盾的貨幣形式。 該命令旨在減少美國政府對美聯儲的依賴,並削弱其對貨幣供應的控製。
第四,肯尼迪反對升級越南戰爭,因為這與那些從長期軍事衝突中獲利的人的利益相衝突。
第五,肯尼迪還希望AIPAC(美國油汰人協會)注冊為外國實體,這將禁止該組織進行政治捐款和“收買政客”並獲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肯尼迪被暗殺後,AIPAC被允許繼續運作,無需注冊,也不受任何財務限製。
這一切都劍指一個群體——可薩猶太黑手黨。雖然肯尼迪文件的搜索功能刪除了以色列。不過在文件當中以色列確實比比皆是,刪除了搜索也沒用。事實的真相就是以色列的摩薩德、美聯儲、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美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美國海軍情報署等——聯手殺掉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肯尼迪總統。
一個例子就是當時中央情報局的反間諜主管安格爾頓是以色列間諜,負責和以色列情報機關聯係。也就是說以色列的間諜控製了中央情報局的反間諜部門。中央情報局對摩薩德是單向透明的。
肯尼迪遇刺前幾個月,他給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裏安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要求對迪莫納反應堆進行國際檢查。這是繼肯尼迪1961年指示美國進行檢查以核實以色列沒有研製核武器之後的又一舉措。然而,以色列設置了假控製室和假裝置,以掩蓋其努力,避免美國發現。
肯尼迪遇刺後,他的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總統阻止對NUMEC和迪莫納反應堆進行進一步調查,允許以色列自由發展核武器。直到今天,以色列仍不承認其擁有核武器庫,並拒絕簽署《核不擴散條約》。
總結老川公布的肯尼迪文件,相當於向全世界宣布:
以色列殺死了肯尼迪總統......
以色列控製著中央情報局......
以色列控製著美國......
以色列控製著世界......
以色列是萬惡之源......
但,詭異的是川普是最支持以色列的總統。左翼媒體VOX有一篇很有趣的分析。Vox的資深記者紮克?博尚,負責報道國內外意識形態和民主麵臨的挑戰。他在分析文章中指出了這一現象。川普政府一再聲稱自己在打擊反猶太主義,可與此同時,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影響者,甚至川普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員中,反猶太主義現象卻在令人擔憂地增長。其核心矛盾表現為:
1.雙重立場
表麵高度支持以色列(如削減反以高校資金、驅逐巴勒斯坦支持者),實際縱容反猶主義蔓延。另外,通過壓製對以色列的批評(如校園抗議)擴大政治權力,卻以“打擊反猶”為名。
2.意識形態根源
效仿歐洲極右翼政黨(如德國AfD、匈牙利青民盟)的“三步策略”:
高調親以以獲取合法性;
將反猶歸咎於穆斯林移民;
使用暗語維係傳統反猶立場。
3.身份工具化
將猶太身份與支持以色列極右翼政府綁定,貶低自由派猶太人(如稱舒默“不再是猶太人”)。
4.言論掩護
借親以立場合理化反猶言論(如指責美國猶太人“不忠”),同時任命散布反猶陰謀論的官員。如川普政府任命了一名長期宣傳反猶太陰謀論的女性擔任五角大樓發言人。川普司法部反猶太主義工作組的負責人、律師利奧?特雷爾,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一位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關於猶太教的帖子,並表示讚同。
美國本土猶太人組織的困境就是:主流組織(如ADL)在譴責特朗普反猶言論的同時,支持其壓製校園抗議的政策,導致背離公民自由傳統和變相助長MAGA將反猶主義合法化。另外,川普還通過製造“好猶太人”(親特朗普/內塔尼亞胡)與“壞猶太人”(自由派)對立,瓦解美國猶太社群共識。
文章最後總結,川普通過“脫鉤”策略(將對以支持與本土猶太人態度割裂),極右翼將反猶主義嵌入“捍衛以色列”敘事中,實現仇恨話語的隱蔽主流化。
其實美國的右翼一直有反猶支持納粹的傳統。其中一個代表的人物就是福特。福特是公開的反猶主義者,曾通過旗下報紙《迪爾伯恩獨立報》發表120篇反猶文章,並出版《國際化的猶太人》一書,將國際問題歸咎於“猶太陰謀集團”。這種立場與納粹思想高度契合,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稱福特是“唯一保持獨立精神的美國人”。1938年,福特接受納粹德國授予的“大十字德意誌雄鷹勳章”(第三帝國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譽),進一步彰顯其與納粹的親密關係。
1940年法國淪陷後,福特拒絕為英國生產飛機發動機,卻繼續通過第三國轉賬維持與德國分公司的財務往來。即便1941年美國對德宣戰後,福特仍通過複雜手段規避製裁,直至1944年諾曼底登陸時,盟軍仍發現德軍使用福特卡車。
盡管福特在美國被視為“民主兵工廠”,但同時,福特流水線技術助力納粹完成兩次“四年計劃”,推動德國工業現代化。
其實希特勒能夠上台,也是當時德國的猶太金融資本已經成為德國的吸血鬼。德國工業財團與人民萬般無奈,才合力支持希特勒上台。福特作為工業家,對此當然感同身受。
福特對生產與消費還平衡的理解,才讓他成為第一個推出八小時工作製,每周工作五天。福特在1913年引入流水線生產後,雖然產量提升,但工人因重複性勞動和高壓環境大量流失,員工年流失率高達382%,培訓成本激增。通過縮短工時和漲薪,福特迅速吸引了優質勞動力,並將流失率降至3%-6%。
福特發現,流水線作業需要工人高度專注,疲勞會導致廢品率上升。8小時工作製通過保障工人休息時間,顯著提升了工作質量,廢品率降至1%以下。律師建議也指出,此舉比處理工傷訴訟和次品損失更經濟。福特認為,工人需有足夠收入和休閑時間才能成為產品的消費者。通過提高工資和縮短工時,工人可用兩個月薪資購買一輛T型車(價格從800美元降至200美元),推動了汽車普及和中產階級形成。
其實歐洲自中世紀以來,遇到危機後,往往喜歡把猶太人推出來當替罪羊。國王們也喜歡沒收很多猶太富豪的資產,甚至驅逐出境。但基督教本來就誕生於猶太教,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開始的時候,大部分信徒都是猶太人。成為國教後,基督教的宗旨也是消滅其他一切宗教,猶太教除外,同時不允許強迫猶太人改信基督。基督教與猶太教,本來就是藕斷絲連的關係。(詳細可重溫《以色列合眾國》)
難道老川以元首為榜樣,清算那些不支持以色列或者支持力度不大的猶太人,就是老川口中的壞猶太人,從而限製華爾街的勢力。同時以福特為師,狠抓工業的同時,維護工人的福利與健康?
政治是可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