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文作家協會理事、學術部主任顧豔的最新長篇小說《唐人街上的女人們》於2025年1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推出。
作品簡介
作家顧豔以美國“唐人街”這個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元素”的華人聚居地為著眼點,通過對主人公米婭和她的父母、鄰裏、同學、老師、情人、同事、領導等多種關係的書寫,探尋新一代美國華裔女性的成長與自我救贖。她們曾有的理想、願景和奮鬥,以及難免的幼稚、失落與局限;重要的是她們跌倒後的反思、警醒與認知,呈現了移民二代女性在兩種文化的邊緣,所產生的一種新的精神、文化風貌和價值追求。
名家推薦語:
美國唐人街是華裔聚居地,也是華人在美國拚搏創業、拓展命運的見證者。顧豔懷著女性特有的傲驕和文化自信,書寫了一對來自中國的母女在唐人街的故事。她一改西方電影中刻板的唐人街景象,讓唐人街跟隨著新生代華人一起活色生香起來。
——賀紹俊 (著名學者,沈陽師範大學教授)
顧豔娓娓講述主人公米婭和唐人街的故事,通過她的失敗和救贖,思索著美國社會中華人的命運,以及新一代華裔在成長中的精神風貌。
——陳曉明(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米婭少女時期隨父母到美國生活,很難認同母親作為第一代華裔的諸多觀念與行為,但傳統家庭的生活習慣又無法改變現狀,她的內心充滿矛盾和苦悶。顧豔以獨特的視角聚焦女性、救贖、真愛等話題,闡釋了中西文化的相同和不同;給海外華語文學提供了新的探索意義。
——陳思和(著名學者,複旦大學教授)
創作談:唐人街,他鄉中的故鄉
顧豔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時,去過好幾次舊金山唐人街。它就像植入我體內的一顆種子,經過二十多年才有了萌芽的溫床,從而形成胚胎發育長大,誕生了這部長篇小說《唐人街上的女人們》。雖然我寫的不是舊金山唐人街,但作為華人棲身的重要族裔社區,無論在哪個城市的唐人街都承載著華人群體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且與原鄉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聯係。
早些年,我看過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唐人街》。影片故事與唐人街沒有直接關係,但唐人街被打造成無法律、無道德的空間。我也看到一些美國白人作家筆下,對唐人街充斥著妓女、 賭徒、 竊賊、 嫖客和鴉片鬼。這些將唐人街存在的現實問題,歸咎於華人自身的弊端與陋習,把唐人街標記為藏汙納垢的貧民窟的描寫,使生活在唐人街的華人移民,備受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裔作家們毫不猶豫地拿起筆來。最早可追朔到林語堂一九四八年出版的《唐人街》,以及湯婷婷的《女勇士》和《中國佬》。若幹年後,書寫唐人街就成了一個熱門話題。當然,無論有多少作家描寫唐人街,都暗含著一些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會圖譜式地勾勒華裔美國文學史的發展與變化的全景風貌。立足唐人街,關注社會底層聲音,特別是女人的命運,就是我寫《唐人街上的女人們》的最初想法。
我的這部長篇小說,寫了一對母女的俗世生活、人生理想和她們的精神追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母親米魯來美國留學,是第一代住在唐人街的華人移民。她恪守中國傳統文化,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身份認同與情感支撐, 堅持在唐人街維係原有的家庭結構和社會組織方式。然而她的女兒米婭(本書主人公)從小在美國長大,並接受美國教育。雖然在母親的權威下,在家裏說上海話和普通話,過著上海人的生活,也和母親一樣把異國他鄉中的唐人街視為故鄉,但她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還是離開了唐人街,不願意再回去。
米婭的人生跌宕起伏。
美貌的她是醫學院學生,後來成為腫瘤醫院的外科醫生,有所追求又有能力,看似一帆風順的她,內心卻有著不可言說的淒苦。失敗的初戀及在與同事的競爭中落於下風都給她不小的打擊。她的兩任男友先後居住在她家對麵窗戶裏的同一間小木屋。當她第三次又戀上了對麵窗戶裏的男人時,卻因玩忽職守而琅璫入獄。經過人生起落後的米婭,重新審視自我,在對麵窗戶裏那間既愛又恨的小木屋中開辦了私人診所。接下來,新冠疫情全球性流行……
自從長篇曆史小說《辛亥風雲》(2011年)出版後,我的小說創作停頓了十年。二0二0年夏,疫情宅家時,我恢複了寫作,是以中短篇小說為主。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裏,我寫作和發表了四十一個中短篇小說,選取了其中的三十六篇編成兩本小說集。一本《極光號列車》,純粹在場寫作,揭示移民社會中人們心靈深處最深刻的孤獨;另一本《阿裏的天空》,用回望式的嶄新視角,書寫母國和故鄉的故事。
編完兩本小說集後,從前植入體內的唐人街種子,忽然在我心裏蠢蠢欲動,我便多次去了我所居住的城市——華盛頓特區的唐人街。那裏的一棟公寓樓裏住著我的朋友,通過她,我認識了不少住在唐人街的華人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上海人。好多次我走在唐人街上,望著色彩繽紛的友誼牌坊和牌坊中的二百七十二條彩繪龍,以及人行道上的生肖符號,都有一種他鄉中的故鄉感覺。
如今的唐人街早已不是從前的貧民窟,住在唐人街裏的華人和華裔,就像我小說裏的主人公米婭和她母親一樣,都是知識階層;不僅英語流利,母語更是毫不遜色。她們擁有雙重身份,如果說英語是謀生的手段,那麽中文就是骨子裏的情感歸屬。
完成初稿時,我們家小朋友參加的幾個國際鋼琴比賽,都得了一等獎和金獎,這讓我看到了新一代的華裔正在崛起。毫無疑問,隻要你足夠優秀,總會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位置,華裔美國人根本不會因為是“外國人”,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而他們又出生在美國,漢語也不是他們母語而麵臨尷尬局麵。
此時,我坐在書桌前,聽著窗外樹林中的鳥鳴,終於將它定稿了。盡管如此,我知道《唐人街上的女人們》肯定會有遺憾之處。好在小說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不完美的、或者說是殘缺的藝術,我的自信也許正是我下次再出發的動力。
2023年11月11日於華盛頓特區
作者簡介
顧豔,作家、學者。1980年考入浙江大學中文係,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世紀90年代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夏威夷大學做訪問學者。曾獲中天杯“1949至1999浙江當代作家50傑”稱號。2009年至2012年,訪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並被斯坦福大學東亞係邀請做以《曆史敘事與文學虛構——辛亥革命的前世今生》為題的文學係列講座。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杭州女人》《疼痛的飛翔》《辛亥風雲》;小說集《九堡》《無家可歸》;詩集《風和裙裾穿過蒼穹》《顧豔短詩選》;散文集《欲望的火焰》《歲月繁花》;學術研究著作《讓苦難變成海與森林——陳思和評傳》《譯界奇人——林紓傳》;以及譯著《程硯秋與現代京劇發展研究》等,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表和出版。曾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獎項(長篇小說),第二屆世界華人文學獎(小說集),第三屆“猴王杯”華語詩歌大獎賽一等獎,首屆孟薑美散文獎,浙江省優秀短篇小說獎等數十種獎項。曾是浙江文學院合同製專業作家,後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現居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