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52/cc/fe/a95db4fc60930Y4sntMU.jpg)
我曾經在澳洲Financial Review(財務觀察)刊物的“金融投資”欄目看到那麽個案例:
一位中年護士狀告澳洲四大銀行的西太銀行Westpac,因為她聽取了一位該銀行持牌財務規劃師的建議,導致家庭財務災難。原來這位叫Jacqueline McDowall的中年護士,她的先生是一位卡車司機,家庭收入很好,也有自己不錯的房子。盡管還有一些按揭房貸,但日子過得很舒心。他們快到退休年紀,覺得老是這樣為別人賣命太沒有意思,要為退休後做一些理財投資的財務安排,於是有天他們找一位西太銀行的高級財務規劃師做家庭理財規劃。
理財師建議他們把房子賣了,再把自籌養老金Super拿出來,放在一起後成立一個“自我管理退休基金”。然後用這個基金可以借貸一百萬的啟動資金,在鄉村地區購買一間供應早餐的鄉村旅店。這樣他們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意,不要為老板打工,也不是很吃力,就算以後退休了也一直可以經營這個生意,盡管賺不了大錢,但可以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享受晚年美好生活。其實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並不能說他們是利欲熏心,貪心想發財。
聽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財務規劃,他們非常感謝這位持牌的理財專家“諸葛亮”。後來他們辭去自己的工作,把房子也賣了,花了幾千塊錢的手續費成立了“自我管理退休基金”,並支付3萬塊錢作為保險金,於是就開始尋找合適的生意。當然因為沒有收入,還要租房子,日常開支相當大。正當他們緊鑼密鼓籌劃開展自己的鄉村旅店生意時,他們被告知銀行無法滿足他們的借貸,需要的資金銀行遠遠無法兌現。這對夫婦不但前功盡棄,而且再也無法回到以前有房有家的溫馨生活。
於是他們向皇家金融監管仲裁委員會狀告西太銀行,要求賠償損失。最終經過審理,從法律上來看西太銀行和那位高級理財規劃師並沒有違規。西太銀行官方公告中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樁“愚蠢”的財務規劃,這位理財師並沒有貪汙,隻是在那可有可無的3萬塊“保險金”中得到一萬六的傭金,這也是合法的。於是西太銀行深表遺憾,但拒絕賠償任何虧損。所以這對夫妻啞巴吃黃連,沒事找事,一個“白日夢”成了無家可歸的人。這位護士不得不在邊遠達爾文省繼續從事護士工作,按照她的計算,至少要做到80歲才能回到原來的美好生活。
![](/upload/album/52/cc/fe/a95db4fc6178SdytE3Vv.jpg)
在仲裁委員會痛哭流涕的Jacqueline McDowall女士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知識淵博、聰明絕頂,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為促成孫劉聯盟和蜀漢政權的建立與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忠臣和智者。我們以前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小說,非常佩服諸葛亮的智慧,戰場上經他指點和布陣,輕而易舉就能獲勝。平常人的智慧有限,人生中要是有一位“諸葛亮”的指點,可以讓我們輕而易舉獲得成功,少走彎路。
這也是大部分人期望的,也是大部分人在依賴的,有時可能不得不那麽做。別說投資理財,就連生病看醫生都要挑一個“專科醫生”,一字千金,誰敢不聽?所以很正常,我們相信一些有知識,有專業經驗的人士。不幸的是我們逐漸就會失去理智,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
這半個世紀,世界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很多次的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甚至後來的信息革命,AI革命……。每次革命都會有一些行業重組,一些老行當逐漸淘汰,取而代之一些新興行業。無論我們學習多努力,總是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新東西層出不窮,不懂的東西太多了。
以前我們小時候,人們提倡“多麵手”,要會體力活,還要會精細活,很多我們的父輩,不但裏外操勞,還會種菜養雞,做木工、電工、油漆工、會修收音機,還會補鍋子,上房補漏,甚至縫補衣服,打毛線織毛衣都會,那時提倡要“自力更生”,什麽都難不倒我們。工作單位也是一樣,要會各個工種,工作換來換去,爭做勞模。醫生也是一樣,西醫外科管動手術,那時也要“中西醫結合”,學會針灸推拿。
可是現在概念不一樣,提倡專一性,工作的範圍很小的一塊。以前我在IT行業做,那時微軟提出的“拚板接口”的理念,一個微軟辦公室軟件,有文檔處理Word,表格處理Excel和投影展示處理PowerPoint等,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但相互之間很容易拚接轉換。
![](/upload/album/52/cc/fe/a95db4fc6196WMY97HUE.jpg)
微軟辦公室軟件的拚板插件
就算是IT行業中的程序員,還有各種編程語言,各種特定方向的程序,各種功能類別的程序等分類細則。公司招工時會特別說明,別以為自己是“程序員”就可以找到編程工作,分類可細了。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專業知識麵很廣,可是別人不要,說要某一行的“專業經驗”。畢業生說:我可以學啊,很快不久就掌握了。可是老板不放心,偏要找專行做過的。所以現代社會和古時候不一樣,人們分工很細,人們也崇尚專行中的“精英”,當然也很依賴專行中所謂的“諸葛亮”。於是就出現前麵這個投資還沒有開始就栽一大跟頭的案例。
![](/upload/album/52/cc/fe/a95db4fc6226JDMwCcQV.jpg)
人們習慣依賴行業中的“諸葛亮”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跟頭”,對銀行來說資產幾千上萬億,老百姓虧損幾十萬算什麽?更何況這些注冊有牌照的“理財師”在法律上並沒有違規,也沒有貪汙,甚至談不上“失誤”,有些還是一些並非人為可以掌控的範圍。比如投資專家請你投一種股票,明天全球股市下跌,這個公司破產了,你的投資血本無歸,你找投資專家算賬?沒有人能夠掌控這種局麵。但這些虧損對於小小老百姓,就可能導致整個人生的顛覆性災難。很多年輕人在一個錯誤決策失敗後,還可以振作起來繼續前行,可是對於年紀一把,身體健康、精力和財力都在走下坡路的中老年人,要“東山再起”是談何容易。以前的“投資理財”文章中我多次提到,所謂的“投資”都是風險和機遇並存,而且都不會有“天上掉下餡餅”之類的好事,越是遇到被告知是“完美”方案時,越是要多長一個心眼。
是不是真有財務的“自由”?
我從來不依靠所謂的“專業人士”,最多隻能作為一種參考,自己要盡力做功課。我認為正因為他們是一個類別的專才,不可否認他們在某一個領域的知識特別強,是這個行業的“諸葛亮”,但他們自然還要考慮自己職業的利益。通常,當他們自己的利益和顧客的利益沒有衝突時,他們會保護顧客的利益。但要一旦他們自己的利益和別人有衝突時,必定會把他們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當我們做決定時要多長一個心眼,我看有人買一把小菜,精心挑選,不就是為了少幾片黃葉子?但是一個重大財務決策,有可能導致我們人生致命傷害,甚至一輩子無法翻身。沒人會為我們買單,別人最多隻能說一句“Sorry”, 所以自己一定一定要慎重,不要沒事找事。